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急救

百科   健康   2024-08-30 18:36   上海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5072 篇文章

日前正值盛夏,面对炎热的天气,海边、游泳池、水上乐园等很多与水有关的地方成了许多大小朋友避暑游乐的选择,在享受水带给我们快乐的同时,也要谨防溺水意外发生。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全球每年约有372000人死于溺水,意味着每天每小时有40人因溺水而丧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9000人死于溺水,其中未成年人占据95%以上。 在青少年意外伤害致死的事故中,溺水事故成为了头号杀手。


首先我们来看看溺水的定义,溺水(drowning)又叫淹溺,定义为一种于液态介质中而导致呼吸障碍的过程。溺水并非时间上某一点的概念,其含义是气道入口形成一道液/气界面,它可阻止人迸一步呼吸,在这一过程之后,无论患者者存活或死亡都属于溺水的概念范畴。


那么哪些情况不适合下水呢?在我们空腹、吃饭过饱、饮酒后、服药后、或者身体不适,以及患有癫痫等疾病者应该避免下水或进行水上活动;儿童、老年人、伤残人士避免单独接近水源。


另外,游泳前应做好热身、适应水温,减少抽筋和心脏病发作的机会;远离激流,避免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充气式游泳圈等。我们也不要去没有救援措施、或者明确标注禁止游泳的区域玩水,很多溺水事故就是这样发生的。


当人被水淹没之后,溺水者起初会屏住呼吸,人体也会出现自我保护的喉痉挛反射,可能会暂时地防止水进入到肺内。随着屏气的进行,溺水者会出现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喉部的痉挛反射也会加重缺氧。最终这些反射会逐渐减弱,从而水被吸入肺内。研究显示,无论肺内水量多少,亦或是吸入海水还是淡水,从临床的角度并没有实质性区别,其共同之处都是缺氧。


溺水最关键的特征是心脏骤停前因低氧而出现的心动过缓,所以给予通气复苏以纠正低氧血症至关重要。纠正缺氧本身也可导致自主呼吸或循环的恢复。



欧洲复苏协会提出了溺水生存链的概念,它包括五个关键的环节:预防、识别、提供漂浮物、脱离水面、现场急救。

 


当发生溺水事件时,第一目击者应立刻呼叫周围群众的援助,尽快通知附近的专业水上救生人员或120。在专业救援到来之前,可向溺水者投递竹竿、衣物、绳索、漂浮物等。不推荐非专业救生人员下水救援;不推荐多人手拉手下水救援,不推荐跳水时将头扎进水中。


现场营救应尽一切可能。应立即将溺水者移离水中。在不影响心肺复苏的前提下,尽可能去除湿衣服,擦干身体,防止患者出现体温过低(低于32℃)。对于呼吸停止者,尽早开始人工呼吸可以增加复苏成功率。


由于溺水患者的核心病理是缺氧,尽早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上岸后立即清理患者口鼻的异物,尽量将患者置于平卧位,用5~10 S观察胸腹部是否有呼吸起伏,如没有呼吸或仅有濒死呼吸,应用常规手法开放气道,尽快给予5次人工通气,每次吹气1 S,确保能看到胸廓有效的起伏运动。如患者存在自主有效呼吸,应置于稳定的侧卧位,口部朝下,以免发生气道窒息。


如果溺水者对初次通气无反应,接下来应置其于硬平面上开始胸外按压,按压与通气比遵循30:2。按压时如果患者出现呕吐应立即将其翻转至一侧,用手指、吸引器等清除呕吐物防止窒息。怀疑脊椎损伤者应整体翻转。有条件的可以在胸外按压开始后尽快使用AED。必须将患者胸壁擦干,连上AED电极片,打开AED,按照AED提示进行电击。


在溺水现场开展以上就地急救后,等待救护车转到医院进行进一步的各器官系统支持治疗。


希望在炎炎夏日里,我们可以快乐地在水里玩耍,又保护好自己和身边的人,预防溺水。万一有人溺水,我们也要沉着冷静,可以按照以上流程进行抢救。


作者:仁济医院急诊科

于磊 医生



延伸阅读



输液那些事儿


身体“司令部”——大脑的守护者


小纸袋的大用处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达医晓护"官网

大医小护
本公众号隶属“达医晓护”,寓意“通达医学常识,知晓家庭护理”,是上海市科委、科协共同指导下的,原创作品创作与传播平台建设并重的公益性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也是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品牌之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