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来都没有走
文 | 姜玉梅
如果,你没有近距离深切感受过生离死别,没有一次次亲眼送走自己的至亲,没有被撕心裂肺的痛惜和遗憾浸泡过,那么,你对生命、对人生、对亲情、对珍惜、对理性、对豁达等等含义和状态,就没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1984年的严冬, 48岁的父亲忽然腹痛难忍,在只有一张席子的土炕上跪着打转,几句担忧我们兄妹未来的话语,成为父亲最后的遗言,农历十一月二十七,那个寒冷的清晨,父亲抛下孤苦无依的母亲和我们兄妹四人,撒手人寰;2012年春寒料峭时节,孤单28年的母亲与世长辞,从千里之外日夜兼程赶回老家的我,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四年后的一个寒冬,2016年农历十月十二,我们又送别54岁的兄长!父亲生病时缺医少药、贫病交加,可是,在医疗技术和社保水平已经很高的今天,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仍然难以挽救兄长年轻的生命?
翻看兄长微信,2016年清明节在家庭群的留言:“今天是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世世代代永传承,不忘祖宗不忘根!”心,又一次疼痛难过!我告诉自己,尽快抛开这些文字,赶紧走出屋子,来到现实世界,来到阳光下。然而,我做不到。
两年多了,不敢触及的悲伤,时时折磨着我的心。回到家乡,这种情绪更近更清晰。清明前夕,再以文字怀念英年早逝的兄长,期望自己走出悲伤,卸下心中的重负。
2017年五一回老家,农历四月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来到了这片田野,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兄长坟前,与兄长对话,也与自己的灵魂对话。
兄长长眠在这片田野
其实,你从来都没有走,只是累了、困了、烦了。你来到了一片更广阔的田野,一望无际绿油油的麦田,黄灿灿的油菜花,成片成片翠绿的槐树。这片田野非常安静,但并不缺乏生机。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蜜蜂嗡嗡鸣叫,鸟雀欢快地歌唱,羽毛华丽的长尾巴野鸡在树丛中飞翔,它们,是你的伙伴,它们,是你的朋友。
远近闻名的中医大夫
2016年11月7日凌晨六点,妹妹哭着打来电话,说哥哥半夜突发脑溢血,病情非常严重,让我马上赶回老家。悲伤与担心控制了所有的理智,心急如焚的我马上购买动车、飞机票。列车飞驰,视线所及,是茫茫戈壁飞沙走石,乌鞘岭雪山连绵;思维所至,是家庭与个人命运的过往,一段又一段。
哥哥出生于1962年,高中毕业时已经恢复了高考制度,但那时穷怕了的人们,看不到读书对家庭和个人的实际意义,身为农民的父亲更加坚信读书无用。哥哥一边跟父亲打铁器、做花圈、做笤帚补贴家用,一边背着父亲偷偷地跟一位叔父自学中医。
1989年,哥哥开办了自己的个体诊所,他勤奋好学,积累经验,总结特效药方,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中医大夫,西安、延安及家乡周边的一些疑难杂症被哥哥的药方医好者不计其数,不少患者从外地赶来住在镇子上等待看病,每逢哥哥诊所营业日,患者总是排队等候,哥哥常常忽略吃饭,甚至没时间上厕所;哥哥看病,从不加重病人经济负担,严格按照中医望闻问切的诊疗方式,对每一位病人耐心细致,诊断的同时,还幽默地同病人聊天,帮助病人减轻心理负荷;外地病人总是要求开一个月的中药,哥哥就留下他们的联系方式,经常询问病情。
2012年母亲病逝,哥嫂住在市里带孙女上幼儿园,镇子上的诊所暂停营业,但还有外地患者、亲戚熟人来家里诊疗,哥哥总是无偿地开药方,有的患者过意不去,带给哥哥家乡特产和一遍遍的感谢话语。哥哥病逝后,镇子上听到最多的话语是:“可惜姜大夫这个人了!可惜姜大夫一辈子的中医诊疗经验了”!
