藏书报 | 为史学大师陈垣遗珍开专场,重磅信札文献集结西泠秋拍

文化   2025-01-02 20:52   云南  


经过精心筹备,2023西泠秋拍隆重推出见证历史的重量级专场——“史学大师陈垣上款书札专场”。本专场包含市场最多的十七通陈寅恪,及王国维、蔡元培、胡适、傅斯年等众学人致史学大师陈垣书札,共计七百余通,自1990年起出版著录于各种陈垣书信集文集中

本专场
规模之大
分量之重
时间之持久
体系之完整
聚集之难得
皆为现有
名人手迹门类之冠


有学者将陈垣民国时期的交游网络分成政界人士、教育和学术界人士、思辨社、同乡圈、弟子圈、基督宗教界等。纵观本次2023西泠秋拍特别专场,可以直观感受到,陈垣的朋友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信时间从1917年到1963年,跨越了近半个世纪。
这数百封书信,内容有公有私,涉及讨论学术问题、教育界人事变动等,这批通信将民国初年学者间思想交流碰撞,积极进行学术讨论的盛景再现,同时借陈垣与他人互动,我们可以窥见近现代政治、文化、学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脉络。堪称是“民国时期,中国学界的一次笔墨盛会”,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收藏意义。
整个专场根据书札书写者身份和书写时期,分为“陈垣与北大学术圈”“陈垣短暂的政治生涯”“故宫博物院的建设”“宗教交游与研究”“从辅仁到北师大”“桃李满天下”“走进新时代:陈垣晚年生涯”“广东:陈垣的家与乡”等重要章节。本专场的重要和珍稀程度无可比拟,无法复制。




本专场涵盖《陈垣来往书信集》的主体部分,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将书本内容与实物比对的机会,希望引起学界和藏家的重视,推动陈垣相关研究和收藏。


一、陈垣与北大学术圈

陈垣在中国医学史、元史、宗教史、年代学、史源学、避讳学、历史文献学及中西交通史等诸多领域,均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是中国近代史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17年(民国六年)撰写完成首部史学论作《元也里可温考》,大获赞誉,标志着他成功由政转学。

北京作为当时文化、政治中心,汇集全国众多顶尖学者,如蔡元培、胡适、王国维、陈寅恪、傅斯年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以北大等高校为核心的学术圈层。

1924年9月,陈垣(前排左二)与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全体同仁于三院译学馆旧址前合影


从信札的文字中我们可知,在那个战争频发、物质条件普遍匮乏的年代,坚持研究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学者,所面对的条件是极其艰苦的,甚至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即便如此,依然有人一直在坚持。
他们所共同创造的学术环境和研究成果,使得后人对民国时期的学术是这样评价的:这是中国历史上继先秦子学、魏晋玄学以来最典型的社会转型、学术兴盛的第三个时期,是古今中西学术相互渗透、调适、融合、创新的重要时期,号称“新学”。

作者包含:王国维、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冯友兰、刘文典、沈尹默、孟森等。


二、短暂的政治生涯
1905年,陈垣与潘达微、何剑士、陈树人等人创刊《时事画报》, 这是一份带有强烈民族民主革命色彩的刊物,陈垣负责文字工作, 以 “谦益”、“钱罂“等笔名发表了许多抨击帝国主义列强与清政府的文章。同年,广州、上海等地成立拒约会,反对美国实施具有种族主义色彩的《华工禁约》。陈垣是广州拒约会负责人之一,他联合《时事画报》同仁,开展反美活动,宣传抵制美货。

1912年5月,陈垣(三排左一)在广州与广东医学共进会同仁欢迎孙中山、宋庆龄的合影

1912年,陈垣决定参选众议员,这也是他前期投身社会、怀抱匡国救民之志的顺势而为,也因在广东报界享有很高声望,1913年陈垣以新闻界“革命报人”的身份在全民直选中推选为众议院议员。从此,陈垣正式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

1913年,当选众议院议员时的陈垣


1922年1月25日梁士诒内阁倒台,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梁逃亡日本,5月5日被正式免职,陈垣于该月27日辞去教育部次长之务。至此,陈垣短暂的政治生涯结束。

作者包含:章士钊、汪大燮、庄蕴宽、徐世章、戴季陶等。


三、故宫博物院的建设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驱逐溥仪出宫。12月14日,政府公报公布国务院所拟《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组织条例》。公布了“清室善后委员会组织条例”,聘请李煜瀛为委员长。20日,清室善后委员会以委员长名义函请陈垣代理委员长应兼任之常务委员,并随时代理委员长职务。


