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地区丧葬习俗
文摘
2024-08-18 23:32
辽宁
陇东地区是指甘肃省庆阳市,那里距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稍近,离甘肃省会兰州反而较远。当地丧葬习俗是从周礼传袭演化而来,讲究入土为安。丧葬习俗从广义上讲,指从老人即将寿终正寝到完成三周年纪念期间的风俗习惯,从狭义上讲,指老人过世后待客、下葬那几天的礼仪规范。每个环节都有具体要求,每个细节都包含深刻含义。工作之余我简单做个梳理,若有不妥,敬请亲邻指正。除非意外死亡,大多数老人在去世前常会卧床数日,不吃不喝,可以说无力回天了,这时候就该请“大客”过来看看,等于见最后一面,看看老人有无啥话要说。“大客”也叫“请客”,因老人性别而异,男性舅家人为“大客”,女性娘家人为“大客”。老人若年过古稀,男性的舅舅基本上都不在了,请到的就是表兄弟或表侄,女性娘家的父辈也差不多都过世了,请到的就是娘家兄弟或内侄,他们是葬礼中最尊贵的客人。老人久病,出现意识模糊或数日未进食,经医生诊断可能进入生命末期,子女须请长者为老人洗漱并穿好寿衣。这时候可能好穿一些,若呼吸停止身体僵硬了就不好穿了。也听说过这样的事,就是给老人穿好了寿衣,老人躺了一会又饿了,让子女虚惊一场,那就换上平常衣服,继续找医生给老人治病。老人过了古稀,若某年患病,子女通常会为老人准备寿衣和棺材。寿衣要选用上等丝绸,棺材要选择上等木料。寿衣最好在闰年闰月缝制,穿单不穿双,两头要见棉,即有棉衣、棉裤。寿衣要用带子结系,忌用扣子,为后继有人之意,衣料忌用缎子,因缎子与“断子”谐音。可能有人会认为,人还活着就准备这些不太吉利,但陇东地区农村的老人不这么认为。对他们来说,能亲眼看到自己的寿衣,看到为自己的棺材“扫木”是一件幸福的事。扫木就是制作好棺材那天宴请亲邻,以示庆贺。制作棺材前要请教阴阳先生,阴阳先生会结合老人的生辰八字,推荐吉日,再请木匠到家里制作。大多数子女会同时为父母制作好棺材,放在一起,在很多年前这也是实力的象征。有的老人辛苦了一辈子,临终时连一副好棺材都没有,则被认为子女不孝或活的很失败。若老人突然离世,家里还未准备,那就去棺材铺买一副,这也正常。实际上购买和请木匠在家里制作成本差不多,质量也差不多,但很多老人更希望在家里制作,用自己家的木料,那样心里更踏实。葬礼中需要很多白布戴孝,有的人也会提前购置,不过现在从事丧葬服务的店面很多,只要钱到位,相关用品很快就能送到家里,是否提前准备关系不大。有的老人在去世前会将子女叫到身边,安顿一些事情,算是遗嘱吧!强调最多的是财产分配,或者压在老人心底的秘密,临别之时解密一下。农村老人也不会有太多财产,如何分配早都做了安排,一般不会有太大争议,说的最多的就是子女要相互团结,多照顾能力弱,条件差的兄弟姐妹。其实很多老人临终那几天根本说不了话,都是迷迷糊糊的在睡梦中离开了,能够清醒的安顿好后事再咽气的鲜有。老人过世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天塌了”,所以陇东地区把老人的葬礼称为“揭天”。老人咽气后要停在堂屋中间,摆好贡品,上香,点油灯,接着烧引路纸,就是逝者的子女、孙辈到门外烧些纸钱,大哭一场。这一声哭声,似乎向天地示哀告悲,家里老人过世了。紧接着就是通知亲邻,由长子挨家挨户请家门,请过来一起商量后事。现在农村青壮年很少,同宗同族的人数不足的话,也可以请其他人。每到一家,在门口敲门,不能入院,说明事由前先双膝跪地叩头。与每年除夕晚辈向长辈叩头不同,这个时间点只叩一头,春节期间应向每位长辈叩两头。不管有多忙,“揭天”是大事,通常大家都会答应过来帮忙,一般约定晚上到事主家商量。农村同一村庄基本上都住着同族人,几百年来形成互帮互助的风俗,特别是埋葬逝者的事,任何人都马虎不得,这次帮了别人,到自己老人跟前还得请别人帮自己,人人都有父母,也都得面对那一天。记得我小时候,农村人给人帮忙不计报酬,吃顿饭就行,帮别人建房子或种地都是无偿的。近几年,盖房子搞承包,干农活得用机械,找同村人干活也得付酬,还要管好三餐,若遇上丧事,任何人过来帮忙都是无酬的。老人过世当晚,通常也会请到阴阳先生,阴阳先生会根据老人的生辰八字和去世的时间点确定下葬的日子。家门在一起商量老人后事的操办流程和简单分工。流程大同小异,但会因家境不同稍有差异,无非就是吃的好一点,更加排场一些,或者普普通通即可。这里面有两点相同而且重要,一是请“大客”,二是选茔地。请“大客”常由逝者侄子代劳,因为理论上孝子要守孝。守孝是丧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仪式,就是逝者的子女、孙辈跪在棺材周围陪伴逝者。古代是守孝三年,所以有“三年荒个秀才”的说法。是说一个秀才本来要进京赶考,但老人过世了,他守孝三年,三年后啥都不知道了,学业就荒废了。现在虽然守不了三年,但在老人遗体停放在灵堂里面的时候,子女应跪在周围陪伴,不能到炕上睡觉,每隔一段时间还要上香,给长明灯添油。