拍于2016年11月初的照片,
暖心的笑容是兄长最后一次凝视这个世界的神情。
为哥哥送葬的前一天下午,我和姐姐去坟地打扫哥哥墓室,路上遇到一位放羊老人,他急急地拦住我们询问哥哥病情,并说他和家人以前常在哥哥诊所治病,老人低头看着他的羊群,连声叹气:姜大夫不在了,以后看病可怎么办?其实,哥哥住院及离开后,哥哥的手机仍然不时响起,多是找哥哥看病------对哥哥的怀念和遗憾,岂止是我的家人?
送兄长“回家”
写下这些文字是揪心的,但我们是那片黄土地上的平凡人,存在于在那片厚重的文化中,无论好与坏,固与变。从来不曾想过,我们会这样送哥哥“回家”。
那个有着四孔窑洞和一个四合院的独特宅子,是我们兄妹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属于早胜镇南街二里半村,意指距离早胜镇的路程。六年前,母亲患病,在镇子上开诊所的哥嫂将母亲先后接到镇上、市里居住,但母亲念念不忘老屋。按老家农村的“讲究”,也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丧葬风俗,老人去世后,要在老家宅子里,由远亲近邻参与,举行一场隆重而“风光”的葬礼并入土为安,是儿女对父母最后的“孝心”,而且非常看重去世前的“回家”,即是弥留之际,也一定要留着“一口气”回家。
2016年11月11日,凌晨1:08,我依然在医院重症监护室门口守候哥哥,看似只隔一道门,实则遥如万重山,现在却不是遥远,而是渺茫!因为只要人在,无论距离相隔多远,总可以互通讯息。可是,哥哥,你真的还在吗?看不见人,听不到声音,大夫说你已没有了自主呼吸,靠呼吸机维持!我只有在这里等待,等待最后一丝希望和奇迹。我知道你躺在门内的某个床上,可是,你对外面的一切已经全然不知,不知道亲人的痛苦、痛哭、担忧、难过,当然,你最好也不知道操心、劳累、病痛、寒冷。
凌晨4:20,我还是无法入睡,楼道里横七竖八躺着病人家属,鼾声此起彼伏,使初冬清冷的夜晚显得格外宁静和苍凉。奇迹也许根本就不会出现,但我就是不甘心!不想多说话,那几日陪伴我的是纸和笔。期待而绝望地又守候了一夜。上午9:40,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其实一直都没有希望,只是我不愿意承认不愿意接受,期盼的奇迹最终没有出现。年轻的大夫告诉我们:病人每况愈下,今天尿液已经很少,在做完手术呼吸没有回来的那一刻,病人就没有生还的希望……看着我们伤心,大夫的眼里也噙满泪水。我们联系了带有呼吸机的救护车,只是为了让哥哥带着一丝气息“回家”------在救护车上,哥哥好像睡熟了,脸色在阳光下微微泛红,只是头上缠着厚厚的纱布,面容、头部浮肿,嘴里插着呼吸机的塑料管和一个小针管,还有两瓶缓慢滴注的液体。我和嫂子、侄子、姐姐坐在哥哥躺着的担架旁,就是这么近这么亲,可是你再也没有睁开眼睛看我们。
其实这时候,我还怀有一丝希望:希望你能醒来。但当我透过你睁着一条缝的眼睛,看不到眼珠转动时,绝望袭来!我恨救护车虚张声势的鸣号,不想看窗外迅速移动的树木,更不敢看哥哥高大的身躯和浮肿的脸庞,从庆阳市到家的两个多小时,我泪如雨下,十几天前还在省城参加中医研讨会的哥哥,就这样躺在担架上不省人事,跟我们一句话也不说了!