左起:徐炳昶、沈兼士、马衡、胡适、顾颉刚、朱希祖、陈垣

故宫是当时各方势力角逐的中心之一,常起事端,以至参与其中的管理者和学者,如陈垣、马衡等,均面临诸多考验。陈垣等人不屈不挠,为故宫最终成为人民的博物馆贡献巨大。


1925年4月,陈垣在故宫摛藻堂发现《四库全书荟要》,留影并自题

1947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故宫博物院理事会认为专门委员有重新聘请的必要,陈垣入选史料部门的拟聘名单并再次受聘。


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后,众人在养性殿前合影

作者包含:傅增湘、沈兼士、马衡、马准、江瀚、邵章、李宗侗、徐鸿宝、李煜瀛、杨树达、钱稻孙、吴承仕、马裕藻、滕固、张宗祥、柳诒徵、刘节、张尔田、李宣龚、马其昶、姚大荣、刘仙洲、席启、陈裕菁、顾廷龙、吴其昌、刘仙洲、邵瑞彭、高鲁、郑鹤声、鲁实先、丁传靖、高步瀛、阚铎、胡鸣盛、柳肇嘉、张允亮、贺昌羣、李霖、瞿宣颖、庄泽宣、缪凤林、黄鹏霄、张书云等。


四、宗教研究与交游

在陈垣众多的学术成就中,有关宗教史的研究占比最大,陈垣以其科学的方法以及对于史源材的精准运用,开拓了近现代宗教史学研究新的疆土。


而陈垣弃医从文,踏上史学的研究绕不开两个对他影响深远的忘年之交:马相伯和英敛之。中国天主教界素有“ 南马 ( 相伯 ) 北英 ( 敛之 ) ” 之说,两人是天主教在华领袖,心系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曾联名上书罗马教皇请求教廷在华创办大学,建设中国高等教育。


英敛之(1867~1926)

1917年,陈垣着手编写《中国基督教史》,广为搜寻明季基督教遗籍,其中有一册《言善录》颇为稀有,陈垣听闻英敛之藏有此书,当即写信借阅。英敛之不仅是将珍藏悉数借阅,同时分享了彼时辅仁社在研究的课题。同年,在马相伯和英敛之的帮助下,陈垣完成首部学术著作《元也里可温考》,轰动中日史学界。


作者包含:马相伯、朱启钤、方豪、英敛之、吴雷川、徐宗泽、徐景贤、王重民、梁家勉、陈汉章、张纯一、章嵚、冯承钧、马骏声、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松崎鹤雄、顾盛德(Hermann Köester)等。


五、从辅仁到北师大
陈垣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七十余载,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及校长,1952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桃李满天下。




2002年9月8日有两座铜像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里落成。一座是孔子铜像,另一座铜像是老校长陈垣先生全身像。从1926年陈垣受聘在辅仁社任教开始,长达近半世纪的时光中,陈垣都一直耕耘和守护着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辅仁大学创建于1925年,位列“北平四大名校”,前身是北京公教大学附属辅仁社,取《论语·颜渊》篇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意。1927年更名,与其他三所大学不同的是,辅仁大学是天主教公教大学,由英敛之、马相伯创办。正是前辈们的提携和自身的努力,陈垣得以为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和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所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贡献。



1956年,陈垣参加北师大师生的植树活动


作者包含:余嘉锡、张星烺、柯劭忞、柯昌泗、邓之诚、朱希祖、常福元、朱师辙、孙人和等。



陈垣先生遗珍:北师大回校展
北京师范大学海淀校区启功书院(京师学堂五楼)
12月10日至12月12日(9:00-17:30)

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
联袂呈献

“陈垣先生遗珍:北师大回校展”展览现场

六、桃李满天下

民国时期,没有足够学历的启功先生三进三出辅仁大学,全靠陈垣的慧眼识珠。而他终身笔墨问学,勤耕不辍,暮年之际仍然“尚争一息上竿头”,不断有学术新篇问世,也是对恩师陈垣最好的回应。陈垣先生与后辈们的交流,也在2023西泠秋拍“史学大师陈垣上款书札专场中有丰富的史料呈献。