这些现在好像都做不到了,过去农民房屋地面是泥土地,垫一些麦草也挺软和的,现在基本上都铺地板砖,不管垫啥,跪在上面膝盖也支撑不了多久。这次请“大客”与上次不同,这次叫“吊孝”。“吊孝”有三个意思,一是请“大客”过来烧张纸;二是让“大客”过来看看老人的寿衣、棺材是否合乎规范且质量上乘。关于逝者该穿多少件寿衣,怎么穿也很有讲究,总之质量好,件数多为佳。若“大客”住的离事主家不远,一般都会过来吊孝,若离的远,就等葬礼那天再来一并进行。三是商量后续事宜或再看逝者一眼,因为过去老人在去世3天后就入殓了,就是将遗体移进棺材里,除非“大客”认为逝者死因不明或穿的寿衣不够,才会要求开棺,通常情况下入殓后再开棺是比较禁忌的。茔地就是坟地,就是安葬逝者的地方,这要根据老人的遗愿。有的老人活着的时候就会说这些事,还要看老人老伴的意见,若老伴已经过世,通常会安葬在老伴坟的另一侧,也有将两位老人安葬在不同的地方的案例。老人过世次日,孝子会带上阴阳先生到自己的地里找块吉地。每个家庭拥有的土地资源有限,一般不可能把自己老人埋在别人地里,所以阴阳先生能够选择的地方并不多。选茔地也叫“画茔”,因为“茔”和“银”同音。画茔也有很多讲究,要用银元或银饰品在地表画一个长方形,茔地就是那了,孝子象征性的挖几镢头,剩下的工作就让别人代劳了。我小时候见过别人打墓,一般四五个壮劳力要辛苦三四天,用镢头、铁锹慢慢挖,特别是在冬天,地表30多厘米厚的冻土,挖起来非常费力。现在很少有人干那种体力活了,打墓的工作交给了挖掘机。也有人专门承揽这个业务,用挖掘机几个小时就能挖好,再人工修饰一下。陇东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挖三四米深仍然干燥,且黄土的塑性很好,所以过去几百年里,那里的人都住窑洞,改革开放后才陆续盖房子住。墓地也就几个平方,挖下去一个长方体后,再向里挖一个小窑洞,简称墓子窑窑,那里才是存放棺材的地方。近二三十年,农村富裕了,墓子窑窑通常用砖箍,为的是延缓坍塌时间,上部耕种也可以保证棺材不被损坏。现在还有预制的墓子窑窑销售,就是用混凝土按照模型预制好,耐久性更高一些,防水性更强一些。老人过世后子女要穿白戴孝,叫披麻戴孝,就是用白布缝制的宽大孝袍,不逢边,不订扣,用同质布条挽结,头戴背部直拖到地上的“搭头”,一并用麻线系腰。布鞋要用白布缦裹,一般第一个老人去世后缦裹一半,两位老人都去世了全部缦裹。服孝期间,孝子必须倒踏鞋,直到逝者下葬。孙子、孙女只穿半截白衣,再带个孝帽,鞋也只缦裹一半。亲侄、侄女,外甥、女婿也得穿大孝袍。远一点的亲戚,穿白就没有太多讲究,有的只戴个孝帽,再远一点的同族人是否穿白意义就不大了。披麻戴孝的多少也代表着自己与逝者关系的亲疏。葬礼期间本应该穿很多白人的人穿少了,会被认为失礼,但鲜有本不该穿白的人穿很多白,因为那并不好看。一场葬礼中,穿白戴孝的人数越多,说明逝者子女多。若有小孩穿红色衣服,则说明逝者高寿,而且四世同堂。筹备葬礼非常繁琐,要考虑的事情特多。明确了下葬时间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一个倒计时的项目管理,要有一个特有号召力的人担任葬礼总管。总管相当于一个项目管理中的项目经理,葬礼的事主就是业主。总管在家族中通常威望较高,其他人都愿意服从他的安排。陇东地区葬礼习俗仍然保持着传统,现在除酒席有所变化之外,其它变化不大。总管会根据同族兄弟的各人优势对葬礼中的重要工作做好安排,如谁去请“大客”,谁负责修坟墓,谁负责置办酒席,谁去请礼宾,谁去请乐队,谁在家里搭棚子等。孝子没有具体工作,有特别重要的事总管才找孝子商量。所有准备工作必须在葬礼前一天就绪,家族中的妇女也都会过来帮厨,大厨也会葬礼前一天到位。前一天傍晚,大厨要根据帮忙人数的多少,按照次日的待客标准准备几桌饭菜。一是犒劳亲邻,次日要辛苦了,二是看看大厨的手艺怎么样,菜肴的质量、味道是否合乎预期,高了可适当降低,低了就再加几个硬菜,这要考虑事主的葬礼预算。硬菜有3个明确标准,首先必须是热菜,其次必须是肉菜,第三是必须经过精加工,看起来很上档次。亲邻吃罢饭,总管要叮咛一遍次日的工作,毕竟葬礼当天事务繁杂,任何一个细节也都不能马虎。老人过世到正式下葬通常是五至七天,最短也要三至四天,这要根据老人的生辰八字来定,还要考虑下葬时间是否吉时。过去没有冰棺,夏天殁了人,很快就得下葬,现在老人过世后可以放到冰棺里,时间久点也无妨。还有一点,就是年纪越大的老人,越富裕的家庭,需要准备的更充分一些,时间就要长点,反之就短点。有的还要请阴阳先生搭蘸,就是由阴阳先生设醮场、神位、法坛、经堂诵经,以超度亡魂,这个时间可长可短,通常是久病或非正常死亡的人才设,有的是依“大客”要求而设,目的是减轻逝者到阴间的惩罚,实际上可有可无。有的富裕家庭,为了彰显自己的经济实力,也会请阴阳先生搭蘸,时间可以更久一些,也可以请更多阴阳先生,本质作用就是多花点钱。葬礼前一天,厨师必须对部分菜肴完成初步加工,如卤鸡、肘子,客人吃饭的场地也必须布置好,烧水、热馒头、压面的地方都要安排好,羊得提前宰好,并煮好羊肉,可以说万事俱备,只等客来。