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康复——盆底健康轻松拿捏

百科   健康   2024-09-16 20:00   上海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5097 篇文章


什么时候开始运动?


产后进行盆底肌运动的时间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医生通常建议产后尽早开始进行盆底肌运动,但具体的时间点还是要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实验研究表明,产后康复运动开始的时间基本不会影响产后运动的效果。产后立即开始盆底肌运动是可以的,但最好在产后恢复期身体适应了之后再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和次数。


通常情况下,产后盆底肌运动的时间可以在产后6周左右,也就是产后产妇进行产后复查的时候开始。


至于具体的运动方式,可以跟随本公众号系列推文进行运动。盆底肌运动对于产后恢复非常重要,可以有效预防和改善产后盆底肌无力、尿失禁等问题,但一定要注意科学合理的运动方法和频率。


如何评定盆底肌肌力?


肯定有很多女性好奇自己盆底肌肌力到底处于什么程度,那么本文在此向大家科普一个盆底肌肌力分级表。


这是一种用于评估盆底肌肉力量和功能的临床工具。它基于盆底肌肉在收缩时所能产生的力量和持续时间,将盆底肌力分为不同的等级,从而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盆底肌肉状况,为后续的治疗和康复提供参考依据。在进行盆底肌力评估前,患者需要排空膀胱并保持放松的体位,通常为仰卧位。医生或专业评估人员会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肉的收缩,并观察收缩的持续时间、力量和协调性。根据患者的表现,评估人员会给出相应的肌力等级。


通过盆底肌力牛津分级系统的评定,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盆底肌肉状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康复计划,从而帮助患者恢复盆底肌肉的功能和力量。



受众有哪些人?


那么除了产后女性,还有哪些人需要进行盆底肌力评估?


一、孕产期女性

备孕女性:无论是第一胎、第二胎还是更多,备孕女性都应考虑进行盆底肌肌力评估,以了解盆底肌肉的状态,为怀孕和分娩做好准备。


人流术后女性:人流手术可能对盆底肌肉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进行肌力评估有助于及时恢复和训练盆底肌肉。


二、有盆底疾病症状的女性

受盆腔器官脱垂问题困扰的女性:这些症状可能与盆底肌肉功能减弱有关,需要进行肌力评估以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案。


有尿失禁症状的女性:当大笑、抱娃、拎重物等腹部压力增加时,会出现漏尿等尿失禁的症状,可能与盆底肌肉功能减弱有关,需要进行肌力评估。


想要提升性生活体验的女性:性生活时阴道漏气(有“噗嗤”样声音)、阴道松弛(无法达到性高潮等)、性交疼痛的女性也可能是面临盆底肌肉功能异常的问题,肌力评估有助于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三、其他情况

肥胖(BMI≥28)女性:肥胖可能增加盆底肌肉的压力和负担,体重增加会直接给予盆底肌压力,肥胖者腹部脂肪的堆积会导致腹内压增高。因此肥胖状态下盆底肌及其支持组织需要承受更多的重量和压力,长期的负担会导致盆底肌及其支持组织的弹性和力量下降。此时,肌力评估有助于了解盆底肌肉状态并指导减肥和锻炼。


长期咳嗽、干重体力活、坐办公室等经常处于腹压增加的女性:这些因素可能增加盆底肌肉的压力和负担,对盆底肌产生过度的牵拉和压力,从而可能导致盆底肌纤维断裂或损伤。肌力评估有助于了解盆底肌肉状态并指导生活方式调整。



产康技巧小分享


动作想象训练 

核心:找到外、中、内层盆底肌的反应点(人体脏腑和经络之气密切关系,人体的五脏六腑可由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某个部位,此部位为反应点)。


皱眉上顶:坐姿,手放阴阜,紧皱双眉,想象阴阜将手顶起。松开眉头,全身放松。坚持3s,放松。重复七次,一天两组。


练习二:

臀部夹纸:挺直坐在椅背上,全身放松,深吸深呼,双手放于腹部感受腹部起伏。感受用力坐在椅子上的感觉,两坐骨尽量向中间挤,想象臀部中间有张纸,将它狠狠夹住。坚持3s,放松。重复七次,一天两组。



公主收腹:公主打哈气,抬头挺胸,手轻掩嘴和口鼻,头侧向一边,背部挺直,夹紧双腿,模仿打喷嚏时的腹部收缩(体会再打喷嚏时盆底肌为抵抗腹腔压力所做的收缩。)重复七次。


Tips

以上训练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希望让女性尽可能有意识的将注意力放在关注盆底肌的康复上,养成训练盆底肌于自然生活之中的习惯。尽她所能,量力而“练”。


撰写人:吴泽瑜、王馨玉

指导老师:孙萍萍



延伸阅读



这些口吃知识你应该了解


你get到八段锦了吗(后四式)


你get到八段锦了吗?(前四式)


聊一聊音乐与卒中后康复


挑战大脑迷雾——卒中后认知障碍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达医晓护"官网

大医小护
本公众号隶属“达医晓护”,寓意“通达医学常识,知晓家庭护理”,是上海市科委、科协共同指导下的,原创作品创作与传播平台建设并重的公益性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也是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品牌之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