左起:启功、陈垣、刘乃和、柴德赓、刘乃崇


1980年,在陈垣诞辰百年之际,启功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一文追忆恩师,开篇写道:“在今天如果说予小子对文化教育事业有一滴贡献,那就是这位老园丁辛勤灌溉时的汗珠。”可知陈垣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片丹诚”、“一指的 批评和一字的考证”以及对书法文字的高要求对启功的教学与学问 钻研产生了刻骨铭心的影响。


陈垣育人无数,门下弟子譬如启功、柴德赓、余嘉锡、刘乃和、台静农、谢国桢等人,都成了著名的学者。


作者包含:启功、台静农、谢国桢、姚从吾、黄现璠、赵贞信、李镜池、蒋天格、袁同礼、赵万里、孙楷第、尹炎武、储晥峰、容肇祖、蔡尚思、柴德赓、牟润孙、谢道安、顾敦鍒、董允辉、张旭光、李棪、陈述等。


七、走进新时代:晚年生涯

1949 年初,国内形勢已成定局,彼时许多学界人士选择南下,陈垣 亦收到了国民党的邀请。但他毅然决然留在了北平,迎接新社会的到来。于思想上,新中国成立後的陈垣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追求进步。


于办学上,陈垣为维护国家主权,配合教育部接办辅仁大学,脱离国外教会無理控制。1950年1月,辅仁大学新校刊《新辅仁》创刊,发刊词中,已然郑重宣告辅仁的主权独立。



1950年11月21日在辅仁大学门前



同时,陈垣晚年将重心放在师范教育的建设上,为培养青年、培养後辈而尽力,并一再呼吁加强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待新教科书公布之後,更是亲自写文章评介。于治学上 ,晚年的陈垣将自己早年著作重新整理出版,多将精力用在了撰写学术论文,巩固学术体系之上。


作者包含:郭沫若、冼玉清、张元济、王謇、陈乃乾、包赉、曹聚仁、金灿然等。


八、广东:家与乡

陈垣在广东地区度过了他的青年时光,直至1913年当选众议院議員,定居北京。虽在广东地区居住时间不长,但年少时期的经历,深刻影响了陈垣一生。广东地区早有通商口岸开放,亦有许多传教士在此地传教,信教自由氛围在这里酝酿 ,这对陈垣往后崇尚信教自由和研究宗教史联系密切。


又比如陈垣18岁起就辗转于广州各个学堂教书,1908年更是在广州参与创办了光华高等医学院,为国人争取医学教育权利,是其一生教育事业的缩影。


此外,30年代,陈垣还担任新会县志委员会总纂一职。虽身处北京,在职不足一年,但從当时的通信来看,陈垣一直密切关注此事,为之出谋划策。


作者包含:叶恭绰、岑仲勉、谭祖任、汪祖泽、汪希文、汪兆镛、汪宗衍、颜世清、易大厂、简经纶、容庚、梁志文、陈振先、张伯桢、卢籍刚、杨维新、莫伯骥、陈德芸、梁宓、胡子晋、吴贯因、陈伯驺、罗香林、王薳、黄霄九、陈维镳、陈国键、陈乐素、陈约、陈雪晶、张遵俭等。


九、陈垣本人手迹部分


包含:陈垣重要著作底稿、治学手稿及文献一批、批校王静斋译著《回耶辨真》、陈垣签赠、刘半农题签《沈刻元典章校补》初版等。


致  敬

早在1985年8月,陈垣孙子陈智超先生所写的《陈垣来往书信集》(初版)前言中,写有这样一段话:

“它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近现代中国学术,特别是史学,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材料。援老的史学活动,即使从一九一七年发表《元也里可温教考》算起,也经历了整整半个世纪。在这五十年中,他结识了一代又一代学者,同时他们进行了多方面的交往。他们当中,有的端庄,有的诙谐,有的严谨,有的奔放。这些信件不但反映了他们当中每一个人的情况,把它合起来,就是这半个世纪中国学术界、特别是史学界的一个重要侧面。”

如今看来,陈智超所完成的这一看似平淡而繁琐的工作,为后人研究民国时期学界提供了很多有迹可循的佐证。

1948年4月,南京,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会议合影

在初版前言中,陈智超也叙述了这批珍贵书信得以完整保存至今的原委:

