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生不息 傳世音韻:中華經典誦讀之美
本文刊登於本報第20期B2藝術版
編者按
日前,由教育部、國家語委主辦,中國教育電視臺、浙江傳媒學院承辦的第六屆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誦讀中國”經典誦讀大賽圓滿落下帷幕。本屆大賽以“典耀中華,賡續文脈”為主題,旨在通過誦讀古今經典,詮釋中華優秀文化內涵,彰顯中華語言文化魅力,弘揚中國精神。同時,本屆大賽還得到光明日報、中國教育電視臺、浙江新聞聯播等國家級、省市級媒體廣泛關注,總計瀏覽量達到500萬。由澳門城市大學博士研究生李鑫宇、澳門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李寧,代表澳門特別行政區所報送的朗誦作品《就是那一隻蟋蟀》(澳門特區唯一入選作品),8月25日在浙江傳媒學院進行線下比賽展演。
誦讀經典尋共鳴,時空跨越根同緣
誦讀經典,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經典作品之所以能夠歷經歲月的洗禮而依舊熠熠生輝,是因為它們承載著民族的智慧和情感。《論語》有云:“溫故而知新”,通過誦讀經典,並不斷地反複咀嚼、體會和領悟經典,我們能夠在熟悉與重溫的過程中,汲取新的理解與感思。古代的“朗朗書聲”構成了學子的日常生活,而今日之“誦讀”,則是構築現代“聲音景觀”的最好詮釋。
第一,誦讀經典不僅能夠培養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能夠提升我們的情感表達能力。經典作品的語言優美,富有節奏感、韻律感,通過反覆誦讀,我們能夠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提升自己的語言修養。同時,經典作品中蘊含著深厚的思想和情感,誦讀時需要深入領會並準確進行表達,這將有助於提升我們自身的情感表達能力,使語言表達更為生動且極具深度。
第二,誦讀經典不僅是文化傳承的體現,更是對現代社會物質文明快速發展的精神反思。在西方哲學領域,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提出了“存在與時間”的概念,他主張人類應該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並回歸到生命的本真狀態。而誦讀經典正是這樣的一種“回歸”,它可以幫助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尋找內心的寧靜,從經典中汲取智慧,探索生命的意義。
第三,誦讀經典不僅是對古老智慧的傳承,也是對當代社會浮躁心理的一種調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特別強調“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觀,通過誦讀經典,能夠將作品中關於“仁愛、寬容、誠信”等美德的教誨“內化於心、深入人心”。正如孔子所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通過誦讀,我們與經典作品交流互動,不斷審視自己的行為舉止,使我們在忙碌與喧囂之中,找到一片心靈的淨土,讓我們在傳承與創新中,不斷前行。
經典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誦讀者通過抑揚頓挫的語調、聲情並茂的表達,能夠將文字所蘊含的情感與智慧傳遞給觀眾,使觀眾不僅能夠“聆聽”經典,更能“體驗”經典,從而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也賦予了經典作品的全新生命。誦讀經典,我們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與古人對話,感受他們的情感世界,汲取他們的思想精華,啟迪智慧、陶冶情操。無論是《論語》中的仁義道德,還是《道德經》中的自然哲學,都能在我們心中播下智慧的種子,從而實現心靈的回歸與文化的共鳴。
蟋蟀鳴聲訴鄉愁,文學視界情意流
在本屆中華經典誦讀大賽中,選定《就是那一隻蟋蟀》作為參賽展演的朗誦作品,其原因有三:第一,是因為《就是那一隻蟋蟀》是著名詩人流沙河的詩歌之作;第二,是因為這是一篇意象數量眾多、內蘊深刻、組合高妙的上等佳作;第三,是因為這篇作品體現出對促進兩岸人民團結願望的強烈共鳴。
