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丨儀式構建與意義表達:廣東省博物館的文化傳播研究

文摘   历史   2024-08-26 20:00   中国澳门  




儀式構建與意義表達:
廣東省博物館的文化傳播研究


夏雨晴


本文刊登於本報第19期B4理論版

近些年,博物館“熱潮”正持續高漲,線下實地打卡與線上虛擬“雲逛”已然成為年輕人追捧的新型社交方式。國內許多博物館也積極擁抱“數字+”,應用新技術開展雲展覽,持續推出一系列“線上+線下”的活動。本文以廣東省博物館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優秀傳統文化在廣東省博物館傳播中的儀式化建構及意義,從側面反映廣東省博物館的傳播實踐及發展現狀。

廣東省博物館是國家首批一級博物館,承載著整個廣東省最為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嶺南文化的璀璨瑰寶。近年來,它堅持“以人為中心”的理念,積極推動數位化發展,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成功吸引了不少群眾,成為了有名的“網紅館”。自“中國博物館熱搜榜”推出至今,廣東省博物館在全國六千多家博物館中持續排名前十,成為為數不多且長期佔據榜單的“網紅館”。在2023年,廣東省博物館成功地舉辦了多達17個高質量的臨時展覽,年度累計接待人數超過了400萬人次;積極推行文化惠民政策,成功舉辦了433場巡迴展覽和流動博物館活動,覆蓋觀眾人數突破700萬人次;打造粵博文創IP,讓文物“活”起來。

“廣東省博物館”文化傳播中的儀式構建


(一)視聽符號:營造儀式氛圍

符號通常是在特定的情境之下出現的以來解釋特定的事物標記,它不僅是人類認識世界的起點,也是人類與外界進行互動和溝通的前提。文化之所以能夠延續和發展,其重要前提之一便是依賴於符號的存在。博物館儀式符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象徵意義,在博物館中有著傳達著特定意義、象徵或代表著某種文化、歷史或社會價值的作用。

1、視覺符號展現獨特地域色彩

作為通過視覺傳遞意義的符號,廣東省博物館的視覺符號的使用包括文物符號、文字元號、圖像符號等類型。廣東省博物館的館徽logo設計,以漢字“藏”為核心,基於廣東的文化根源,展現了博大的內涵,集中體現了收藏的精神理念。廣東省博物館的館藏品集嶺南文物之大成,現有藏品總數32萬餘件(套)。其中很多文物帶著獨特的嶺南地域色彩,如廣寧玉雕“白切雞”文物,有著逼真的顏色和細節,帶著強烈的廣東飲食文化色彩,讓參觀者感受到廣東的飲食文化內涵。再如潮州金漆木雕大神龕體量龐大、雕刻精美,是潮汕民間供奉祖先牌位的特製用具,寄託了潮汕人的家族精神,生動體現了廣東潮汕人民的習俗和文化。

廣東省博物館以敘事主題為核心,巧妙地在特定空間內運用展品的排列組合,以展現多樣化的資訊內容,通過視覺符號的呈現,營造不同的儀式氛圍。如海洋館精心構造了廣袤且深邃的海洋生態場景,向觀眾展示出了廣東這一全國海岸線最長省份所擁有的獨特且豐富的海洋動物資源,還呈現了眾多具有代表性的海洋動物標本展覽。藍紫色的燈光以及帶紋路的背景牆營造出一個神秘的海底世界,海洋生物標本在光影下顯得非常夢幻和震撼,給觀眾帶來一種置身海洋世界感覺。在這種氛圍下,觀眾能夠感受到一種莊重、肅穆、敬畏的情感氛圍,不自覺對文物、歷史、文化感到敬畏和尊重。觀眾進入古生物館,彷佛闖入了侏羅紀世界,各種超大的恐龍模型,有的長達三層樓高。採用了剝制標本、骨骼標本、漫畫、圖片等多媒體方式去展現古生物的發展演化過程,還引進了先進的3D、VR等技術,觀眾只需佩戴科技眼鏡,便能目睹巨大的恐龍模型栩栩如生地“復活”。恐龍們張牙舞爪,仿佛穿越時空,與觀眾進行了一場震撼的親密接觸,讓人仿佛置身於千百年前的恐龍時代。視覺的衝擊讓原本有些單調的觀展之旅變得生動有趣起來,觀眾在不知不覺中就沉浸到歷史文化當中去。

