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产生“烂尾娃”后,还要鸡娃吗

科技   2024-10-10 16:11   四川  

完了,二舅让我给他研究生儿子找个好工作

我立马转发给他看,本单位年底计划裁员的好消息,击退。

最近流行的一个词:烂尾娃,很形象的说明了当下鸡娃有多大风险

鸡到一半,发现孩子不是读书的料子,家长就此放弃—早期烂尾。 


早期鸡得很好,但后劲不足,高中或大学阶段躺平—中期烂尾。


鸡到最后孩子毕业,立马失业,或者从小读国际学校,出国留学,国外混不下去,国内工资够不上5000—末期烂尾。

说起“鸡娃”,这词儿曾经火得一塌糊涂,好像每个家长都在摩拳擦掌,生怕自家孩子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落后。

那些年疯狂的、不惜一切代价的“鸡娃”大战:学区房、补习班、兴趣班,样样不落,仿佛这样就能保证孩子一路领先。


可现在,经济大环境一变,失业率一升,那些曾经让我们挤破头的“鸡娃”策略注定会加速失效。


“烂尾娃”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那些让人心惊肉跳的数据。


比如,某名校本科生的就业率,从往年的平均超过90%,降到了67%;


博士生就业率更是从100%的辉煌记录,跌落到了不足15%。这可不是小幅度的波动,这简直是悬崖式的下跌。


再说说那些曾经被我们视为金饭碗的王牌专业硕士,他们的就业率也从逼近100%的高峰,跌落到了40%。


再来看看留学市场,曾经百万投资、一朝回本的神话已不复存在。

超过八成的海外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而他们的平均年薪不到18万元,与国内毕业生14万元的平均年薪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我还记得,去年有个新闻,说是一个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把房子卖了,搬到了学区房。


结果呢?孩子的成绩并没有因为换了个学校就突飞猛进,反而因为压力太大,变得不爱说话,不爱笑了。这难道就是想要的吗?


还有个例子,我邻居家的孩子,从小就被父母逼着学钢琴、学画画、学跳舞,结果呢?孩子长大了,对这些一点兴趣都没有,反而对电脑编程特别感兴趣。但因为小时候被逼得太紧,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抵触,现在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


这些数字背后,是多少家庭的失望和无奈。


“内卷”下的就业生存压力

最近,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6至24岁青年失业率达到18.8%,这个数字像一颗重磅炸弹,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


《财新》数据


“毕业即失业”的魔咒依然存在


对于刚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学子们来说,他们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望,然而现实却往往给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教育与就业市场的脱节,让他们发现自己所学的屠龙之技,在现实中却找不到合适的龙来屠。


这不禁让人感叹,难道我们的教育体系,真的只是在培养“理论的巨人,实践的矮子”?再说说“内卷”这个词,它已经成为当下青年群体中的热词。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青年们不仅要和同龄人竞争,还要面对来自各方的期待和压力。


高企的房价、攀升的生活成本,以及社会对成功的单一定义,都让青年们感到喘不过气。


家长是该重新想想了


重新想想,我们到底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是不是该把孩子的幸福和健康,放在成绩和排名之前?


这很难。


与其执着于“鸡娃”,不如降低预期,把注意力转移到对于孩子作为正常的普通人的人格的培养、品性的塑造、体质的锻炼上


算个账,这笔投资,投入产出比可还行?


也不能因为自己的焦虑和恐惧,就剥夺了孩子快乐成长的权利。


自己都不完美,孩子也一样,鸡娃是鸡不出完美世界的。


当然,如今的形势,社会观念的转变也迫在眉睫


家长,也别看不起这看不起那的。

青年失业率的上升,确实给我们的社会敲响了警钟。


但同时,它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教育、就业、社会观念等方面的不足。


参一本
专注民生|财富|文化的文字,每天三分钟,知晓天下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