蟋蟀鳴聲,這一自然界中細微而悠長的聲響,自古以來便是文人墨客筆下抒發情感、寄托鄉愁的重要意象。在文學的廣闊視界中,蟋蟀鳴聲被賦予了豐富而深刻的內涵,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故鄉與他鄉的情感紐帶,而“蟋蟀”也往往承載著人類的共有情感。例如,在日本的俳句中,蟋蟀的鳴聲常常與秋天的肅殺之氣聯系在一起,表達著一種淡淡的憂傷和對時光流逝的感嘆。在松尾芭蕉的俳句中,蟋蟀的鳴聲與寂靜的秋夜融為一體,形成了一幅靜謐而又感傷的畫面。這種情感在詩人流沙河的作品中同樣得到了表達,“蟋蟀”的鳴聲超越了普通昆蟲的意義,象征著一種跨越時空的情感傳遞與情感表達。
一方面,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鄉愁和思鄉之情一直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主題。蘇軾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寫道:“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這一經典的千古名句,表達了對遠方親人的思念與祝福。流沙河的《就是那一隻蟋蟀》也正是將詩人對家鄉的思念融入作品之中,通過“蟋蟀”這一意象,表達出深沉的思鄉之愁,這種情感不僅僅是作者的個人感受,更是兩岸人民共同的情感連接。此外,在《詩經·豳風·七月》中,也有寫到“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通過蟋蟀的遷徙軌跡,暗示了季節的更迭與歲月的無情,同時也隱含出遊子漂泊無定的鄉愁之情。
另一方面,在西方文化中,“鄉愁”同樣是一個重要的文學主題。古希臘詩人荷馬在《奧德賽》中,描繪了主人公奧德修斯在外漂泊多年,最終回歸故土的經歷。這部史詩不僅講述了冒險與歸來的故事,更表達了主人公對故鄉的深深眷戀,奧德修斯的回歸之路充滿了艱難與險阻,但他從未放棄對家鄉的思念,這種對故鄉的渴望與詩人流沙河作品中“蟋蟀”的鳴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人類世界共有的情感表達,正如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所言:“家是終點,當我們不得不回去時”。在流沙河的詩作中,“蟋蟀”的鳴叫似乎承載著故鄉的召喚,無論時空如何變遷,那份對故土的深情眷戀始終揮之不去,這種情感在海峽兩岸的人民心中尤為強烈。
蟋蟀的鳴聲不僅是一種自然界的聲響,更是遊子心中那份對家鄉的無盡思念。通過對蟋蟀鳴聲的描繪,詩人能夠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幅鄉愁的畫面,讓讀者在多維的解讀中感受到鄉愁的複雜情感。與此同時,蟋蟀的鳴聲還具有跨越時間與空間的力量,它能讓人們瞬間穿越回那個充滿童趣和溫暖的故鄉,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無憂無慮的年代。也會讓人們意識到,無論身在何方,那份對故鄉的思念和眷戀“永恆不變”,這種跨越時空的力量,使得蟋蟀鳴聲成為一種具有“普遍性”和“永恆性”的文學意象。
鄉愁序章啟新篇,配音意象情蘊綿
青年使命在心間,文化傳承價值現
結 語
第六屆中華經典誦寫讀講大賽“誦讀中國”經典誦讀大賽 朗誦作品《就是那一隻蟋蟀》展演視頻
作者簡介
李鑫宇
李寧
藝術丨Begin at the Last Supper 開始在最後的晚餐
藝術丨語言構建的“時間與空間”迷宮——博爾赫斯《阿萊夫》敘事藝術解讀
新聞丨“來自西域的故事——新疆作家劉亮程的寫作世界”文學交流活動成功舉辦
藝術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陽光”——從法國印象派到澳門風景畫原作展
讀書丨重返歷史,精彩敘事,重溫信仰——長篇諜戰小說《臨淵》的三個藝術維度
作者 | 李鑫宇 李寧
編排 | 雲曦
審核 | 柒樾
歡迎掃碼關注文旅報
更多新聞更多資訊
歡迎投稿來信
ctnmacau@126.com
關注最新動態
http://www.ctnmacau.com/index.php?m=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