“援老是一九七一年六月二十一日郁郁而逝的。他去世以后,我们家属按照他的遗愿,将他全部四万余册图书、四万元稿费,以及他收藏的文物,甚至他自己的四十余枚印章,全部交公。只有他遗留下的许多杂乱无章的遗稿遗件,在当时XX领导人的眼中是无用之物,才得以收藏,但勒令我们在一周内必须将全部房屋腾空。我们自己的家又非常狭窄,为了保存这些遗稿遗件,真是费了不少力气,几经搬迁,最后还是免不了遭到天灾人祸。所幸损失不多,大部完好。”

陈垣故居,原为兴化寺街5号,现为兴华胡同13号
陈垣1939年至1971年在此居住

致 谢
我们以援安先生为典范,呈献如此之专场,
亦为迎接西泠拍卖名人手迹部设立十五周年之献礼,
衷心感谢各位藏家朋友和学术界的长期支持和关注
十五年,束发及笄之年,再出发!

本专场部分精品赏析






王国维(1877—1927年) 致陈垣有关唐代写经《摩尼教下部赞》和《花间集》相关的重要论学信札 二通

1925年、1926年

出版 :1. 《陈垣先生往来书札》,陈垣等著,陈智超编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2年。

2. 《陈援庵先生全集 第十六册》,陈垣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

著录 :3. 《陈垣来往书信集》,陈智超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4. 《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陈智超编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5. 《王国维全集》第15卷,谢维扬、房鑫亮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年。

6.《王国维书信日记》,房鑫亮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

说明 :陈垣上款。

一为王国维抄录伦敦博物馆所藏唐写残卷中摩尼教经赞目,并指出卷中内容可与矢吹庆辉著《敦煌出佛书解题》、何乔新著《闽书》互相参照,系为陈垣研究摩尼教及中西交通史提供材料而作。

在信中,王国维详细罗列摩尼教残经的章节和作者,据比对,此卷当即为《摩尼教下部赞》。是以此信不会早于1926年,且此卷在陈垣著《摩尼教入中国考》时未曾引用。

二为王国维晚年有关《花间集》及李洵考证的重要论学信札。据《陈垣来往书信集》,陈垣覆函署民国十四年二月廿日,则此函当作于稍前,约为1925年2月中上旬。

信件当系对陈垣请教李洵事迹的回信。在信中,王国维罗列《花间集》《鉴戒录》《茅亭客话》《碧鸡漫志》中李洵相关条目,指出李氏“词有专集,且至南宋初尚存”。

王国维尝谓李珣“《琼瑶集》见于宋人所记,当为词人专集之始”,与此信相合,可见其对李珣的持续关注和重视。










陈寅恪(1890—1969年)致陈垣有关学术讨论(代查资料)、借书赠书(推荐书籍)、推荐人才、介绍外国学人等重要信札 十七通
1928-1934年、1940年
出版 :1.《陈垣先生往来书札》,陈垣等著,陈智超编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2年。

著录 :2.《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秘书组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

3. 《陈垣来往书信集》,陈智超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4. 《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陈智超编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5. 《陈寅恪集·书信集》,陈寅恪著,陈美延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6. 《独为神州惜大儒 现代国学思潮与人物》,刘墨著,团结出版社,2010年。

说明 :陈垣上款。

十七通信札内容涉及学术交流、推荐书籍、借书还书、人才引荐、人情往来等。不难看出,这些信札为研究二人学术交流和人脉关系,提供了诸多生动史料。
其一为陈寅恪论切磋学问、互赠著述及中研院事务的信札,时在1933年10月15日,谈到陈垣著《史讳举例》木刻本,陈寅恪撰短文及所藏《水经注引得》。所及傅君为傅斯年。而“昨谈事”应为陈垣新著《元秘史译音用字考》由中研院史语所出版一事,可参照傅斯年致陈垣信札。

信中,陈寅恪对获赠木刻本陈垣著作《史讳举例》及索引二种表示感谢的同时,又提出《水经注引得》尚有第一册遗落在陈垣处。陈寅恪在1930至1932年间曾六次致函杨樾亭商量购藏《合校水经注》,可知陈氏亦曾关注当时的“水经注热”。

陈寅恪部分出版物
2023西泠秋拍 从陈寅恪致陈垣十七通信札 看史学二陈交往史略








蔡元培(1867—1940年)致陈垣有关介绍人才、教育办学等重要信札 七通
1921-1922年、1936年

出版 :1.《陈垣先生往来书札》,陈垣等著,陈智超编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2年。

