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5061 篇文章
一个月前,患者潘某因车祸导致全身多处损伤住院治疗。
在住院期间,伤口的疼痛以及车祸发生时的画面
让他经常彻夜难眠,对任何事情都没兴趣。
他年迈的母亲对他日夜照顾,换来的却是他冰冷的言语:
“你们都别来管我了,就让我一个人痛苦吧“
他整日叹息甚至出现过自伤行为...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令人痛苦的经历,这些经历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心理创伤。甚至发生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个体在经历强烈的精神创伤性事件后出现的一种严重精神疾病。一般在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患者再度体验创伤,并伴有情绪的深度悲伤或焦虑,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回忆,出现胸闷、心悸、失眠、烦躁易怒、选择性遗忘、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等心理、生理反应及精神疾病。
1.创伤再体验
这是创伤后最常见、最具有特征性的症状。
1)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不断出现事发时的回忆或者脑海中重现创伤性事件的场景;
2)睡梦中不停出现与创伤事件相关的噩梦;
3)面对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事件、地点、人物等,导致触景生情,从而产生严重的精神痛苦或者生理应激反应。
2.警觉性增高
有一句汉语俗语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是一种自发性状态。常表现为警觉过度、易受惊吓、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及焦虑。躯体状态可表现为心悸、多汗、头痛、全身不适等,一般情况下持续时间较长,治疗困难。
3、回避和麻木
回避的内容不仅包括具体的场景,还包括有关的想法、感受和话题
1)内心控制不去想有关的事或人,避免参加引起回忆的活动或场景;
2)选择性遗忘(失忆)与之相关的事情;不停的学习、工作使自己处于忙碌状态。
3)麻木表现在情感上,如对以前的爱好失去兴趣,逐渐疏远周围朋友,丧失未来憧憬。
创伤后的心理干预是一种通过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来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研究表明,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感到焦虑或抑郁的患者通常比那些态度乐观的患者经历更慢长的愈合过程。当带着伤口生活时,会以许多不同的方式感受到情感或心理上的影响。创伤事件会对人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如焦虑、抑郁、失眠等。在创伤后,我们可以采取心理干预的方法减轻痛苦、恢复心理健康,并提高生活质量。
1.认知行为疗法(CBT)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以改变患者思维模式和行为为目标的心理治疗方法。让患者重新整理自已的思维方式,用更加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创伤性事件。CBT的核心暴露疗法,让患者面对触景生情的类创伤情境,唤起创伤记忆,然后治疗这些记忆的病理成分。通过CBT,患者可以学会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从而减轻创伤带来的负面影响。
2.眼动脱敏与再加工(EMDR)
EMDR是一种结合了眼动、声音或其他刺激的治疗方法,方法是引导患者在处理创伤记忆时,也唤起画面、声音或感觉,也就是同时启动大脑负责这不同部份的两个区块。接着患者眼球随着治疗师的手指左右移动,或是盯着屏幕两侧先后闪动的指示灯移动,这是为了让患者在唤起过去记忆的同时,大脑仍能定锚在当下。通过EMDR,患者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重新体验创伤事件,从而减轻其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3.艺术治疗
艺术治疗是一种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来帮助患者表达和处理创伤的方法。通过艺术治疗,患者可以将内心的痛苦转化为艺术作品,从而达到宣泄和治愈的目的。
4.心理支持团体
心理支持团体是由一些有过类似经历的人组成的小组,小组成员可以互相倾诉、分享经验和提供支持。参加心理支持团体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并不孤独,从而增强应对创伤的信心和能力。
创伤后的心理干预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需要我们用心去关爱和支持。通过了解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或他人走出创伤阴影,迎接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周瑶光,孙露娜,刘伟志.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治疗:近5年RCT回顾[J]. 解放军医学杂志,2019,44(9):797-807. DOI:10.11855/j.issn.0577-7402.2019.09.16.
[2]黄瑞雯,吴诗瑜. 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诊断与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医学,2021,28(2):316-322. DOI:10.12025/j.issn.1008-6358.2021.20201536.
[3]刘兴华.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暴露疗法[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4):518-520
[4]蒋艳艳,颜波儿.针对性心理干预对急诊车祸外伤患者创伤性应激障碍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17):3026-3028.
[5]胡雪玲.支持性心理干预在急诊科外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28):4.
作者:上海市同济医院创伤救治中心
陈砚鹏
延伸阅读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达医晓护"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