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一个语文课视频,内容是对比分析两篇写景散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与郁达夫《故都的秋》。
老师问学生们:课本为什么要把这两篇散文放在一起学?
学生们提出这两篇散文的一个又一个相似或有关联之点。比如,两篇文章写的都是北京的景色,两篇文章都是写于一九三几年,两篇文章都出现了“我”,两篇文章都是以景写情,等等。
后来,学生们又开始对比起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比如,情绪的差异,“我”出现的多少,等等。
那天看完这视频后,我在朋友圈感慨了一下:
一位老师立刻留言:
她是一位语文老师,倒没有对我对语文的不敬提出抗议。我又说:
比较阅读和分析,是语文课的惯用方法。对我来说,“比较”是不用说的事。物理与化学中难道不需要比较吗?在我读过的、我喜欢的物理书和化学书中,不是时时刻刻在进行比较吗?这些书不会郑重其事地标榜什么“比较学习法”,可是它们在讲解知识时,时刻在对各种现象、性质等进行比较。要知道,比较的重要作用,在认知心理学中属于最基本的常识。
苏联的兰兹伯格院士主编的初等物理教科书,属于世界上最优秀的中学物理教科书之列。我们通过几个例子,看看它在讲解知识时,多么注重把有关知识进行比较。
第一个例子
在讲到过山车的运动以及过山车经过轨道最低点与最高点时对轨道压力变化时,作者立刻提醒读者,这与前面讲过的电梯突然升降或突然停止时的情况类似。虽然过山车是曲线运动,而电梯是直线运动,然而,两种情况下都出现竖直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都产生超重或失重。
第二个例子
在讲到液体压强时,作者立刻将它与固体(作者之前多次用弹簧来代表固体)产生的压力进行比较。
前面已多次分析过固体或弹簧,现在来到液体,一进行对比,它们的共通之处与不同之处就同时凸显出来,让人印象深刻,而且感到很有趣。如果不放在一起比较,每一个单独看,就没什么趣味。
第三个例子
在介绍完电流的三种效应,热效应,磁效应,与化学效应后,作者立刻对这三种效应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热效应与化学效应都与导体性质有关,而磁效应与导体性质无关;
热效应与电流方向无关,磁效应与化学效应都与电流方向有关;
这种比较使我们认识到,磁效应是三种效应中最typical的效应。
这三个例子,不是我精挑细选出来的。比较是这套书的作者的常规手法,这样的例子到处都是。
我希望我们的中学生能够遇到这样的物化老师,他们会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
“欧姆定律与我们学过的哪个定律很类似?”
“我们学过的物理定律,哪些是可以用实验直接验证的,哪些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元素周期律让你想起物理或化学课中的哪个定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