著录 :2. 《陈垣来往书信选》,陈智超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 《成语范例大词典》,倪宝元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4. 《蔡元培全集》第14卷,蔡元培著,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年。

5. 《蔡元培年谱长编》下,高平叔撰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6. 《陈垣年谱配图长编》,刘乃和、周少川等著,辽海出版社,2000年。

7. 《蔡元培书信集》下,高平叔、王世儒编注,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8. 《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陈智超编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说明 :陈垣上款。

其一为蔡元培论胡适及为汪辉祖(龙庄)手札作题跋的信札,并拟将跋文发表于《张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纪念论文集》作祝寿之用。时在 1936年11月13日。

在信中,蔡元培表示应陈垣之约作跋,而先前胡适的题跋“业已探骊得珠”,供自己发挥的空间已不多(“所余鳞爪,未易着手”),但仍将竭力“搜集一鳞一爪之材料”,整理成篇,作成跋文《汪龙庄先生致汤文端七札之记录与说明》。由于跋文所及毛奇龄(西河)、魏骥(仲房、文靖)、戴均元(可亭)皆高寿,蔡氏遂提出将跋文附入《张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纪念论文集》,作祝贺张元济七十大寿之用。后,文章收入该集中由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







胡  适(1891—1962年)致陈垣有关治学论学的重要信札 三通

1924年、1925年、1947年

出版 :1.《陈垣先生往来书札》,陈垣等著,陈智超编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2年。

2.《陈援庵先生全集 第十六册》,陈垣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

著录 :3.《胡适研究丛刊 第3辑》,耿云志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

4. 《陈垣来往书信集》,陈智超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5. 《陈垣年谱配图长编》,刘乃和、周少川等著,辽海出版社,2000年。

6. 《陈垣全集 第16册》,陈垣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

7. 《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陈智超编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8. 《慈溪史脉》,慈溪市方志办公室编、胡岳鹏主编,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年。

说明 :陈垣上款。

其一为胡适论宋代摩尼教考证的长信,系为陈垣研究提供旁证和补正材料而作,时在1924 年6月3日,系见载的二人最早通信,出版著录于诸多胡适、陈垣文集。

阅读黄震《黄氏日抄》时,胡适“在第八十六卷上发现一篇《崇寿宫记》,乃是为摩尼教的道士张希声作的”,有重要参考意义。胡适遂逐条引述其中字句,指出可补完陈垣某方面之研究,可见胡适读陈垣著作之用心。

该信写作之时,适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兴起之际。陈垣此时始担任敦煌经籍辑存会采访部长,完成《敦煌劫余录》初稿及《道家金石略》草稿,并参加清室善后委员会开始清点宫廷文物。

胡适是刊载陈垣《摩尼教入中国考》的杂志《国学季刊》的主任编辑。






傅斯年(1896—1950年)致陈垣有关陈寅恪、岑仲勉、中研院和学术研究、书籍出版等重要信札 十二通

1934-1937年

出版 :1.《陈垣先生往来书札》,陈垣等著,陈智超编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2年。

著录 :2. 《陈垣来往书信集》,陈智超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 《傅斯年全集》第七卷,欧阳哲生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

4. 《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陈智超编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说明 :陈垣上款。

其一为傅斯年论陈寅恪、岑仲勉的重要信札,花笺,关乎延聘岑氏及请陈垣审阅陈寅恪转交的陈叔陶《新元史本证》,时在 1935年1月9日,从中可见傅斯年、陈垣对岑仲勉的持续关注,具见二人求才若渴之心。见载于陈垣、傅斯年相关文集。

信中谓“岑仲勉先生想无法安居此百二秦关”,百二秦关指代潼关,1935年前后,岑仲勉曾任职于陕西禁烟督察处潼关事务所,从事职业与学术毫无相干,故有傅斯年所言无法安居潼关之语。

傅斯年此信已明显有招纳之意,谓“时时思欲为之效劳,终想不出办法来”,颇为扼腕。






顾颉刚(1893—1980年)致陈垣有关借阅书籍资料、推荐人才、故宫事宜、厦大风潮等重要信札 九通

1924-1927年、1930年、1934年

出版 :1.《陈垣先生往来书札》,陈垣等著,陈智超编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2年。

著录 :2.《陈垣来往书信集》,陈智超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 《陈垣年谱配图长编》,刘乃和、周少川等著,辽海出版社,2000年。