2、聽覺符號豐富展品內涵

聽覺符號是通過聽覺傳遞意義的符號,包含語言和音樂等類別。在博物館中,解說是一種重要的聽覺符號表達方式。它通過注釋和闡釋文物和歷史事件,向觀眾展示豐富的文化知識。廣東省博物館的解說方式多種多樣,包括文字解說、音頻解說和視頻解說等。這些解說幫助觀眾瞭解文物和歷史事件的背景、內涵以及文化符號所承載的象徵意義。解說不僅讓觀眾認識文物本身,更深化了他們對歷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依託廣東省博物館的“綻放:維多利亞時代的藝術”展覽,一場別開生面的音樂會應運而生。這場音樂會用音樂在觀眾和維多利亞藝術文化之間架起了一座交流的橋樑,深度解讀並展現了維多利亞時代藝術的瑰麗與獨特。通過音樂與繪畫的激情交融,觀眾得以用聽覺的方式撫觸藝術之美,體驗一場視聽盛宴。此次音樂會不僅是一次深入的藝術探索之旅,更是一次充滿溫度的無邊界藝術體驗,現場的觀眾被時而悠揚、時而浪漫、時而激昂的音樂旋律所包圍,沉浸在音樂的海洋中。他們凝視著眼前的畫作,耳畔迴響著動人的音符,仿佛穿越時空,置身於那個輝煌的藝術時代,與大師們共同領略藝術的魅力。

(二)打造儀式空間:構建文化共用場域


詹姆斯·凱瑞認為傳播儀式的構成需要一個平等互動的空間,以達到意義分享和文化認同。這一儀式的場域是一個充滿共通意義和社會認同氛圍的傳播空間,能夠為參與者營造特定的儀式氛圍,並表徵社會關係現實的場景或心理情境。在儀式傳播的過程中,活動主體與活動場域之間存在著緊密的互補關係。儀式參與者對主體活動場域的存在持有明顯的信賴與依賴態度,而場域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參與者的積極互動參與。參與者是否能全身心地投入儀式之中,其核心要素在於是否存在一個能夠讓他們產生信任與依賴感的場域。這個場域不僅承載著儀式的物理空間,更是情感溝通、意義傳遞的精神載體。因此,構建一個與儀式傳播需求相契合的活動場域,對於提升儀式傳播效果及參與者的體驗感受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線下儀式場域增強受眾具身體驗

博物館線下儀式場域為參與者提供一個沉浸式的文化體驗環境,使其能夠親身更深入地瞭解和感受博物館所代表的文化和歷史。廣東省博物館的實體博物館是其文化傳播的主體場域。廣東省博物館建築的外觀設計理念來源傳統漆盒,外形類似一個長方形的盒子,色調深沉,有暗紅色的內框,顯示出不同的層次。空間概念借鑒廣東傳統工藝品象牙球,內部功能層層相扣,有很強的視覺空間感。到了晚上,紅色的燈光就會從不同的層次之間散射出來,形成“珍寶容器”。整體的創意為“綠色飄帶上盛滿珍寶的容器”,使人感受到一種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積澱。廣東省博物館共四樓,設置了基本陳列和臨時展覽以及對外開放的公共服務區。廣東省博物館三大基本陳列之一的“廣東歷史文化展覽”,巧妙地運用文物、圖片、油畫、雕塑、模型、多媒體展示以及復原場景等多元化的展示手法,全面且深入地向觀眾呈現了廣東從馬壩人時期至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文化演變過程。步入序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雄偉的廣東海陸分佈圖。這幅圖以衛星圖為基礎,並在其牆面上描繪了廣東歷史文化元素,這些元素在廣東大地及廣闊的南海上若隱若現,主廳的設計巧妙地將時間和空間緊密結合。觀眾在這個場域裏可以更直接地瞭解到嶺南文化歷史文化變遷,親身感受真實文物所帶來的震撼和感動,感受歷史的積澱和歲月的痕跡,沉浸在嶺南歷史文化的魅力中。

2、線上儀式場域拓寬傳播空間

博物館線上儀式場域是指通過互聯網和數字技術創建的虛擬博物館空間,為觀眾提供線上參觀、學習和互動體驗。這個虛擬空間模擬了實體博物館的儀式感和文化氛圍,使得觀眾即使身處遠也能感受到博物館的莊重和歷史的厚重。