葬礼当天和次日习俗最多。葬礼当天清早,帮忙的人必须第一时间到位,事主家一般会热好馒头,准备好凉菜当早餐,随便吃点就进入工作状态。乐队也要到位,花圈该摆在哪里,车辆该停在哪里都要做好规划。9点前后,葬礼就开始了。第一件事是请家谱。家谱上记载着同族人来龙去脉,已经过世的老人,谁大谁小,祖辈、父辈是谁,上面记的非常清楚。家谱上都是老祖宗,不得有半点马虎,总管要带着孝子去同族人家请。家谱也只能在同族人之前流转,共同供奉,与家谱配套的一个类似中堂的可以挂起来的叫“影”。“影”最上面有两位老人画像,再下面就是高祖、曾祖、祖父的牌位,每格两三厘米宽,十来厘米高,一代一代记着逝者的生卒时间,儿子名字等。请“影”和家谱时,孝子要头顶木盘,将“影”和家谱置于盘上,为防掉落得有人扶着。“影”请回来后应立即侍奉起来,要选择最重要、最显眼的地方,一般是在灵堂外边。“影”前面也要摆贡品,上香,贴对联。与葬礼中的对联都是白底黑字不同的是,“影”两侧的对联是红底金字。把家谱和“影”供奉好后,第二件事是出门告。就是将老人过世的信息写在一张大白纸上并贴在门板上,由孝子背向门外,放在大门外显眼的地方,也是向众人告知之意。门告上的内容怎么写非常讲究,要求非常严谨,特别是有养子、养女,或者没有儿子的老人,上面怎么写绝对不能有错,否则可能会闹出很多麻烦。第三件事是出执事榜,就是将整个葬礼的工作分工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由礼生宣读一遍,孝子跪在前面叩拜。安排帮忙的人各执其事,确保葬礼有序推进,孝子理当感谢。其实前一天就进入工作状态了,这个时刻宣读只不过是走个过场。这几个环节都有唢呐跟上,吹来吹去。唢呐奏哀乐,子女失声痛哭。书写的工作是礼生代劳的,礼生通常由农村一些懂传统文化习俗的人担任,写什么,怎么写,他们很清楚。第四件事是接“纸活”。丧事中的“纸活”非常讲究。啥是纸活?就是摆放在灵堂前面纸制品,全是用纸糊的,有纸鹿纸马,有别墅彩电,总之阳间有的东西都会配齐。逝者下葬后全部烧掉,也意味着送给了逝者。纸活通常由女婿置办,大都是提前预定,葬礼当天早上开车去接。接回来可不能随随便拿进丧窑,要孝子到门外不远处迎接。现在“纸活”品种繁多,少则十多个,多则几十个,一个一个接的话得花很长时间,那么就接前面几个重要的,剩余的就由帮忙的人拿进丧窑里摆好。第五件事是“献饭”。老人过世后,灵堂前要一直上香,要点香油灯,要摆供品,每次吃饭前也要盛一小碗饭献在那里,意味着逝者也得有吃的。葬礼当天,厨师要准备献饭,有的能吃,有的不能吃,不能吃的就是用萝卜冬瓜雕刻的艺术品。厨师手艺的高低,不仅在于做的菜肴是否美味,还要看做的献饭是否精美。献饭少则十几个,多则二十几个,要视供桌大小而定,不管怎样肯定要摆的满满的。献饭也不能一盘子端过去,要由逝者的子女、孙辈,或侄子一个一个用盘子顶在头上顶进来,当然也得有人帮忙扶着,不扶的话可能会倒掉。这件事可能得持续半个多小时或更长时间,时间也就接近12点了。12点前后要拜墓子砖、拜重底。墓子砖是在两块大方上砖写上逝者的生平及子女、孙辈现状,在下葬完成后埋在墓子窑窑上面离地面一米多深的地方。墓子砖由礼生用朱砂撰写。朱砂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时间越久越红,所以若干年后仍然清晰可见。墓子砖的砖面需要做特殊处理,要打磨的非常平整再涂鸡蛋清。近几年也流行刀刻,效果更佳,可能费用稍高,需要提前找人写好老人的生平事迹。重底是跟棺材底板大小相同,一个十多厘米厚的木板,下葬时,将重底放在棺材下面,可延长棺材腐朽的时间。墓子砖必须等老人过世才能准备,重底在制作棺材时就做好了,也有之前没有准备,应“大客”要求才制作的。当天11点前后,就会有亲友过来吊唁,也叫行情。客人到丧窑为逝者点纸前要先给老祖先点纸。为啥叫丧窑?因为过去几百年,那里的人一直住窑洞,现在即便是在平房里面办丧事,也叫丧窑。有点区别的是,向老祖先烧的是黄纸,16开纸三对折,一次烧3张,跟在庙里给神仙烧的纸一样,在丧窑里烧的是正方形的白纸,多少不限,少烧几张跪的时间就短,多烧几张就多跪一会,不管怎样必须等纸张全部化为灰烬,再点一下酒,才能叩头起身。丧主会派发一个孝帽或小白花并起身还礼,这里的丧主一般由逝者侄子担任。这段时间逝者的子女须跪在棺材周围,吊唁的人烧纸,逝者的子女、孙辈就放声大哭。吊唁的客人都会带礼品,再拿一卷白纸或花圈。有的客人还专门定制了牌匾或帐,牌匾和帐属于贵重礼品,需外出迎接。牌匾与庙宇里的牌匾类似,非常精美,中间写四个大字,高度概括逝者一生功德,例如“流芳百世”、“贤淑流芳”等。帐是用高档绒布做的,中间是竖写的四个大字,可以折叠放在柜子里,牌匾只能挂在屋内墙上。小时候我去邻居家里看到有的人家挂了很多牌匾,挂在中间的不一定特别精美,也不一定最大。我产生过迷惑,后来我明白了。这些牌匾的布置不是看大小,也不能看精美度,不管怎样要把“大客”送来的挂在最中央,其它次之。所有客人当中,“大客”最尊贵,他们的礼物的待遇当然跟别人的不一样。帐还有另外一个讲究,叫请衔,就是某某名人或有一定职务的领导,至少是县处级以上吧!