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丨品讀《不盡的江河不斷流——比較視野下的中華文明》

文摘   文化   2024-09-27 18:00   中国澳门  






品讀《不盡的江河不斷流——比較視野下的中華文明》




劉嘯虎 劉光玉 何麗婷


本文刊登於本報第20期B1文化版



作為研究古代羅馬史的名家,楊共樂先生多年來不斷開拓學術視野,遊刃於中西歷史之間。在本書之中,楊共樂先生立足於比較視野,以羅馬及其他域外古文明為參照,審視中華文明之脈絡與大勢,闡釋中華文明的連續性特徵與不中斷的關鍵文化因素,更將目光投向世界文明新形態的開闢。借薄薄一本書冊,楊共樂先生道盡了古老的中華文明何以如浩蕩江河一般滾滾不盡,萬里東流。

古希臘偉大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宣稱,自己的目標是撰寫一部有關全世界的歷史。他留下了古希臘的不朽名著《歷史》(Historia),其中所記述的卻只有地中海和西亞等地的文明,因為古希臘人的已知世界只在這一範圍之內。希臘之後的羅馬更成為西方文明的代稱,19世紀美國著名詩人愛倫·坡曾迷醉地吟道:“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the glory that was Greece And the grandeur that was Rome)。”然而,希臘的榮光隨著馬其頓的崛起而趨於暗淡。古希臘徹底進入羅馬的行省體制後,古希臘人的城邦便失去了政治上的獨立性,政治文明也隨之中斷。而興盛了一千餘年的羅馬文明,在沒有民族認同感支撐的情況下,這個集合體也被各式各樣的外在因素所擊垮。歲月是流淌的史詩,今日的希臘與羅馬,早已成供遊人憑弔的歷史陳跡。

當初希羅多德“已知世界”之外的中華文明,卻擁有令世人不解的連續性,存續至今而被視為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跡。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概括,中華文明擁有“超百萬年的文化根系”和“上萬年的文明起步”,自起源階段就是多元的,其演進的過程就是多元文明相互整合的過程。眾多史前文化的聚合交融,共同催生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文明。如考古學家劉慶柱先生所言,從“五帝時代”到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這些不同時代、不同王朝、不同政治實體、不同族屬的國家統治者、管理者,堅守著相同的國家文化理念。中華文明因而綿延發展,展現出磅礴的生命力。

楊共樂先生力圖闡明讓這種連續性得以實現的關鍵文化因素,比如文字。西元前三世紀,外來的亞曆山大帝國取代了波斯帝國,楔形文字逐漸被替代,古波斯文明就這樣消亡了;古埃及文明因波斯入侵遭受致命打擊,隨著象形文字被遺忘,古埃及文明徹底中斷。中國古代的漢字卻沒有像其他域外古文字一樣進入“歷史博物館”,而是以“形”“意”為主,結合發展之常與開放吸納之變,能夠播至四方,傳至當下,將中華民族的上下五千年緊密相連。只用文化的個別因素來論證文明的延續也是有問題的,不得不談到歷史。古羅馬文豪西塞羅曾感歎:“歷史是時代之見證,真理之光輝,記憶之賡續,生活之導師,往事之信使。”縱觀古希臘與古羅馬歷史,神明帶來的火種,降臨世間的希望,並沒有賦予這些古老文明文字的記憶。它們有歷史,卻缺乏“歷史學”,文明就這樣毫無意外地在時間長河中一點一點被覆蓋,被抹平。而提到中華文明,楊共樂先生則更願意借用19世紀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論斷:“(中國)這個民族擁有自遠古以來至少長達五千年前後相連、排列有序、有據可查的歷史,記述詳盡準確,與希臘史和羅馬史不一樣,它更為翔實可信。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擁有這樣一部連續翔實的古老歷史。”它不依靠神明,不將神明的降世作為文明發展的推手,從來都是從實踐中得到智慧。不曾間斷的歷史,浩如煙海的典籍文獻,完整保留了中華文明的全部記憶,使之擁有了鮮明的史鑒自覺與強烈的傳承意識。實現中華文明連續性的關鍵文化因素又遠不限於此,更有治統、道統乃至學統等諸多方面。歷史一次次證明,中華民族不僅是一個極富創造力的民族,而且是世界文明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在世人看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乃至中華文明的存在本身,即是對人類的重大貢獻。

這種不曾湮沒的連續性,卻又與“復興”並不衝突。在楊共樂先生看來,“復興”可以有斷裂當中的復興,也可以有發展當中的復興。歐洲中世紀的文藝復興是在希臘羅馬古典文明遺產上的創造和對碎片的承傳,中華文明的復興則遠非這種局部基礎上的重新構建,更是“傳”與“承”的雙向互動,這正是儒家先賢口中的“文武之道”。文明的存在與傳承,前提是自我認識和自我確認,往往需要樹立一個與自己相對立的“他者”。但文明真正需要的並非是與“他者”對立,而是與“他者”互鑒。這也正是本書文明比較視野的核心。