4. 《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陈智超编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5. 《顾颉刚日记》第02卷,顾颉刚著,中华书局,2011年。

说明 :陈垣上款。

其一系顾颉刚为沈维钧(勤庐)、刘朝阳求职作长信,关乎《燕京学报》、张长弓等,时在1930年7月31日。

顾颉刚时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系教授,主编《燕京学报》。据信,沈维钧曾屡次书信予顾颉刚,望补张长弓之缺作研究生或作助理员。刘朝阳虽已获聘清华大学及燕京大学,然因薪资不足维持生活,而望在辅仁大学谋得一职。且其年代史研究方向与陈垣研究相关,“实属公私两益也”。







冯友兰(1895—1990年)致陈垣有关辅仁大学信札 二通
1937年
著录 :1. 《陈垣来往书信集》,陈智超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2. 《三松堂全集·第十四卷书信集》,冯友兰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3. 《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陈智超编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说明 :陈垣上款。

其一为冯友兰有关辅仁大学中国哲学功课教授职位的信札,提及容肇祖、黄建中,花笺,见载于陈垣、冯友兰相关文集。

所及容元胎即容肇祖。据信言,其时容肇祖正在辅仁大学讲授中国哲学,而下学年将到北大任职。

其时,陈垣任辅仁大学校长,冯友兰则在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并在1934年应邀出席在布拉格召开的“第八次国际哲学会议”。

为补容肇祖去北大的空缺,冯氏乃作此信,向陈垣推荐曾任教部高教司司长的黄建中担任辅仁中国哲学教授一职,并盛赞其“对于中国哲学造诣甚深,想在洞鉴中”。据查,此后黄建中其人并未在辅仁任职,而是于此年底再度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辅大哲学课一门由容肇祖继续担任。






马相伯(1840—1939年)

致陈垣有关论学、书籍出版等重要信札 五通

1919年、1920年、1929年、1934年

出版 :1. 《陈垣先生往来书札》,陈垣等著,陈智超编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2年。

著录 :2.《马相伯先生文集》,方豪编,上智编译馆,民国三十六(1947)年。

3. 《陈垣来往书信集》,陈智超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4. 《马相伯集》,马相伯著、朱维铮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5. 《陈垣年谱配图长编》P83,刘乃和、周少川等著,辽海出版社,2000年。

6. 《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P37,陈智超编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7. 《陈乐素先生诞生一百十周年纪念文集》P14,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江门市档案局主编,齐鲁书社,2014年。

说明 :陈垣上款。

其一为马相伯论《铎言》及陈垣《重刊铎书序》的书札,时在 1919年3月1日,见载于诸多马相伯、陈垣相关文集。

所及《铎言》,指《铎书》第二版。《陈垣年谱配图长编》载,1919年2月,“《重刊铎书序》登载在《青年进步》第20册上”,3月1日,又载“马相伯来函”并录此函文。









傅增湘(1872—1949年)致陈垣有关《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辅仁大学、书画鉴藏等信札 三十五通

1922-1940年

出版 :1. 《陈垣先生往来书札》,陈垣等著,陈智超编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2年。

著录 :2. 《陈垣来往书信集》,陈智超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 《陈垣年谱配图长编》,刘乃和、周少川等著,辽海出版社,2000年。

4. 《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陈智超编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说明 :陈垣上款。

此为傅增湘抗战前期论学及校务信札5通6页,围绕朱彝尊(竹垞)研究、北大国学门收购艺风堂旧藏书籍、检阅史料、为人推毂等内容而作,涉及李慈铭、沈兼士、徐乃昌(积余)、缪禄保(子受)、杨祗庵、杨承祚、《永乐大典》《越缦堂日记》《北盟汇编》等。约作于 1933至1937年间。

三月十日信中谈到徐乃昌为缪荃孙之子禄保(子受)寄来《艺风堂续目》,并催请以陈垣为代表的北大国学门“早付尾数,以了此案”。据学者李弘毅《稿本〈徐乃昌日记〉的文献价值》引稿本《徐乃昌日记》民国乙丑年(1925)元月二十四日所载云 :“缪子受来函,藏碑由沅叔绍介北京大学购成一万二千元,必须索回《艺风堂续目》方将价付清,并附付沅叔……”

