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丨緊握黃河共同體美學的文藝錦旗

文摘   社会   2024-08-31 20:19   广东  





緊握黃河共同體美學的文藝錦旗

劉晉汝


本文刊登於本報第19期C4研討版




全球化加速並且加深了各地區、各民族以及各國之間交流和碰撞,不同文明的交融互補是推動人類文明打破現代化進程瓶頸、走向世界和平發展新階段的必經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和羹之美,在於合異”的文明觀,宣導在合作互鑒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文學作為共同體實現的想像力量,其對共同體美學的探索成為映射人類共同價值的重要切口。以黃河意象為中心的文學符號,在其超越性閎域中闡釋並重構個體與人類、民族與世界的交互關係,復歸國族傳統並在世界諸多文明的共名與參差中尋覓新的藝術突破,從敘事和情感兩個維度探賾美學共同體的話語範式。




黃河橫貫東西、流經九省,廣闊的流域將中國自西向東不同的地域文化容納於一身,不僅作為打破地域界限、呈現不同地區文化景觀的意象出現在文學中,而且具有中國古典文明整體象徵之功用,在跨文化視閾下實現對共同體樣貌的闡釋。杜·拉爾梅、王瑤的《黃河那道彎》以黃河為地域、族群、文化的天然區隔劃分出邊地與中原、蒙族部落與漢族世家、草原文化與三晉文化間的巨大差異,與此同時也正是黃河的流動性與開放性催生出跨地域的文化交融。魯樞元在《略論黃河史研究》提出:“文化就是‘人化’,就是人對自然的同化,就是人對自然的理性化、情感化、心靈化。一種文化體系總是伴隨著一個民族對自然力量的認同與控制成長起來的……黃河,既是一條大地上的河流,又是一串流逝的歲月,同時具備了地理的空間性與歷史的時序性。”




脫離人的文化是不可想像的,因而人為文化賦予了具身、動作與情緒,也成為不同文化交相輝映的錨點,因此黃河意象發揮其作為文化共同體之效用時以人物為媒介,小說參照母親河原型賦予女性形象以深邃的文化內涵,王老槐的三個老婆正是三晉文化與遊牧文化碰撞的症候。春娥作為傳統山西小腳女人是傳統農耕文化薰染下成長起來的文化符號;楊槐花則是喻示著多民族文化交融釋放出強大的生命潛能;烏雲珊丹始終是遊牧文化記憶堅定的承載者。人物的時空流轉與命運進程熔鑄著黃河意象的文化記憶,立足本土文化自身特色的同時,將其納入現代性的共同體時域下予以新的發展路徑。黃河不僅由流經區域之廣帶來文化層面的超越,漫長的黃河史賦予黃河意象從歷時性角度闡釋文化共同體的能力,因此黃河意象以其深厚的傳統背景與歷史積澱出現在當代文學作品中,使現代性筆法和論調自覺地生發出史詩氣度。




黃河意象在文學中還表現出鮮明的跨界特徵,即以科學求真的態度進行文學的非虛構寫作,從生態環境、水利建設、生物多樣性等維度述說現代黃河,文學性敘事交融科學性嚴謹態度、感性人文意志伴隨自然地理知識、非虛構姿態相容充沛情感,從傳統美學、實用理性與現代性功用極大地豐富了黃河意象的象外之意與現代性功效。哲夫的報告文學如《黃河生態報告》以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調研黃河流域,並且真實敘述大膽揭櫫黃河“醜”的一面,大量引用自然科學知識與數據以及與黃河治理相關的時事政策,在文學文本中實現跨學科式的互滲交融。除科學性的求真態度與論證思維外,哲夫並未忽視文學性的鋪排,他善用詩意語言甚至用詩歌直抒胸臆表達自己對於黃河及其生態問題的看法,“筆者擊節奮聲而歌之:魂兮歸來,匠巧難奪天工兮,食時俗恐難碩;既有繩墨以追曲兮,胡不改錯?人道泯而天理滅,慈航有舵;海晏河清以養生兮,舉世成佛;時不歸兮永不歸,孑遺難活。西有沙怪兮東有汙鬼,生境危殆兮不歸而何為!”融楚辭之風韻與實用理性精神於現代呼號中,縱深文本表達空間的同時顯示出深刻的生態價值與現實意義。




