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不可避免的,我国也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生盗版的国家,因为有了印书的“版”,可以大量印刷,市场变的无限庞大,丰厚的利益必然吸引无数牟利者来“盗”。
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李觏作《退居类稿》,续写百余篇被“不知阿谁盗去”,刻印差缪还到处售卖。引得这位“一时儒宗”愤愤然,对盗版者“阿谁”(无名氏)“心常恶之,而未能正。” 东坡先生文章畅销,闽中书肆未获其同意,私自将他的文稿雕印出版,当地刻工只靠刻他和黄庭坚的诗,“遂至温饱”。但令苏轼最不能忍的是,这些冠他的名字刻印的书籍,不仅内容窜改、断章取义,甚至还夹杂有别人的文章,引得学士连连抱怨:欲毁其板。但在当时,被盗版者大多只能发发牢骚自认倒霉,尚无法律能够支持他们正当维护自己的版权。
到了南宋,文人开始借助官府的力量打击盗版,相应的保护版权的法规也日益完善。名士范浚、大儒朱熹,都曾求助官府,将盗版雕版尽数销毁。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出版的《东都事略》,目录后有长方形牌记:“眉山程舍人宅刋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版权实例记载。从此开始,先向官方申禁,再声明版权的做法一直被沿袭下来,为元明以后刻书家所效法。
宋刻原本
馆藏清影宋刻本
明代后期民间刻书业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盗版等各种非正常竞争手段也开始盛行,刻书者更加注重对版权的保护,刻本通常会附上“翻刻必究”之类文字,以宣示版权,并作为行业惯例一直延续到清代。考诸史料,明清刻本版权声明的方式大致有以下三种方式。
通过内封声明版权
明代仇英画中的书坊
所谓内封,是介于图书封面和目录正文之间的衬页,也称扉页、书名页,通常印有完整的图书名和刻书者信息。一般会在页面左行刻上藏板地、藏板字号及“翻刻必究”一类字样,和现代“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的用语十分接近。
明本镌“本衙万卷楼藏/板翻刻必究”
明刻本《职方外纪》版权声明
左侧镌:宝廉堂藏板 翻刻必究
维扬史衙藏板/翻刻千里必究
朱印木记版权声明
馆藏古籍中的版权声明印记
馆藏古籍中的版权声明印记
深受中华文明影响的日本
和刻本上同样印有版权声明
使用牌记声明版权
清代画作中的苏州书坊
所谓牌记,也叫墨围、木记、书牌等,是将刻书者的姓氏、堂号或字号、刻书地、刻书时间、出版事项及内容说明等等信息刻印在一个形状固定的标记内,通常有长方形、正方形、鼎形、钟形、碑形等形状,以长方形最为常见,如前文提到的南宋刻本《东都事略》目录后的牌记。明清两代刻书牌记中,都有不少版权声明的内容。
清刻《儒林外史》牌记
清人翻刻元本牌记
清刻本《诗经音韵谱》卷末声明
民国刻《书林清话》版权声明
《宣和集古印史》
版权意识的增强,还促使书商去思考如何从技术上防止盗版。明人刊刻《宣和集古印史》,直接将汉佩双印印记套印在内封上,一旁注解:“宝印斋监装《宣和印史》……恐有赝本,用汉佩双印印记,慧眼辨之。”这方汉佩双印印记,图案复杂,极难伪造,使得盗版者只能知难而退。
以广告、字号声明版权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所绘清代书摊
明清时代,还盛行以广告、字号标记的形式声明版权。明清刻书中广告开始盛行,类似于商标的字号也开始出现。字号设计愈发复杂精细不易模仿,通过与广告用语结合使用,加入版权声明内容,可以达到更好地宣传图书和宣示版权的目的。
明刻本中的提示广告
清刻《七言古诗声调细论》广告木记
近代群碧楼的版权声明章
书商还会通过官府介入来保全自己的商业利益,对书籍翻印进行约束。而官府为防止拙劣地翻印导致书籍内容错谬,进而造成文化损失,所谓“窃恐嗜利之徒改换名目,节略翻刻,纤毫争差,致误学者”,也乐意为正版发行者官方背书,对翻刻行为打击限制。馆藏清康熙十八年(1679)天盖楼刻本《金正希先生全稿》有内封木记三处,右上角为“江南学院鉴定颁行”,宣传版本经江南学政官方鉴定,合法发行并且质量保证;上为“康熙己未新镌翻板千里必究”,著名刊刻时间并发出版权声明违者必究;下为“奉学院宪给红戳俱各凛遵并无假冒”,再次申明本书为官方认证的正版图书。
清末官府保障版权的告示
及至清末,西方版权保护理念开始进入中国。光绪三十二年(1906)开始,清政府相继制定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件专律》《大清报律》等律令,我国的版权保护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
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版权页
余论
历史上,原刻者无论是作者还是书商,维权的道路都很艰难,“翻刻必究”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人们一句一厢情愿的口号而已,对盗版者并没有多大威慑力。不少原刻者在无可奈何之际,只能在自己出版的书中对盗版行径口诛笔伐,一些民间的通俗刊物、日常杂书更是无须顾忌形象,直接在书中恶毒咒骂,逞一时口舌之快。
清代坊刻书中詈语
事物都存在两面性。有趣的是,盗版的流布,一方面损害了原创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却提高了书的知名度。南宋洪迈所作《容斋随笔》,被书商盗刻流入宫中,皇帝看后夸他“煞有好议论”,洪迈感激皇恩视为“至荣”,更有了动力续写全书至《容斋五笔》,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内容繁富的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而一些劝人向善的公益类图书,往往乏人问津,反而会在内封刊印“不取板资”的宣示,邀请善男信女自备纸张印刷传播,以广功德。
乐善印送,不取板资
凡印送者自备纸张,不取板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