廣東省博物館的官方網站也就是線上博物館,利用數字技術將其博物館的實體展廳映到數字空間,通過三維建模的技術高度還原文物細節,實現了在雲端呈現可交互、可釋讀的展覽,讓觀眾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行沉浸式地漫遊。在廣東省博物館開設的虛擬展廳上,觀眾可以成為“線上策展人”,策劃自己的展覽。觀眾進入廣東省博物館的虛擬策展人活動頁面,將沉浸在一個富有創意與探索的空間。在這裏,觀眾可以欣賞到多樣化的展覽創意,感受策展的魅力與無限可能。廣東省博物館的其他線上平臺也跟時代和當下的熱點,用年輕文案以及富有網感的表達方式將文物融入現代人的生活場景中,讓觀眾換個角度看文物,用更為輕鬆、簡潔的方式助力文物活起來,讓博物館潮起來。廣東省博物館線上儀式場域拓展了其博物館的傳播方式,以多元的視角講述嶺南文博知識,為廣東省博物館展示為展示嶺南文化的豐富內涵與深厚歷史背景提供了廣闊的交流平臺,使得觀眾能夠在此獲得一種立體化、多層次、可互動的多維度參觀體驗。

(三)共建儀式互動:引起情感共鳴


互動儀式鏈理論認為儀式能夠產生集體情感,並將這種情感與符號聯繫起來,從而構成組織信仰、組織思想、組織道德規範以及組織文化的基礎。廣東省博物館開展各種活動的目的就是展示嶺南文化,讓人們在體驗嶺南文化後能夠引起共鳴,從而更好地傳承和傳播。廣東省博物館將體驗館開進機場新航站樓、舉辦“粵博奇妙夜”、牽頭廣東文創聯盟操辦廣東首屆全省文化創意設計大賽、開展音樂會和詩詞朗誦等活動與大眾進行互動。

廣東省博物館在廣州白雲國際機場開了家文創體驗館,除了售賣相關文創產品外,還引進廣彩、廣繡、端硯等廣東非遺體驗專案並且邀請了相關大師來和旅客進行互動體驗。文創館整體佈置雅致,與嶺南文化的韻味相得益彰,讓參與者能夠沉浸在嶺南文化氛圍中。文創館設置了展覽區和銷售區,展示區中除了有大師原作及設計、監製作品展示,還設置了大師現場展演區、觀眾互動體驗區等。根據機場旅客的候機時間短和流動性大的特點,廣東省博物館專門設計了大約40分鐘一節課的互動體驗課程。首次體驗課就邀請了廣彩非遺傳承人譚廣輝大師來文創館現場展示廣彩傳統繪畫技藝。譚廣輝大師在現場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廣彩文化歷史、工藝特點、傳承發展以及繪製技巧,幫助旅客深入瞭解傳統工藝的傳承價值和意義。在體驗過程中,大師會指導旅客充分發揮想像力在瓷碟上進行描繪、上色,製作屬於自己獨特的光彩作品,讓旅客能夠更直接、更充分地體驗到廣彩的製作過程和嶺南文化的魅力。

“廣東省博物館”文化傳播的意義表達


(一)文化共用與社會記憶構建

在歷史記憶中,個人並不是直接去回憶事件,只有通過閱讀或聽人講述,或者在紀念活動和節日場合中,人們聚集在一起,共同回憶長期分離的群體成員的事蹟和成就時,這種記憶才能被間接地激發出來。儀式利用精心構建的框架,有效地將人們的注意力集中並聚焦於特定目標之上。同時,它通過喚醒人們的記憶,巧妙地將當下與過去的歷史片段相聯系,進而在認知層面為人們提供的支持與幫助。廣東省博物館以文化、儀式為依託,通過儀式符號、儀式呈現和儀式表達等構建了儀式框架,在儀式中通過不同方式與人們共用嶺南文化及優秀傳統文化,喚醒嶺南地區歷史上的文化記憶。

儀式具有文化功能和社會效應。廣東省博物館開展文化共用儀式,在儀式中,擁有共同愛好的參與者們圍繞文物的意象和傳播空間,共同完成了儀式觀的展演與參與實踐,營造出一個深入闡釋文化的“闡釋共同體”,使得共用的信念進一步得到了強化和延續,最終塑造出積極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廣東省博物館是一個能夠連接、彙聚、容納、承載和共用多元記憶的地方,能夠喚醒嶺南文化的記憶、重塑社會集體記憶,為嶺南文化在過去、現在及未來之間搭建了新的平臺和橋樑,重塑和延續屬於嶺南文化的新記憶。

(二)情感聯結與集體認同


“文化認同即文化身份,是對本民族文化身份和地位的自覺和把握”,文化認同能夠讓人產生一種共情和歸屬感。廣東省博物館的文化儀式傳播帶來的文化認同感的構建,主要指的是集體的認同。喚醒嶺南文化的記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開展集體認同的構建。廣東省博物館構建的傳播場域為受眾提供一個認同的空間,在這個特定的空間中,受眾通過共同構建儀式場景、參與儀式活動以及共用儀式體驗,促進了個體與集體之間的情感聯結,強化了他們對嶺南文化的共情與認同。