请这个人的衔,意味着帐上这4个字是这个人对逝者的高度赞誉。葬礼中,得知“大客”快要到了,会有专人组织,叫上所有的孝子,带上乐队,抬上桌子,在桌子上摆些点心、凉菜,提好茶壶,到离家几百米远的地方,在“大客”到来的路上跪迎。要有几个人去接“大客”送来的牌匾,要有人跟“大客”中的代表鞠躬行礼,要有人示意让“大客”喝些茶再走,“大客”示意免了,孝子跪拜。再走几百米,重复上面的动作。快到家门口的时候,再重复一次,等于三拜九叩,这个时间点不管来客的年龄大小和辈分高低。孝子走在前面,客人走在后面,孝子得先进到丧窑里。“大客”点纸的时候,就是孝子们放声大哭的时候,以体现悲痛。“大客”不同于其它宾客,他们不用去“喝汤”,直接坐偏席,就是吃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一桌酒席。将点完纸后的“大客”请到提前预备好的酒桌跟前安顿坐好后,总管会让孝子跪在桌前听“大客”训话。这是一个非常庄重的环节,通常会说说逝者的死因或者后事准备情况,也许“大客”会示意让孝子站起来回话,但绝不会有哪个孝子敢站起来,真有人站起来的话会被视为无礼,甚至成为笑料。有的还让孝子直接从门口跪行到酒桌跟前,一般“大客”都坐在最里面的位置,这样的话孝子就要跪着向前移动十多米,对人的膝盖是一种考验。逝者年过古稀,寿终正寝的话基本上没啥特别要说的,若发生意外死亡,跪多长时间就要看“大客”的心情和脾气了。这个时间点,“大客”提的要求,能满足的必须满足,不能满足的创造条件也要满足,一切为了逝者尽快入土为安。除非中年人非正常死亡,才可能闹的不愉快,长者过世,基本上就是走个过场。“大客”多说话是替逝者争取权益,显得舅家或娘家人重视亲戚关系。个别时候“大客”会要求看看逝者遗容,若已经入殓,也很少打开棺盖。“大客”吃完偏席后会有专人带着到邻居家休息,一般都安排距离近,条件好的同族人家里,且得有唢呐迎送。普通客人点完纸后,迎客的人就带着去喝汤。名义上叫“喝汤”,实际上是吃饸饹面,陇东地区的饸饹面非常有名。葬礼上通常是吃羊肉饸饹面,提前一天准备好锅灶,羊肉、面粉和各种配菜。过去都是人工压制,很费体力,现在有专门压制饸饹面的机器,效率很高,同时可供给几十人吃。饸饹面最讲究的是羊肉汤,这事也有人承包,就是负责宰羊,煮羊肉,切羊肉,做汤,忙乎一两天,挣三四百元加工费。有的连吃面的碗都提供,事主家也不需要一次性购买太多碗具了,大大减轻了事主家的负担。其实葬礼当天10点前后就有饸饹面吃,过来帮忙的先吃,吃完就得干活了。吃面的时候通常配六或八个凉菜,还有辣椒酱油醋,能吃几碗就吃几碗,吃饱为止。这是第一顿饭,下一顿饭就是下午的酒席。很多年前,陇东地区的葬礼是两天时间,去别人家行情时要带20个馒头,收礼的人上情时要拿出一个馒头在上面写上客人的名字。当晚会有人从20个馒头中拿出14个供第二天大家食用,回礼时剩6个,这也是几百年来的传统。也许过去大家都家境贫寒,一个家庭“揭天”,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在很短的时间内蒸很多馒头,也可能没有那么多面粉,客人行情时带些馒头,算是众筹吧!为什么要在其中一个馒头上写客人的名字呢?我想应该是为了方便客人次日找自己装馒头的袋子。现在农村富裕了,相关服务也很配套。若有人家里过事,馒头店会按需求随时往来送,也就不存在众筹了。30年前,就“喝汤”这件事,都是在事主的族兄弟家完成,也是一种众筹,一定意义上减轻了事主的经济压力。现在基本上都由事主一家包办,也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纠纷。2000年前后,农村红白事改革,之前两天的事现在都集中在一天,村里人行情先吃面条再坐席,也不用带馒头了。很多普通宴请也由家里转移到附近的酒店了,但老人过世的这顿酒席基本都在家里宴请。甘肃省镇原县的传统酒席非常讲究,白事红事做哪些菜肴都有明确规定。白事常用九魁、十出一等单饭,不上双饭,先上凉菜喝酒,再上热菜吃馍,每个菜碟摆在什么位置、何时敬酒,何时上菜都有具体要求,上几道大菜,几个小菜,几轮馒头都有次序。这是过去的传统,现在很少用传统酒席了,镇原老席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只有县城的特色酒店里才能吃到。现在葬礼酒席变化特别大,上什么菜要看家庭的富裕程度和葬礼预算,鱼、虾、肘子、全鸡都是标配,还有各种点心,客人吃饱吃好也吃不完,所以事主在饭前会给客人每人发个塑料带,可以将点心带回家,这都是主人热情好客的表现。酒席一般在下午3点后开始,受场地和厨师一次性加工能力的限制,若有两三百客人的话,通常要吃好几轮。第一轮安排住的远的亲戚,因为他们吃完饭要回家,第二轮安排亲近亲戚和村里人吃,第三轮安排剩下的帮忙的人,还有礼生、乐队等。每轮安排七八桌,也就是七八十人吃饭,三或四轮就差不多了。“大客”大多数安排在第二或第三轮。无论是过来吃饭,还是回去休息,都会有人带,有唢呐迎送。