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乱象频出,再放任就来不及了

科技   2024-11-21 18:15   四川  

近期,江苏省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发生的不幸事件令人深感震惊。

前几天写了一些关于这件事的感悟,很顺畅的就被删了文。

那今天就对职校这个对象来进行简单叨叨吧。

什么是职校?

职校,全称职业技术学校,是一种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机构。

这类学校通常提供中等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学校(中专)、职业高中(职高)和技工学校等。

职校的教育内容侧重于实践操作技能和特定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 

职业技术学院面临哪些挑战?

显而易见,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相较于大学本科生更容易获得职位。

预计在未来,这一趋势将持续存在。因此,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应当成为社会的共识。

然而,我们不能因为本科生就业困难就过分夸大职业技术学院的优势,忽视其存在的问题。

普遍的看法是:职业技术教育在社会认可度、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与人才需求的匹配度方面存在不足;

同时,毕业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荣誉感也不高。

除了这些较为抽象的问题,其他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实际生产之间存在过多的中间环节,导致两者脱节,无法及时交换信息。

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教育与职业的分离

在信息革命之前,各种职业相对稳定,一个职业的产生和消亡可能需要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在那个时代,一个人的教育和职业基本上是一体的,大多数人不需要在中途改变职业。基于这种模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很强的制度化特征。

随着信息革命和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教育与职业的紧密联系逐渐瓦解,专业教育与职业的联系趋于松散。

教育与职业的分离,甚至是无关,是信息革命和自动化智能化带来的巨大变化。

即使是许多理工科专业,如土木工程,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这个专业曾经是中国大学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但现在许多毕业生已经转行,甚至有传言称一些顶尖大学已经停止招生。

尽管学校澄清说只是将专业合并,但专业衰退的事实显而易见。

据报道,有36.98%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选择了跨专业就业。

这一数据在十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的制度化特征应该逐渐减弱,短期培训可能更适合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职业短期化现象的加剧

就业专家总结了当前就业市场的十大“陷阱专业”: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电子商务、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生物科学、商务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

要知道,20多年前,这些专业曾是需要高分才能进入的热门专业,甚至在五年前,一些专业还有不错的就业前景。

不仅上述十个专业如此,越来越多的专业正面临“入学时热门,毕业时冷门”的困境。

这种变化的背后,固然有产业衰退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产业发展从兴起到衰退的周期大大缩短。

汽车工业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电动汽车和无人驾驶技术的出现和推广仅用了几年时间,产业就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

以电视机工业为例,这个上世纪80年代最耀眼的产业之一,如今已无人问津。

即使是近二十年来一直很火的软件工程,也面临着被AI取代的趋势。

曾经被视为就业蓄水池的快递、外卖、网约车行业,短短一两年就人满为患。据说新的就业蓄水池是网络主播、无人机飞手、AI训练师。

传统产业也经常莫名其妙地出现大幅震荡,如掼蛋一兴起,酿酒业就受到严重影响;经济一波动,古玩字画就不行了。

总之,随着科技的爆发,产业震荡加剧,职业短期化现象也随之加剧。

职业短期化与学制的矛盾

为了应对新职业的不断出现和旧职业的消失,教育管理部门限制了一些专业的招生,并鼓励学校开设新专业。这似乎可以缓解一些矛盾。

但问题是,这并不能解决根本矛盾:

首先,新职业和职业需求首先来自产业第一线。

只有产业第一线才有能力在实践层面完善一个专业和职业。教育机构的任务是理论提升和技能推广,但前提是申请立项、论证、经费划拨、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招生、教学等环节一个都不能少。

这样一来,教育机构的工作已经远远落后于产业第一线。职业技术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低是必然的。

其次,任何职业都有难易之分。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大学毕业后至少需要6年时间获得博士学位才有资格;

但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普通的咖啡师,大约3个月就足够了。

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培训时间。

但普通高校和中高职院校为了方便管理,不管职业实际需要多长时间的培训,反正你必须在学校待够4年或3年,结果是,要么学生失去了最佳的就业时间,要么在学校等待毕业,要么毕业时什么都不会。

AI几乎会影响所有产业形态,学制的僵硬与职业的短期化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如何解决这对矛盾,是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

企业才知道去如何培训

传统的高等教育当然还需要存在。

文史哲数理化等传统文理科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必须传承和发扬,其毕业生也有传统的就业机会。

但传统的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分离已经不可避免。职业技术教育不得不单独列出,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

我认为,职业技术教育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而不是中高职院校。

尽管《职业教育法》对企业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很多肯定性规定,但其主要作用还是落在中高职院校身上。

职业技术教育的典范——德国的做法是“双元制”。简单来说,是将高等院校或职业学院的大学学习与企业的职业培训或实践融合在一起的一种学习模式。与传统大学课程学习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实践性。

职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实操培训,毕业后获得技术资格再去企业工作。

据统计,德国有40多万家企业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其中大部分是大中型企业。每年有超过50万新生进入企业接受教育,超过六成的签约学生在毕业后继续留在培训企业工作。

在双元制大学课程模式中,学生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在3~4年的时间里,同时获得大学毕业证书和职业培训结业证书。

中国现在也在大力推行德国的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但总的来说,效果不佳。

学校方面为了牟利,损害学生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

企业方面只是为了劳动力价格低廉,才给予学生实习机会。结果是校企双方获益,学生受伤。

究其原因,一方面,学校由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企业方由劳动执法部门监管。都是麻烦事,谁都不愿管,也不清楚管的边界在哪里,无从下手,乱象丛生。

不过在乱象中比较清晰的是,学校成为了一个利益主体,一些学校甚至把获取经济利益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学校办学的公益性已经显得无关紧要了。

政府应该负责什么?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中职、高职高专获得的教育经费近8000亿元。其中,中职生的生均经费就达到了2.6万多元。

可以说,政府每年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下了血本。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如果要逐渐把职业培训的主要责任放给企业,那么这笔巨款的相当部分,也应该逐渐转拨给进行职业培训的企业。

例如,企业招进一个“素人”,要把它培训成一名合格员工,政府应该为此向企业拨款多少,对他进行理论教育的学校也可以获得相应的拨款。

如果发现弄虚作假,相应的处罚也不可缺少。

众所周知,中国的相当部分中职学校,是以前高考不理想的高中改制而来。

而高职院校,则是在高校高速扩招过程被抛下的中专学校。

还有一小部分,是企业化比较明显的民办职校。

更严重的是,他们的实训设备多十分陈旧,与产业界的主流设备相去甚远。

如此一来,举办这些学校的最初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安置教职员工或者盈利,一开始的动机就不是很“纯正”,自带一些难以痊愈的痼疾。办得好的是少数,办不好的是多数。

在就业市场已经深度市场化的今天,不应该再为保住某一小部分特殊人群的饭碗,而牺牲掉全部产业的未来。

参一本
专注民生|财富|文化的文字,每天三分钟,知晓天下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