社交媒體上對於優質內容的呈現方式不同,通過某一議程的話題設置,引發群體討論,從而形成情感共鳴。比如在微信公眾號上,廣東省博物館會在文章的結尾進行互動提問,引導更多的受眾參與留言,讓受眾進行情感回饋。如在《她們的盛裝和嫁衣,開啟CCTV-4國寶·發現的探展之旅》的文章結尾中,就採用了留言獲贊最高的前五名就可獲得展覽文創禮品的方式去吸引觀眾留言。觀眾在這一過程中所分享的喜悅、期待等情緒,就形成了強有力的情感能量。觀眾用儀式化的內容與話題進行互動去搭建儀式鏈從而形成線上討論著共同話題的儀式性行為。

(三)文化自信與文化傳承


文化自信是指文化主體對身處其中的作為客體的文化,通過對象性的文化認知批判、反思、比較及認同等系列過程,形成對自身文化價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確信和肯定的穩定性心理特徵。廣東省博物館裏每一件文物,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是歷史的見證者。這些文物記錄著嶺南地區歷史發展的軌跡,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充分展現了這片土地獨特的地域文化精髓。廣東省博物館通過儀式觀逐步喚醒深藏的文化記憶,為構建文化認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增強了民族文化自信。

廣東省博物館通過全方位多角度地講述著嶺南地區的繁榮發展和變遷,通過獨特親切且生動有趣的人文參觀體驗方式去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從而使觀眾對嶺南文化的發展產生強烈的文化自信和情感共鳴。廣東省博物館作為文化符號的傳播者,通過多元的文化符號構成,將嶺南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傳遞給大眾,為文化的傳承打下基礎。

結語


博物館是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與文化精髓。它以講故事的方式呈現館內文物的文化意義,為受眾提供多元化的文化體驗,促進受眾與博物館文物所承載的文明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形成文化認同、地域認同、城市認同乃至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在博物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必須緊密關注受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將文物與現代文化需求相融合。利用數字技術,生動講述好“文化故事”,讓博物館文化得以更廣泛、更深入地傳播,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

0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簡介】

夏雨晴,河南鄭州人,澳門城市大學文化產業研究專業22級博士生,研究方向為社交媒體傳播。




《澳門文化旅遊報》總第十九期精彩呈現

《澳門文化旅遊報》總第十八期精彩呈現

理論丨有聲的中國:“有聲閱讀”社會功能論

理論丨「創意寫作+國際漢語教育」學科融合下韓國留學生「杜甫」主題寫作學習動機研究

學術丨媒介融合語境下-電影流媒體化的思考

文化丨吳志良:打造澳門成為中國文化矽谷

新聞丨“來自西域的故事——新疆作家劉亮程的寫作世界”文學交流活動成功舉辦

新闻丨首届大湾区世界水谷水文创大赛大湾区第三场宣讲会在澳门城市大学举行

學術丨楊永忠教授解讀經濟發展模式的四種主張

新聞丨澳科大舉辦「香山文化論壇2024」,致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文化丨清代循吏宋錦,曾任澳門同知

文化丨你的樣子

文化丨用紅色電影講好中國故事

文化丨腳下乾坤大,筆底天地寬——在徐兆壽的書中感受涼州文化

文化丨讀書的樂趣

視點丨澳門學術期刊的定位與未來

文化丨該如何閱讀?——資訊時代的讀書心得

重磅丨澳門:下一座世界演藝之都——學者傅謹訪談錄

專訪丨絲路交匯與文明互鑒——徐兆壽先生澳門談

專訪丨《子歸城》:百年絲路  時代史詩——作家劉岸澳門談

特約丨“疆”域之魅·將遇之美——狄多華《發現新疆》簡評

‍‍‍‍‍‍‍‍‍‍‍‍‍‍‍‍‍‍

作者 | 夏雨晴‍‍‍‍‍‍‍‍‍‍‍‍‍‍‍‍‍‍‍‍‍‍‍‍‍‍‍‍‍‍‍‍‍‍‍‍‍‍‍‍‍‍‍‍‍‍‍‍‍

編排 | 雲曦

審核 | 柒樾

歡迎掃碼關注澳門文化旅遊報

更多新聞更多資訊

歡迎投稿來信

 ctnmacau@126.com

關注最新動態

http://www.ctnmacau.com/index.php?m=admin





澳门文化旅游CTNMACAO
澳門文化旅遊報是一個反映澳門人文和歷史的新視野報刊。創辦宗旨是挖掘澳門歷史文化、文化產業及旅遊資源;舉辦澳門文旅會展、文旅推介會;講述澳門故事,報道澳門、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行業的新聞;為全球文化學者、文藝作者提供作品發表的平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