每轮酒席快结束时,孝子要向客人叩头致谢,向每位客人发一张谢帖,白纸黑字,上面的谢字是红色的,过去用手写,现在基本上都是彩色印制的。整个宴席会在晚上7点前后结束,若地方有限,每轮只安排四五桌,那么酒席可能就得五六轮,即便是下午3点开始,也要到晚上8点前后才能结束,因为每轮差不多要50分钟。宴请亲朋结束后,逝者的子女随便对付几口,吃点酒桌上的剩饭剩菜也未尝不可。这个时间点,他们早已筋疲力尽,不知道哭了多少次,不清楚跪了多少回,但葬礼并未结束。等大多数亲邻走后,得再次带上唢呐请“大客”过来。傍晚时分,为逝者行礼。安排好“大客”就坐,孝子跪在丧窑里,由礼生主持,为逝者诵读祭文,先是儿子、女儿,接着是孙子、孙女,再安排大客,还有侄子、外甥、女婿,由近及远,礼生宣读祭文时唢呐暂停,其它时间唢呐凑哀乐,整个院落处于极度悲哀的氛围之中,这个时间点也是子女哭的最伤心的时候。有的乐队还安排人唱秦腔,一般选择《刘备祭灵》或《三娘教子》片段,都是一些悲伤的场景。有的清唱不着装,有的直接就是戏子的穿戴,隆重登场,这当然需要额外付费。在网络上看到过陕西、河南一带有许多专业哭灵人,但我老家没出现过,我认为那是对逝者的不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在那里假哭,是给别人看的,不是真的悲伤。献礼后还有走花灯、阴阳先生诵经等环节,有的还会请多个阴阳先生一直诵经为逝者祈福。现在大多数人懂得厚养薄葬,并不一定要组织大规模的葬礼,但基本的习俗仍然保留。晚上10点前后,第一天的葬礼基本结束,最重要的下葬仪式通常在次日黎明前进行。行礼全部结束后,总管要对次日下葬工作再做安排,强调一些注意事项,说完之后家门就回家休息了,亲戚也都安顿到邻居家去睡了,事主家里一片寂静。再过几个小时,老人将入土为安,永远就见不到了。感情深厚且孝顺的子女这个时间点真会守灵,兄弟姐妹坐在棺材周围,算是最后的陪伴。他们的心情像五味杂陈,也可能感慨万端。忙碌了一天,非常累了,这个时间点他们会回忆老人过去的点点滴滴,也许就在无限深思中,偎依在棺材周围的麦草堆里睡着了,直至黎明时分被人从睡梦中叫醒。老人过世后,子女通常会将棺材盖拿下来,翻个面,形成一个槽型空间,将逝者停在上面,并在逝者脸上盖张白纸,可能是担心有人看到遗容心里害怕,另一种意思我不确定,就是判断老人是否假死,假若躺了一会又有呼吸了,那张纸不就吹飞了,说明老人还活着。过去通常将逝者在棺材盖上停放3天后再移到棺材里,这个过程叫入殓。冬春时节,北方很冷,这样停放是没有问题的。若在夏天,空气炎热,这样停放就会产生很多难闻的气味。现在老人过世后通常放进冰棺里,冰棺一般是纸活铺或阴阳先生购置,供人租赁。老人过世后不久就放进冰棺了,冰棺上面是玻璃罩子,仍然可以看到逝者遗容。冰棺可以保证遗体不腐,那么入殓就要拖到下葬那天清晨了。入殓是个非常庄重的环节。入殓时子女不能哭,不能将泪水滴到遗体上。这事通常要请一些长者或阴阳先生帮忙,胆小的人干不了此事,关系一般的人也不会去干此事,小孩子更需要远离,也就是逝者的子女在跟前吧。为防止抬棺时遗体在棺材里晃动,要在遗体周围塞很多东西,过去塞柏树叶子,现在通常整包整包塞卫生纸。大家在电影里看过,某些帝王将相棺材打开后会有很多金银首饰,老百姓可没那么排场,但陇东地区一些富裕家庭会在入殓时往老人身边放几个银元,女性也可能会戴着金耳环、金项链、金手镯入殓。这些东西是有点价值,但不足引起别人盗墓。下葬当天黎明,众多亲邻都会过来,先在事主家吃几口搅团。搅团是陕甘宁地区一种特色食品,西安的小街道常有售卖,就是比面糊糊硬一些的面团,再弄些清汤,加上辣椒油,味道不错。事主家还会准备一些馒头、凉菜,足可吃饱。大多数农村人都一日两餐,清早没有吃饭习惯,但是这个时间点一定要象征性吃几口,也许是说吃饱了好干活,毕竟抬棺也是个体力活。棺材抬出家门的这段时间习俗更多,例如儿媳妇要用扫把扫地,而且要从外向里扫,不能将“财”带走,棺材抬起时要将之前支撑棺材的两个小木凳踢到,在众人抬起棺材前,儿女还要再次跪拜,长孙拿着魂符走在前面,等等。还有一个摔阴阳盆的环节,或者叫吉祥如意盆或丧面盆,就是这么几天来那么多人来烧纸,放在灵堂前面装纸灰的瓦盆。只有长子长孙才有摔盆的资格,寓意是摔盆的人甘心情愿做逝者的孝子贤孙,且有权利继承逝者的财物。我个人理解,应该是这么多天,烧了那么多纸钱,让逝者带上,一路有钱花。这段时间阴阳先生要诵经,说什么话常人听不懂,我个人理解应该是向院子里的土地爷、灶神爷、门神爷告知一些事情吧!送葬的队伍每经过某个人家门口,那家人就会在门口放火,就是拿一些麦草杆在路边烧,因为鬼怕火,意思是黑白无常、牛头马面那样的小鬼就别去他们家了。抬棺都是上等木料制作的,好几百斤重,抬棺材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十多个人轮流抬,抬几百米累了就得换人,不能累了就放下,一定要顺顺利利的抬到墓地前。现在也有用拖拉机拉着棺材到坟地再下葬的,但我们老家一直沿用着人抬的传统。有这么一种说法,若逝者墓地选择了他希望去的地方,那抬起棺材感觉就很轻,若逝者对选择的墓地不满意,不是他想去的地方,那么棺材感觉就很重,甚至抬不动。