“七夕”信中谈及“辅仁校事仍以属公(陈垣),计日内必到校着手矣”,当指陈垣休假结束返回辅仁接手校务一事。







启  功(1912—2005年)致陈垣有关吴历研究及张效彬、吴湖帆的最早年长信 
一通四页

1937年4月24日作

出版 :1.《陈垣先生往来书札》P369-371,陈垣等著,陈智超编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2 年。

著录 :2. 《陈垣来往书信集》P712、713,陈智超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3. 《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P622,陈智超编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年。

说明 :陈垣上款。

此为启功有关吴历研究及吴湖帆、张效彬的长信,系为陈垣编撰《吴渔山先生年谱》提供材料而作,是所见最早的启功致陈垣信札。

信件当分两天写成,即启功先完成一通三页,于次晨收到陈垣信札后再覆一页,即信件当作于1937年4月24、25日。

启功在信中所抄录吴历两段题款后收入《年谱》康熙九年、十三年条中。陈垣于1937年4 月27日致启功回信中对此事作出回复。他表示“吴藏,上海天绘阁有影印本,已见。张藏,诗与《石渠宝笈》轴同,今采入《谱》中呈正。”

所及“伪物”,当系题为“仿李营邱”之吴渔山画册。启功撰写纪念吴渔山文章时,搜集许多吴氏书迹影印本。见此画,觉水平不坏,便呈老师陈垣。陈垣直截了当地点出该画系伪物。启功追问后,方知系因“邱”字暴露伪迹。1937年2月23日陈垣致启功回信中谈“中华影印之山水册”赝作时,曾言“此与营丘之作营邱同一破绽”。








孟  森(1869—1938年)致陈垣有关胡适及年代学研究的信札 四通五页

出版 :1. 《陈垣先生往来书札》P211-215,陈垣等著,陈智超编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2年。

著录 :2.《陈垣来往书信集》P320-322,陈智超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陈垣年谱配图长编》P226、229、262,刘乃和、周少川等著,辽海出版社,2000年。

4.《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P345-347,陈智超编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说明 :陈垣上款。

此为孟森论中西回史历法、孙中山革命起源考的信札四通,围绕《二十史朔闰表》中回回历依据及纪元、孙中山上书李鸿章、辅仁大学薪资等内容而作,涉及胡适、英千里、陈聘之等。

孟森手迹在市场上极为少见。







叶恭绰(1889—1968年) 致陈垣有关粤中教育现状及文献补遗的信札 二通三页

出版 :1.《陈垣先生往来书札》P37-39,陈垣等著,陈智超编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2年。

著录 :2.《陈垣来往书信集》P319,陈智超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 《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P176,陈智超编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年。

说明 :陈垣上款。

此为叶恭绰抗战以来信札二通,围绕兴学、刊行著述而作,谈到广东省教育现状,陈垣《释氏疑年录》,叶恭绰编《五代文》《广东丛书》的计划,兼及叶恭绰个人近况和陈乐素。

其中一通或作于1943年,系市场所见二人最长通信。信围绕叶恭绰个人近况,叶氏五代十国文编纂事及陈垣著作《释氏疑年录》展开。

另一信谈到请陈垣回广东振兴家乡教育,以及叶恭绰欲将《茆溪禅师语录》编入《广东丛书》三集,曾请陈垣为《广东省志》作发凡起例。







马裕藻(1878—1945年)致陈垣有关丧母及校勘实习课程等信札二通

著录 :1. 《陈垣来往书信集》P615,陈智超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2. 《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P612,陈智超编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说明 :陈垣上款。

此为马裕藻论丧母及校勘实习课程之信札二通,花笺,见载于《陈垣来往书信集》。

马裕藻的手迹在市场中较为少见。

据信中所述“今夏先母之丧”,查马裕藻母亲于 1934年去世,挚友鲁迅曾托宋子佩前往吊唁并致送奠仪,可知此信作于1934年。








沈兼士(1894—1974年)致陈垣有关北大纪念日、胡适等信札 二十五通

出版 :1. 《陈垣先生往来书札》,陈垣等著,陈智超编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2年。

著录 :1. 《陈垣来往书信集》,陈智超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2. 《陈垣年谱配图长编》,刘乃和、周少川等著,辽海出版社,2000年。

3.《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陈智超编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说明 :陈垣上款。

其一为沈兼士论北大纪念日及演讲、著述的信札4通4页,围绕北大成立纪念日、检寄书籍、引荐日本学者等内容而作,涉及刘半农(刘君)、朱希祖( 先)、滨田耕作、那波利贞等。

