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出汗,中医怎么办

百科   2024-09-11 21:22   上海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5091 篇文章

春夏之季,夏秋之交,您的小孩是不是又大量出汗了?您的小孩是否运动时容易出汗直至运动后1小时?您的小孩会不会在入睡前的1小时,安安静静躺着都出汗?别急,这都是正常的现象,孩子是纯阳之体,活泼好动,五脏六腑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都处于发育阶段,基础代谢比大人更要旺盛,春夏又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出汗就会比大人要多一些。若因衣被过厚,或喂奶过急,或剧烈运动,出汗更多,不属病态。此时不需太过担心,注意及时给孩子擦干汗,及时更换干的衣物,不让孩子受寒就可以了。这些现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是会自动好转的,不需要额外进行干预。



但如果除了上述情况外,孩子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至大汗淋漓,就属于不正常的多汗了。需要家长特别留心。今天我们主要与各位家长分享中医对小儿汗病的分析及治法,在此前还需要我们融会些许现代医学认知。


现代研究指出,多汗是因汗腺分泌过多所致,治疗时一般不直接止汗,而重在找出导致出汗过多的原因。在按照西医学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进行小儿汗病辨证论治之前,还要排除其他以汗出过多为主要症状的一些疾病,比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风湿热、结核病、低血糖、虚脱、休克及某些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胃肠炎)的发热期及恢复期等。


祖国医学中,小儿汗病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病证。多发生于5岁以内的小儿。《景岳全书•小儿则•盗汗》提出:“小儿元气未充,腠理不密,所以极易汗出。”汗作为人体五液之一,如若汗出过多,腠理疏松,也易造成小儿反复感冒。


家长们肯定常听“盗汗”一词,而小儿汗证有自汗、盗汗之分。睡中出汗,醒时汗止者,称盗汗;不分寤寐,无故汗出者,称自汗。盗汗多属阴虚,自汗多属阳虚。小儿汗证往往自汗、盗汗并见,故在辨别其阴阳属性时还应考虑其他证候。至于因温热病引起的出汗,或属危重症阴竭阳脱、亡阳大汗者,均不在此讨论范围。


小儿汗病根据不同的症状分为不同的证型,包括肺卫不固证、营卫失调证、气阴两虚证、湿热迫蒸证、气阳不足证等。


气虚肺卫不固造成的原因常常为先天不足如早产,或后天反复感冒、肺炎、厌食、腹泻耗伤元气,气虚不能固摄汗液。


阴虚内热,逼津外出,造成的原因常为遗传过敏体质,饮食过多荤腥,少吃蔬菜,或热病伤津耗阴。


夏天湿气重,如果孩子存在积食,积久化热,湿气与热气结合,一升腾就会将热气协同湿气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湿热迫蒸,汗液外溢,造成的原因常为饮食过于甘甜,多食巧克力、奶油蛋糕、膨化食品和碳酸饮料,食物内停于胃肠,郁而化热。这类孩子通常舌苔厚腻发白或发黄,肚子胀不舒服,食欲不振,吃饭没胃口,口气大,大便臭,睡觉不安稳,手脚心热,手心黏糊糊。


如果孩子没有积食,但长期不正常出汗,并伴有体型偏瘦、易烦躁、口干舌燥、手脚心发烫等问题,就要考虑体虚出汗。气虚不能敛阴,阴虚易生内热,迫津外泄,所以出汗比较多。


在中医治疗上,小儿汗病以虚为主,补虚为其基本治疗法则。可通过中药内服和外治进行治疗。


外治



1. 穴位敷贴疗法

经医生辨证分析后将中药材按比例制配成药,敷于脐部神阙穴、双侧足底涌泉穴,夜敷晨取。


2. 捏脊疗法

沿患儿脊柱两侧自长强穴(肛门后上3~5厘米处)向上,捏起皮肤,同时向前捻动,两手交替,边推边捏边放,每捏3下将背部皮肤向上提1次,一直推捏到大椎穴(颈后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1遍,共捏3~5次,或到皮肤微微发红停止。最后用两拇指揉按背部的心俞、肺俞、脾俞3~5次。


每天捏一次,连续7~10天为一疗程。


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

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小儿体质。汗出患儿宜用干毛巾擦拭,避免坐卧在出风口。对于汗出较多的患儿可用清洁纱布或干毛巾垫于背部,防止感冒。


2.饮食调护

避免给孩子过多食用生冷、粘腻、辛香的食物。辛香之品具发散之性,香窜刺激,生冷、粘滑食物亦损伤胃气,饮食当慎。


3.情志调摄

对待患儿宜循循善诱,防止情绪及精神紧张造成汗出。

 

作者:袁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住院医师。研究方向:儿童生长发育疾病的中西医诊治。


文章审核暨栏目主编:沈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导。中管局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童发育与行为科学专委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副会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延伸阅读



孩子长期便秘,不妨试试中医


孩子的骨龄大于实际年龄?可能与这个原因有关!


儿童也会眼疲劳?该怎么预防与治疗?


春节饮食攻略,请各位宝妈查收~


“甲流”来袭,家长应该知道这些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达医晓护"官网

大医小护
本公众号隶属“达医晓护”,寓意“通达医学常识,知晓家庭护理”,是上海市科委、科协共同指导下的,原创作品创作与传播平台建设并重的公益性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也是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品牌之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