我老家地势平坦,路也很宽阔,不存在上山下山,所以抬起来不算特别费劲。棺材抬到墓地要先绕着墓地转三圈,别看墓地不大,但挖上来很多土占了很大面积,要沿着土堆转三圈也要花费不少力气。逝者的人缘好不好,活着的时候权势大不大,看下葬时队伍的大小就清楚了。一般离的近,关系好的都会过来送葬,人缘差或子女少的人过世后,送葬的队伍通常不大。“大客”是送葬的主角,清晨入殓时,就有乐队去请他们起床,再过来看着这一系列过程。他们不需要做具体工作,但要跟着,好像施工工地上的监理,监督着把每件事情做好,家门、女婿、外甥们出力。棺材抬到坟地后,长子要先到墓子窑窑里面扫一遍土,倒着爬出来,不留任何印迹,应该理解为再次检查,确保里面干干净净。下棺材前先将重底吊下去,放到准确位置,阴阳先生下去用罗盘将重底定位好,再下棺材。这里有很多技巧,绳子该怎么缠绕,如何受力,那边先,那边后,马虎不得,一定要尽可能保证遗体不要在棺材里晃动,最后要精准的放在重底上面。阴阳先生还要下去念经,放置五谷杂粮,点长明灯,里面还要放两只碗。影视剧里面,帝王陵里面就有长明灯,就是希望这个灯一直亮着,老百姓的坟里也一样,应该是担心逝者在里面黑,五谷杂粮和两只碗就好理解了。棺材放正后,再用砖头封堵墓子窑窑。垒这个砖头也是个技术活,要考虑等会要用土夯实,这些砖头要受到很大的土压力,之后还要用水泥密封留下的缝隙。在墓子窑窑正上方,要挖一个长方体空间,将墓子砖放进去,墓子砖要用红布包裹严实。将来某一天,有人不小心挖到这里,看到墓子砖,就知道下面埋的是谁了,就不应该再挖了并做好保护。在古代,挖坟掘墓是要判刑的,现代人也会以逝者为尊,不能挖坟掘墓。放好墓子砖后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埋人了,先要请“大客”过来象征性的埋几铁铣土,接着是儿子、女儿、亲邻,每个人不能将手里的铁铣传给别人,干一会累了就将铁铣扔在旁边,另一个人接着来。十多立方土,若要这样做得花不少时间。前面也提到了,跟挖墓一样,后面的工作可以由挖掘机来完成,十几分钟就埋好了坟堆,原来的一块平地就变成了某某的坟。在众多亲邻帮忙下葬的时候,孝子就拿着香烟给人敬烟,一轮又一轮,一圈又一圈,除了心存感激,还是心存感激。女性送埋的人通常在远处烧纸,要慢些烧,烧个不停,整个下葬过程要持续两三个小时,烧纸的行为不能中断。在最后掩土之前,还会让女儿过去看最后一眼,但这个时间点大多数女儿都泣不成声,也有哭的晕过去的。民俗中要求到墓地后不能动哭声,只能烧纸,但大多数子女难忍悲痛。坟堆形成后,要将哭棍插在坟头上,再用剩余的砖头在坟前垒个放香火的地方。哭棍,也叫丧棍,是用五六十厘米长的木棍做成的,上面缠绕了一些白纸条,葬礼当天,孝子人手一个。好像是区别身份的,一般远一点的亲邻就不拿这个,孝子顶盘子时,这个哭棍要高举过头,可以助力把盘子端平,实际上头顶盘子时旁边都有人扶着。葬礼这几天,孝子跪过无数次,等到最后那一天,跪下去容易,想站起来很难,哭棍可以助点力,再用胳膊使点劲,站起来才稍容易些。坟堆形成了,埋人过程就结束了,但习俗还有很多。这时候,礼生登场,阴阳先生也要念经,他们说的什么常人一句都听不懂,大概意思应该是向当地的土地爷说一声,这里来了一个“新人”,请多关照。这时候,还有一些人先回到事主家里,将前一天购置的纸活、客人送来的花圈拿到坟前。要将这些全部烧掉,也意味着为逝者送去了别墅、彩电,金条、银条,手机、充电器,还有无数冥币。快拿去花吧!初到阴间,大鬼小鬼都来找麻烦,多给他们一些钱吧!不管阴间还是阳间,有钱就好办事,多给别人一些钱,自己就少受欺负。送葬的人从坟头回来,在进家门前,门口要点一堆火,回来的人要从火上跨过去,来回两三次,意思与棺材经过别人家门口时别人点火一样,不要把小鬼带回家。进事主家里要这样,回到自己家里也要这样,还有一点埋人回来的路上就要将孝服脱下,拿在手里。家里突然少了一个人,这事也得告诉家里的神灵。所以阴阳先生从坟地回来紧接着要向土地爷、灶火爷诵经,说的啥也只有他自己知道,持续的时间好像不短。向土地爷、灶火爷烧的都是黄纸,要连续烧,一张接一张。这些事情完成后,阴阳先生的使命就告一个段落了。逝者下葬后,一切就尘归尘、土归土了,尘世间的一切跟就他就没有啥关系了。他看过的书籍,用过的物品,穿过的衣服在别人眼里都没有那么珍贵了,甚至碰都不想碰了,即便是留下很多钱财,也许会成为家庭纠纷的导火索。逝者下葬后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叫“点主”,就是将逝者在家谱和“影”上做个登记。意义有二,一是表示死者形归窀穸,神归庙堂,按伦正位,永享蒸尝,二是借朱笔鸿题,取文光射斗,后辈则有文人蔚起之兆。老人去世后,通常要请四位礼生,他们负责礼仪、写作事务,一般由当地一些有文化、懂礼仪的人担任,他们写祭文,写墓子砖,出门告,写执事榜,行礼当晚宣读祭文。除此之外,还要请一位“点官”。若要说礼生是兵的话,那么“点官”就是官了。“点官”要由很有名望,很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人来担任,此人也一定是正人君子,儿孙满堂。