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个电影,叫《逆行人生》,徐峥导演的一部片子:
讲述了以外卖员为第一视角,在目前就业形势下而遭遇的一些感人故事。
于是我顺手搜了下关于外卖员这种新行业的报告数据,看完后,更感人了
2023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数据的数据显示,中国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已达到8400万,占全国职工总数的四分之一。
这一现象不仅是就业市场的一次变革,更是社会经济问题的一次集中展现。
快递、外卖、网约车职业人数暴增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如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他们的工作模式灵活,但同时也暴露出社会保障不足、劳动权益保护薄弱等问题。
据青山资本发布的《平台工人》报告显示,我国网约车平台注册司机已超过1亿人,且每天新增注册司机超过两万人;
2023年活跃网约车司机约700万。同时,外卖员的日均新注册量也超过2万。
这些数据背后,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临的激烈竞争和市场饱和的现实。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显示,外卖骑手数量达到1300万,占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15%。
口罩期间,外卖骑手人数陡增。
以美团为例,从2020年到2022年,骑手人数从470万增长到624万,增幅达到32.8%。另根据公开数据,中国快递员数量约为500万人。
以上人数加起来超过全国职工人数的四分之一。
市场有限,人数过多
按照中国的物价水平,月薪8000元以上的白领或高收入蓝领,一般才会频繁使用新就业形态的服务项目(尤其是网约车)。
总体来说,“80后”、“90后”是外卖消费的主力军,新一代消费者的崛起、家庭结构小型化是外卖发展的助推器。
外卖消费的主体集中在城市,消费场景以住宅区、企业写字楼为主。
按照每人每周平均使用1次网约车、叫1次外卖的高频率来看,2亿白领网民所能覆盖的新就业形态消费需求,也已经到了饱和线(1位新就业形态者每天需要至少10单)。
所以这种高度单一化的就业形态和产业模式,已经到了不可持续的临界点。
青山资本的《平台工人》报告揭示了一个严酷现实:城市中的司机们每月仅休息一两天,每天工作超过十小时,收入却微薄,时薪甚至低于工厂工人。
这种新就业形态的泛滥,导致了服务业整体产值的严重下降。
劣质的服务业,却是纵容甚至鼓励劣币驱逐良币,一味依靠延长工作时间、降低服务质量,靠单量来获得收入。
如果中国的管理者也愿意做一些耐心的事情,去培育各行各业高质量的发展,让更多人从事更多元化的服务业,大家就不会都在一个行业内去卷了。
与此同时,欧美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高质量且避免过度内卷,关键在于其服务业产值的高贡献。
国外的服务业大家都有所耳闻,时薪高、不内卷、没人嘲讽。
确实有不少人会选择到国外去刷盘子、当瓦泥匠修房子去。
“铁人三项”背后原因
这一现象背后,是中国社会就业现状的严峻问题。
新就业形态的快速增长,反映了传统就业市场的萎缩和年轻人面临的就业机会不足。
这种就业形态的增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但也加剧了经济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他们中的许多人与平台之间缺乏稳定的劳动关系,签订的是劳务合同或合作协议,而非正式劳动合同。
这种去雇主化的劳动关系特征,使得他们在劳动权益保障和职业稳定发展方面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快速增长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脆弱性。
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等问题,都是当前宏观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富悬殊是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原因之一。
中国财富排名前1%居民占总财富的比例升至30.6%,这种财富分配的不均衡导致了社会资源的不合理分配,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紧张局势。
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行业差距均存在,这些差距的存在使得资源配置更加不合理,进一步限制了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的产生。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快速增长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现象,更是一个警示。
必须重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服务业的质量提升,以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快递外卖这种不需要技能的服务业,导致服务业产值很低,同时导致服务业的单一化、畸形化。
在中国,服务业大多被视为低贱的,从本质上来说,还是收入不高所导致的不受尊重。
如果管理者只看到制造业,却不设法引导提高服务业的水平,外卖快递网约车这类职业,迟早都将面临无人消费的窘境。
因为,产业单一化必定会带来经济的衰退和风险。
感谢阅读,点亮【赞和在看】,让幸运和财富都靠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