家人责任重于天
父亲去世早,“长兄如父”在我家尤其如此。对家人的责任是兄长永远的关注。
2016年春节,我建了一个家庭群,兄长很高兴,他说:“新年新气象!四和院群喜洋洋!十几位孩子有希望!几位大人有盼望:有的一鸣惊人;有的初战告捷;有的学有所成;有的卧龙潜水;有的活泼活跃、有的厚积薄发、有的大器晚成、可能有的还要后来居上……总之生机勃勃!使我们几位做父母的信心百倍,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担子不轻啊!所以都不要忘记我们建群的宗旨:合和快乐,人人需要!热烈欢迎各位的加入!让我们共同努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达到四和的效果!这是全社会都需要大补的一课。”当时,我还开玩笑说:哥哥说话就像在讲课。如今的家庭微信群里,却永远不会有哥哥说话了。
哥哥总是以实际行动表达对母亲的孝心:陪母亲旅游、为母亲买时令水果、陪母亲看望亲戚、为母亲过冬在城里买房,等等。母亲过世后,兄长常常追悔、伤心,他在微信群里说:“母亲曾经让栽培的草花,如今已繁殖了几盆了,每年腊月就开始开花,她说她就爱草花,我当时还说她不爱买的较贵的花……回忆起来好伤感。年过半百之后,每天都在伤感回忆之中总结着人生……总想无言。可现实却让人硬挺着!”
每年母亲忌日,哥哥总会在家庭微信群提醒我们:“今天农历二月二十六日,一个难忘的日子,是我伟大的母亲去世之日。昨天农历二月二十六日,一个难忘的日子,是我伟大的母亲去世之日。我们兄妹四人怎能忘根?” 母亲去世当年,哥哥在母亲墓前栽了棵小柏树,但没有成活,去年又栽一棵,并在周围拢上树枝,今年十月初一,专门回家打着雨伞为母亲上坟,叮嘱嫂子一定看好母亲坟前那棵刚刚成活的小柏树。
几年前,兄长陪母亲去看桂林山水
失眠之夜,打开手机看哥哥和我的微信聊天记录,发现哥发给我的最后一条消息是2016年9月15号,一个祝福“中秋节快乐”的图片,再往前翻看,7月份的聊天记录最多,主要是询问我的眼睛治疗康复情况:开药方,讲用法,问效果。再往前翻看,有让我关心侄女;还有说我姐换了头像,很精神!再翻到2月份,又是我的顽固咳嗽治不好的时期,兄长给我开了药方,又不断询问疗效,叮嘱我换大夫检查治疗,甚至把给我治疗的大夫微信也加了。与哥哥的聊天记录,泪水难以控制。治疗、询问我的眼睛,仔细而及时。哥对侄子的诊所、姐姐的生意、妹妹家的养殖业、俩侄女的身体都非常关心。特别肯定外甥女两口子的创业。
严以律己 坚持学习
哥哥常常会认真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下定决心去改,还常常引用古语教导我们。家庭微信群建立不久,哥哥就发给我这样一条信息:“两句话我们共勉:谦卑何曾致祸,忍默没个招灾。和为贵!这句话出自《增广贤文》,你上大学时,就给你买过一本。这个书是父亲和五叔父经常提起的。这本书我是背过了,就是没做到。我就是欠和气的一面!我要好好修炼自己,以适应社会及他人。唉呀,几十年了就是修不完善,我决心一定继续努力,克制自己。”看到外甥女女婿写的毛笔字“厚德载物”,哥哥又说:“‘厚德载物’是易经坤卦中的话,是要人们像地一样谦卑低下……才能承受更多的东西。谦受益,我们共勉吧!