葬礼中请的乐队、厨师、阴阳,都按工计酬,几个人,多少钱,自有行规,但礼生和点官的酬劳特殊,很多年前他们不收现金,前提是每次请他们的时候都要端烟端酒,请一次,端一次,好像得端十多次吧!他们的报酬就是这些烟酒。我记得30多年前,感谢他们时还得端一大块猪肉。近几年都市场化了,除了烟酒之外还得付一定报酬。这也是正常,毕竟人家辛苦了好几天,还要操很多心。“点主”前先要请礼生。葬礼中通常安排礼生和点官在事主家附近的邻居家休息,这个地方叫礼兵所,还要安排专人伺候,负责传话取物。从坟头回来,事主家院子中央会摆上一个高规格的桌椅,一般抬一张四方桌,放一把太师椅,就是要准备好位置让点官坐在那里写字,有的甚至要往太师椅上铺上毛毯或新被子,总之怎么阔气怎么来,要上档次。接着是总管带上乐队,带上孝子到礼生休息的地方去请,叫请宾。孝子要跪在院子里等候他们穿衣戴帽,平日里他们穿着跟常人相同,但这个时刻他们要穿黑色的长呢子大衣,戴墨镜和礼帽,带白手套并披红,一种非常庄严的感觉。他们出来后,孝子在前面带路,先回到事主家里,看看设置的点主的地方是否合乎规范,形式意义上要进行安全检查,就像国家领导人到某个地方去之前,要先检查一下安保工作一样。检查没啥问题,再返回到点官休息的地方。这次就要请点官出场了,孝子仍然跪在院子里等候点官穿衣戴帽,里面传话,可以站起来进屋回话。一般由逝者长子进屋,跪在点官面前,点官要在家谱和影上书写逝者的简易生平,孝子提供信息,确保正确无误。这个时间点,点官和礼生也会提议让孝子站起来回话,但孝子通常长跪不起,假若真有人站起来了,则会留为笑柄。家谱和影上的牌位上面都有一个“主”字和“神”字,这个时间点,点官在上面用黑色毛笔把“主”字写成“王”字,“神”字最长的一竖空着。点主时,就是在“王”字上面加上一点,成为“主”字,再把“神”字空的那一竖补上。点官将这些内容写好后,孝子要将家谱和影用盘子顶在头上回家。不管是在家谱或影上写字,还是点官穿衣戴帽的这段时间,少说有十分钟,门外还有许多穿着孝衣的子女、孙辈跪候。在水泥地上跪十多分钟,对每个人的膝盖都是一种考验。一切就绪后,点官就出场了,乐队要奏起欢快的乐声,跟唱大戏一样,还要安排一些小年轻摇旗,放炮。点官出门后走在四位礼生中间,乐队走在最前面,孝子走在最后面。这段时间点官和礼生的走路姿势很有讲究,走碎步,看样子是向前走,实际上是左右移,前进的速度非常慢。所以陇东地区有一句俗语,说某人走路特别慢的话,就问他是不是在点主!本来几百米的路程,几分钟就可以到,但这样要走近半个小时。若要说这也是一种习俗的话,那接下来的更繁琐,更细腻。“点主”最主要的环节当然是点啦!进到院子里,官要拜位,跟唱秦腔戏官入主位时流程一样。与两天以来到处都是哀乐不同的是,这段时间的乐声很欢快!孝子能够做的仍然是跪地,无论是水泥地,还是砖头地,即是地上不太干净,一样得跪。点官坐定后,礼生打开家谱和影,找到预定位置,在上面庄重的点下一点,用的是红色毛笔,那可不是红色颜料,是朱砂,点上去不易褪色。这个过程中,众人可以抢夺点官手中的毛笔,这也是一个习俗。据说抢到点官手中的毛笔,拿回家让小孩用这支笔写字就可以成绩优异,所以通常会准备好多支,就是备着让别人抢的。点官刚润好颜料,举起笔要拔掉浮毛,再下笔点那一个红点,这个过程就是让别人来抢的,四位礼生形式意义上保护点官不受侵犯,但笔得有人抢,最后用最后一支笔在家谱和影上的那个“王”字上面点上一点,补上神字最长的那一竖,一个伟大的动作就完成了。还要拿一块红布包着一个正方体的物体,象征着官印,在上面盖个印,点主的使命就完成了。这个包“印”的红布也会被人抢走,可以挂在车上,或系在皮带上,保一路平安。之后,乐队、礼生再送点官回住所休息。若要说棺材被埋是逝者物质意义上的离去,那么完成点主则意味着精神意义上的离去。表明逝者已经由阳间到了阴间,由亲人成为先人,户口也由户口本转到家谱上了。点主结束后差不多就11点了,又该喝汤了。条件好的家庭,两天会分别宰两只羊供大家吃羊肉面,条件一般的准备点其他也行。下午1点前后,就可以坐席了,套路和前一天一样,不过人数会少一些,因为村里人第二天就不过来坐席了。第二天坐席的只有大客、亲近亲属和家门,还有点官、礼生、乐队。阴阳先生早上念完经就开溜了,他们的业务很繁忙,也不在乎这一顿饭,这边刚忙完就可能要去另一个事主家了,因为现在从事阴阳工作的人非常少,周围几十里地,就那么一两个人。也不知道他们是否收了徒弟,他们都五六十岁了,等他们谢世后,不知道是否有年轻人从事此项工作。几十年后,这些丧葬习俗否能继续保持还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葬礼第二天下午,亲戚都回家了,家门会帮忙收拾一下家里,把该拆的拆了,该还的还了,留下孝男孝女,陷入无限的思念中。他们再也听不到老人的呼唤,再也看不到老人的笑容。这个时刻,他们会深刻的体会到有父母呵护是多么幸福的事,但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人愿意为他们避风挡雨,没有人对他们嘘寒问暖,他们才意识到老人真的走了。