比如楊共樂先生以崇尚“他律”、善於編纂成文法典為羅馬文明的特色,又將中華文明定義為崇尚“自律”的道德文明。“自律”與“他律”各有千秋,都被作為各自文明的特色而永久鐫刻在歷史之上。但羅馬缺乏聖賢與經典,早年城邦的習俗無法滿足規範公民乃至全體帝國民眾的需要,精神上的空虛讓羅馬人失去了精神上的活力乃至靈魂,精神世界的貧困使羅馬人在困難面前無所適從。中華文明同樣曾飽受爭議,中國曾一次次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文明反復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如此困境,“自律”的道德體系和強烈的歷史反思意識幫助中華文明一次次走過了險灘困境,保衛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讓中華文明迎來了一次次新的發展高峰。

這也讓世人明白,中華文明何以五千年不改而始終堅持自我戰勝和自我超越。“以史為師”“以史為鑒”的中華歷史意識、民族間交匯凝聚後出現的新人文氣象和以“修身“自強”為重點的“自律”傳統,不斷豐富著中華文明的內涵,延長中華文明的生命線。“自律”何以為“自律”,“中華”遂何以為“中華”。

楊共樂先生同樣提醒世人思考:文明中斷的原因為何?在他看來,外族入侵導致政治實體的中斷,跟政治權力關係密切的宗教力量的消亡,以及傳承文化的人數有限、繼承者缺乏傳播與傳承文明的自覺意識和動力,都是重要的可能。這又讓世人不得不持續去思考宏大的問題:比如劍與犁的握持,宗教與世俗的關係,乃至人口的數量與結構。但無論如何,楊共樂先生仍將目光投向世界文明新形態的開闢。

中華民族立足於廣袤的神州大地,以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勇氣,開闢出一條獨屬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道路,為世界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經得起磨煉,也經得起時間考驗。相信中華民族為世界文明新形態開闢的中國之道,乃是光明之道和文明之道。人類成就文明,延續至今日我們所生活的時代,未來則更有無限的可能性。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優秀青年項目“琉球亡國及近世東亞國際關係變局研究”(23B0150)成果,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歷史學專業‘自主研究學習+史學作品翻譯’模式研究”(HNJG-2022-0572)成果。)


作者簡介




劉嘯虎,歷史學博士,湘潭大學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碧泉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劉光玉、何麗婷,湘潭大學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碧泉書院)中國史專業碩士研究生。






《澳門文化旅遊報》總第二十期精彩呈現

《澳門文化旅遊報》總第十九期精彩呈現

讀書丨守護靈魂 善待靈魂——《靈魂節讀後》

讀書丨在簡單敘事中構建深刻寓意——讀錢玉貴長篇小說《青春年輪》

讀書丨記憶即技藝:潮汕故事集的一種寫法——盤點謝小靈的《原野記憶書》中的幾篇小說

讀書丨八月長安青春現實題材小說的及物書寫——以《最好的我們》為中心

讀書丨《虛土》:在虛實之間探索存在的詩意

讀書丨“巴子營”的精神群像——讀李學輝中短篇小說集《月亮下蛋》有感

讀書丨異域的自然主義詩學和超越世俗生活的人世間之問——讀狄力木拉提·泰來提詩集《一百零一片紅葉》

讀書丨隨著那古老大海的浪花飄向更遠的地方——評中英版《斯文涼州》

讀書丨如椽巨筆,只為“一帶一路”立傳——讀劉岸《子歸城•石刻千秋》

讀書丨重返歷史,精彩敘事,重溫信仰——長篇諜戰小說《臨淵》的三個藝術維度

讀書丨詩聖歌壇永放光芒——讀趙麗宏新書《杜甫和草堂》

讀書丨亂世中窮人如何過日子:一部敞開的小說——讀《下江》

文化丨讀書的樂趣

讀書丨以新的姿態構建和諧生活——《如何贏得朋友及影響他人》閱讀心得

重磅丨澳門:下一座世界演藝之都——學者傅謹訪談錄

專訪丨絲路交匯與文明互鑒——徐兆壽先生澳門談

專訪丨《子歸城》:百年絲路  時代史詩——作家劉岸澳門談

特約丨“疆”域之魅·將遇之美——狄多華《發現新疆》簡評

‍‍‍‍‍‍‍‍‍‍‍‍‍‍‍‍‍‍

作者 | 劉嘯虎 劉光玉 何麗婷

編排 | 雲曦

審核 | 柒樾

歡迎掃碼關注文旅報

更多新聞更多資訊

歡迎投稿來信

 ctnmacau@126.com

關注最新動態

http://www.ctnmacau.com/index.php?m=admin





澳门文化旅游CTNMACAO
澳門文化旅遊報是一個反映澳門人文和歷史的新視野報刊。創辦宗旨是挖掘澳門歷史文化、文化產業及旅遊資源;舉辦澳門文旅會展、文旅推介會;講述澳門故事,報道澳門、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行業的新聞;為全球文化學者、文藝作者提供作品發表的平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