哥哥一生行医,坚持患者利益大于一切。在兰州学习的那几天,他熬了几个通宵,白天学习,晚上整理学习笔记,每天还在写学习感言,太累了,他怕学不透彻,用药不当,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给病人带来更多的痛苦。 哥哥用中药非常慎重,总是精心泡制中药,如用附子前,先把附子放在老家的大锅里面熬四个小时,晒干才用,用之前他还亲自熬下自己喝没副作用才给病人用,多年坚持这样做。
学习,一直是兄长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从当年跟随叔父自学中医,到成为著名中医裴正学先生的15位民间弟子之一,从临床实践总结到学习中医理论,哥哥时刻坚持学习。
突发疾病前几天,兄长参加“国医名师裴正学教授传承精品班”,凝神听讲
下面是哥哥在兰州跟随名老中医裴正学临床见习时写的心得体会。
2016年10月31日:《作息有度》今天上午临床跟师见习,亲眼目睹了裴老的大家风范,年近八旬依然接诊患者近四十位。患者以癌症居多,且多数是复诊病人,其疗效溢于患者言表……裴老对每位病人都认真负责,每问中的,使人折服。像这种大病实在不易,跟裴老的研究生们个个熟练精通,对答如流,可见裴老精心培养的成效,使我亲眼见证了专家风采,感触脱身。下午裴老授课,四部分内容,完全脱稿授课,深入浅出,趣味幽默,引人入胜,他那平和可亲的长者风范,使我难忘。所讲方剂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使每位学员都喜笑颜开,听的津津有味。
2016年11月3日。又是收获多多的一天,上午裴老门诊一直忙到11:40,共接诊挂号病人54个,重症患者居多,求诊病人的疗效再次证明西医结合十六字方针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西医诊断为中医提供了准确性,中医辨证把西医的诊断中医化。这样就把疾病既让西医看了,也让中医看了,再选有优势的中药治疗(中药为主),根据病情再选用有必要的西药(即西药为辅)。这样就把中西医各自的长处都用上了,当然比单独用一种方法要疗效好,这是病人的临床效果一次次地证实了的。我们发自内心感佩老师创建的中西医结合十六字方针。我决心把这种治疗方式学到手,既有利于中医的快速发展,又使病程缩短,疗效显著提高!这是我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解,由于跟师短短几天,认识还很肤浅……裴老太辛苦了,我们永远忘不了您的恩德!
兄长英年早逝,给我们留下巨大的悲痛、遗憾和追悔。早在2014年,哥哥就查出高血压,,这期间也不断地吃药调理,自己开中药,侄子两口子给开药、带药,女儿和女婿也时常买一些知疗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的药,可哥哥终究还是因高血压突发脑溢血------更好地纪念兄长,理智地说,还需要反思:假如我们对哥哥的关心更实际更细微一些;假如哥哥生活的那个小镇更宽松一些;假如哥哥不要有太深的忧患意识,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心理压力;假如哥哥能活的更“自私”更“没心没肺”一些;假如------太多的假如,也只能是假如了。
哥哥生前最大的善事,是行医济世、治病救人;最大的愿望,是全家健康平安,日子和和美美。做好自己的事情,关心家人,实现哥哥心愿,传承哥哥优秀品质,便是对哥哥最好的纪念。
♡ ♡ ♡ ♡ ♡ ♡
地名古今”以强调原创为主。内容板块和栏目大致如下,文章字数以两三千字以内为宜。突出个人化,文字尽量讲究而有韵味。
1、我说地名|以个人视角讲述熟悉的地名历史变迁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罗列概念。突出个人对地名的理解和历史变迁的解读。
2、倾听讲述|每个村庄、每个街巷,都有说不完的人与地名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大书,倾听讲述,以细节勾勒岁月流逝中的、难以重现的故事。
3、我的漂泊|许多人的人生旅程,会在迁徙、漂泊中走过。用印象最深的几个地名,穿插个人的成长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内容。
4、故居寻访|千百年来,每个地方都有影响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寻访,在寻访中解读名人,使之古今融合。同样避免面面俱到,写最能触动自己的地方即可。
5、行走天下|旅行已成为当今时尚所在。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与异地观感融为一体,既是游记,也有颇为充实、敏锐的诗意表达,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
6、回家的路|远离故乡的人,心中永远牵挂故乡。每次踏上归家之路,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儿时的星星点点的记忆,家庭几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树,一口井,一家人,左邻右舍,都是故乡难忘的记忆。
“地名古今”的作品,将根据相应版块予以结集出版。欢迎各位新老作者赐稿,图文分别打包发送,请发:lihui1956@vip.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