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中国的创业者们往往更倾向于一种我称之为“控制性创业思维”的模式。
这种思维在产品开发的初期就强调产品的市场主导地位,追求在市场上的绝对控制权,并寻求快速的资本回报。
中国的科技企业常常追求规模的扩张,试图从普通民众中获取微薄的利润,而忽视了对技术的深入探索和创新。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中国的创业者们往往不是技术狂热者,而是更偏向于产品管理的角色。
他们对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并不那么感兴趣,甚至有时会回避,因为这样的创新往往伴随着长周期的研发和高风险的失败。
他们更愿意寻找能够迅速带来收益的商业模式,而不是投身于技术创新。
即使有些产品在初期展现出了一定的创新性,但很快这些产品就会转向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模式,即所谓的“割韭菜”模式。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企业的创新往往昙花一现,缺乏持久力。
以字节跳动为例,它将这种以盈利为导向的商业模式发挥到了极致,这在中美两国首富的对比中也体现出了一定的象征意义。
这种模式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但长远来看,它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先疯狂烧钱再用力收割
自2011年智能机普及以来,中国互联网行业迎来了所谓的“黄金时代”。
团购、出行、共享单车等领域的补贴大战,让消费者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优惠。
美团、滴滴、ofo等企业通过烧钱策略迅速占领市场,用户数量激增,市值也随之膨胀。
然而,这种看似繁荣的背后,却是对资本的过度依赖和对未来盈利能力的盲目乐观。
中国企业之所以喜欢割韭菜,根本原因在于快速变现的诱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往往选择通过补贴吸引用户,迅速扩大市场份额。
一旦市场格局稳定,便开始减少补贴,提高价格,以此来实现盈利。这种模式在团购、外卖、共享单车等领域屡见不鲜。
然而,这种模式忽视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用户的真正需求,最终导致用户、商户、司机等多方利益受损。
烧钱大战的代价是巨大的。
团购网站的广告投放计划超过10亿,滴滴在与快的和Uber的竞争中烧钱超过100亿人民币。
共享单车企业每家平均烧钱4200万,摩拜和ofo各融资超百亿人民币。
这些巨额资金的投入,最终转化为用户手中的优惠券和红包
但随着补贴的减少,用户逐渐发现自己被“割韭菜”。这种模式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本,也透支了用户的信任。
割韭菜的后果就是市场的畸形发展,用户习惯被扭曲,商户和司机的利益被牺牲。
这种模式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中国从上到下都是内向型发展
中国企业的割韭菜行为,也反映了一种文化和思维上的桎梏。
就像大多中国人都讲究内敛、含蓄一样,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
与西方海洋文明鼓励的向外突破不同,东亚大陆文明更专注于对内。
这种内向型的发展模式,使得中国企业更倾向于在国内市场寻求快速的回报
而不是通过技术创新和破坏性创新来实现长远发展。
这种文化潜意识,限制了中国企业在全球舞台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真正的创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文化和思维上的革新。
同时,文化和思维的转变也是中国企业成为全球领导者的关键。
人类都喜欢一个具有领袖气质的、突破性气质的国家作为领导者,而非一个内敛的、只专注于内部事务和眼前实用的国家。
当中国的企业摒弃割韭菜的思维,真正去创新
那才是真正该扬眉吐气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