逝者初到阴间,难免孤单。所以下葬天晚,孝子会在坟前挂一盏灯笼,尽可能在避风向,一直亮着。儿女、孙辈,在刚下葬的7日内,每天傍晚天快黑时,去坟头转转,陪陪老人说话。除了要拿烧的纸张,吃的零食、烟酒之外,还要带一个水担,就是北方人挑水的担子,两边有两个挂钩。带好这些物件,穿上孝衣,戴上孝帽,到坟前烧纸之前先沿着坟堆转六圈,左三圈、右三圈,边转边说话,说说逝者最不放心的事,说说这些事的处理结果,让逝者安心。接着烧纸、上香,放点零食和烟酒。在坟头上撒点零食叫泼散,意思是让逝者吃点。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家里有啥好吃的,都应该端到门外泼散,扔几根面条或者肉片,意味着给逝去的老人吃了。撒在坟头上,也许是希望动物、飞禽吃点零食,不要伤害逝者,这只是也许。烧完纸后还要在坟头坐一段时间,至少两根烟的功夫再回家,回家的路上仍然要将孝服、孝帽脱掉,拿在手里。老人过世后,阴阳先生会在丧窑里贴一个日程表,明确一七、二七、直到七七,还有第一百天的具体日子。逢七日,子女要集中上坟烧纸祭奠,到第一百天,女婿、外甥,亲近侄子会一起上坟祭奠,也会将设置在家里的灵位一起拿到坟前烧掉。这个时间点,逝者在家里留下的符号就越来越少了,也许只有大门上白底黑字的对联才能告诉路人,这家前不久有人过世了。同一家族中,谁家过了丧事,家谱和影就留在谁家,因为点主的时用过,不能将家谱和影随意送到别人家里。每年大年三十,去庙上上香前,得先把影挂起来,把家谱摆在家里显眼的地方,以备同族人过来祭拜。当天下午,通常是先去庙上敬神,再到影跟前敬祖先,再回家里跪拜父母。前面说过了,向神灵和祖先烧黄纸,向刚过世的老人烧白纸,绝对不能搞错。老人去世一周年当天,通常都要举行简单的祭祀。这个一周年的日子一定是阴历老人咽气的那一天对应的一周年,而不是举行葬礼一周年的日子,这之间相差好几天。一周年的时候,子女、女婿、外甥,亲近的侄子会过来到事主家一起吃个饭,一起到坟上烧个纸,整个过程也就半天时间。当然了,当天上午,孝子得先把逝者的灵位请回家,下午再送走。二周年,忘周年。似乎第二个周年可以淡化,子女还是要去坟头烧纸,其它人也就算了。到三周年时,又该重视了。事主家里还是要做一些准备,亲近亲属、乡邻好友都会过来烧最后一张纸。这要看事主的意愿,可以准备的丰盛一点,多招呼一些客人,也可以简简单单来一些亲近亲属祭奠一下也行。三周年时,亲邻送的花圈上的花不全是白色的了,会有一些彩色的花,也意味着这一切都已经淡化了。三周年时,有的子女可能会为老人立碑,这要看老人的威望和功绩,还要看子女是否有出息、有成就,若要这些条件都满足,立也无妨,若老人一辈子过的很可怜,子女也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不立也罢,这事可有可无。老人去世前三年内的坟墓称为新坟,清明节不去新坟上烧纸,孝子家三年内不放炮,春节时门上不贴红对联。这三年的每年春节,儿子要去找阴阳先生写一个灵位牌。大年三十早上,儿子举着灵位牌到逝者坟前,将灵位牌插在坟头,再烧纸、上香,嘴里再念叨着要请老人回家。再将灵位牌带回家中,供奉的主屋中间显眼位置,献上水果、饼干等。初一、十五应点灯上香跪拜,正月二十三送到坟前烧掉。逝者的灵位牌虽然只是一张白纸上写了几个字,但代表着先人的灵魂,必须恭恭敬敬举着,不能随随便便装在口袋里。三年后的每年清明节和寒衣节(阴历十月初一),子女再给逝者烧一些纸钱和寒衣,算是持续追思。随着时间的推移,坟头上的草越来越高,子女早已习惯了老人逝去的生活,思念也就越来越淡,也只能在特别的时间点才能提及。俗话说“三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我老家地处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上肖镇最东边,东接西峰区肖金镇,南接平凉市泾川县荔堡镇,西连屯字镇,北靠太平镇,稍微远点的地方,葬礼习俗可能就有所不同。与一条河相隔的肖金镇相比,就有差异。我们那里最尊贵的大客,不管去哪,都得带着唢呐接来送往,肖金镇那边就没这么讲究。我们请大客喝汤,得专门安排桌椅,弄些新菜碟,单独吃,而肖金那边就随意一些,跟其它客人坐在一起吃。还有一点,关于大客上礼,我们那里要专门设座,孝子跪迎,请大客在礼薄上上礼,上多少钱众人就都知道了,而肖金镇那边认为在众目睽睽之下看着别人上礼,欠妥,所有人想上多少礼,随自己的心意,找收礼的人即可。有的地方有一个词叫“包角”,就是“大客”购置的礼物太贵重,但他们所能够承担的礼钱不足以购置,不足的部分就有事主家承担。有的地方是“大客”上礼,上多少,退多少,不实际收取。习俗没有错对,也没有好坏,它是几百年来留下来的传统,应传承,也可以改进。我的观点是,应该倡导厚养薄葬。“坟前万堆灰,不如床前一碗水”。乘老人健在,多问候,多陪伴,多尽孝,至于葬礼,能简化就尽可能简化,很多都是做给别人看的,跟逝者没有丝毫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