陈垣、沈兼士先后在北大和辅仁大学共事,关系密切。沈为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创立者兼主任,陈垣为该所导师 ;后陈垣出任辅仁大学校长,沈为该校文学院院长。

四月二十日信谈到朱希祖(时任北大历史系主任)通过沈兼士邀请陈垣至北大史学会作演讲。所及第三院指北大第三院大礼堂。







张星烺(1889—1951年)致陈垣有关时局及中西交通史研究的重要论学信札十通

十通二十二页

1925至1926年作。

出版 :1. 《陈垣先生往来书札》P102-107,陈垣等著,陈智超编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2年。

著录 :2. 《陈垣来往书信集》P199-201、207-211,陈智超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 《陈垣年谱配图长编》P181-185、203-208、214-215、221,刘乃和、周少川等著,辽海出版社,2000年。

4. 《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P232-234、239-241,陈智超编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说明 :陈垣上款。

此为张星烺有关时局和中西交通史、宗教史研究的重要论学信札十通,多达22页,系市场所见数量最大、内容最为重要的张氏书札。

张星烺的手迹在市场中非常少见。

信件作于张星烺学术高峯期,时在1925年7月13日至1926年12月15日间,围绕奉军入关、陈垣被宪兵软禁、敦煌写经、厦大任教、北京公教大学成立、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挂牌、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设立、《马可孛罗游记导言》印刷出版、《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的编撰及陈垣所著《开封一赐乐业教考》《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等内容而作,并涉及梁启超、林语堂、马相伯、柯劭忞、沈兼士、容肇祖、屠寄、英敛之、陈嘉庚、伯希和、鲍润生等。




陈垣

(1880年11月12日—1971年6月21日)

陈垣,字援庵,又字圆庵,广东广州府新会县人,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他长寿的一生博览群书,从未停止过学习和研究,热衷于祖国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在元史、宗教史、敦煌学、校勘学、年代学、《四库全书》研究等领域均取得卓越成绩,并为教育事业耕耘七十余载。


辛亥革命后,陈垣历任北京大学国学门导师、辅仁大学校长,建国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科院历史研究二所所长、全国人大常委等职。1949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是中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建国初期被毛主席誉为“国宝”级人物。

1949年4月17日,陈垣在不老松前合影


附:

陈垣生平简介


1880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新会。

1885年,离乡至广州。

1892年,读完四书五经的陈垣,开始根据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学会按照目录看自己想看的书。次年,开始阅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1898年,“一面教书,一面仍用心学八股。……”从中可知此时已经开始其教育生涯。

1904年,筹办广州《时事画报》。这应该是其一生中有关文字编辑工作的最早记录。

1907年,开始学医。

1913年,当选众议院议员,从广州到北京,从此在北京定居。开始阅读《四库全书》和敦煌写本等珍贵读本。

1917年,研究宗教史,并出版《元也里可温考》初版及增订本。自此开始,至解放前,每年都著有一定数量的出版著录作品,孜孜不倦。

1920年6-8月,带人检查文津阁《四库全书》,摸清其大致情况,编成《文津阁书册数页数表》。

1921年,9月创办平民中学,任校长兼教员。12月任教育部次长,次年5月辞职。

1922年,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前身)馆长,并开展馆内藏经的研究工作。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

1925年,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长、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

1926年,任辅仁大学校长,直至1952年。

1928年,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

1929年,任北平师范大学史学系主任,亲自给一年级同学讲授国文、中国史学名著选读、史学名著评论等基础课。

1931年,任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名誉教授。

1935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

1944年,开始写作《通鉴胡注表微》,于次年完成二十篇并发表。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

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10月起,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直到1971年。

1956-1964年,每年均有重要研究成果写成并发表。

1971年6月21日,因病在北京医院逝世,时年91岁。


西泠印社2023年秋季拍卖会

史学大师陈垣上款书札专场
拍卖时间:12月21日 19:00

地点:杭州国际会议中心洲际酒店 A厅


文章转自“藏书报”

▽ 西南边疆精选拓展阅读 


西南边疆
本公众号由云南大学历史系中国民族史教研室主办。经方国瑜、江应樑等前辈开拓、建设,我们在林超民、潘先林等教授带领下,沿着实事求是的学术路径前行。公众号分中国民族史、西南文献、西南边疆三个主题,汇集基础研究和前沿资讯,供研究生、本科生学习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