此外,中國文藝現代性的共同體美學建構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薰染與情感結構的回應,黃河意象作為人化自然在文學中的展現,凝聚傳統美學精神、情感向度於現代存在中,從以物觀物的傳統視角出發建構物我相諧的混沌情感追求,進而投射為自然和諧的生態觀念。“混沌”在中國傳統文脈與生存哲學中由來已久,可追溯至《山海經》等神話傳說,經莊子闡釋與發揚演化為具有哲學之思的意象群,衍生出自然層面天人合一的生存哲理與邏輯秩序,並且沿用至今,以相對主義邏輯範式瓦解神話或神聖性,尤其取締了人的主宰地位,從而在哲學層面完成了根本的生態意識——眾生平等,交融互通。黃河意象憑藉自身跨時空的潛在話語空間,以精神之父的原型意象統合個體的精神生命,成為傳統生存觀、美學觀在現代語境下的重構,人與自然、歷史與現代的鏡像自我投射為黃河意象的情感共同體。張賢亮《河的子孫》中極盡對黃河的景物描寫,在情、景、事的交融中展開敘述,晨曦下的黃河如天地般宏偉,超越自然景觀的物質存在引起魏天貴靈魂的戰慄,是為與其人生聲氣相通的重要意象。榮格指出:“每一個原始意象中都有著人類精神和人類命運的一塊碎片,都有著在我們祖先的歷史中重複了無數次的歡樂和悲哀的一點殘餘”,黃河正是原始意象的典型,其歷時性內涵使之成為觀照個體歷史、映射大歷史的集體無意識場域。黃河跨越時間的障壁成為凝聚集體無意識的當代性意象,賦予個體超越傳統與現代、物質與意識、自我與他者的生命能力,與存在本質一同建構起現代性的情感共同體。魏天貴的人生歷程、情感變化始終與黃河的情態相呼應,當他被迫接受“雙打”任務、郝老三主動去坐牢時,“黃河凍結了”,黃河頌歌“失去了雄偉壯烈的神韻,變得如絲如縷、如泣如慕、如怨如訴”。當三中全會的召開帶來時代的面貌時,黃河景觀也呈現出新的希望:“在河對岸,出現了一片深紅色的朝霞。”黃河作為人化的自然實現與人對時代情感回應的共振,蘊含著傳統混沌哲學在現代視野下重現的深層邏輯。




工業主義作為現代化的重要維度同時也是現代性進程的催化劑,“技術進步影響著我們作為人類的物質構造,同樣也影響著我們生活於其中的自然環境”,儘管中國式現代性的實現同樣離不開技術先導的發展模式,但其人化自然在形成過程中受傳統混沌觀念的影響,因此重視道德倫理的引入以及由此而來的主客體的精神同構與情感互通。正如加塔利在《混沌互滲:一種倫理美學範式》中指出:“我們怎樣改變精神價值體系?我們怎樣重建社會實踐,使之回歸人性中固有的責任意識——不僅對人類自身的生存負責,也同樣為星球上其他生命的未來負責;不僅對動、植物物種負責,也同樣為諸如音樂、藝術、電影、與實踐的關係、對他者的愛與憐憫、融合於宇宙中心的感覺等精神物種負責?”黃河意象被賦予主體間性由此成為建構情感共同體的重要維度,耿占坤的長詩《黃河傳》以黃河為精神生態的中心話語從人與河的情感共建中為其立傳,反日常性的史詩歌書與現實主義基調交互將生態倫理融於人化自然的現代性書寫中。原型意象黃河母親被人化為當代性的人像符號,以女性不同的成長階段同化黃河歷時性、共時性的樣態特徵,宏大的史性空間與敘事視野相容詩性浪漫與筆調,在以物觀物的無我之境中呈現出具有先鋒意味的含混氣質,使中國文藝現代性的混沌美學在主客位移的情感共同體建構中具像化。




中華民族厚重的歷史文化習慣以及人民本位的政治觀念,使共同體美學呈現出明顯的適應性與本土化風格,並由此成為新時代中國式現代性探索的核心要義。黃河作為中華文明漫長歷史的見證內聚廣闊的物質世界與精神內涵,在文學話語中凝結複雜話語空間與情感結構的同時,包蘊傳統與現代、個體感知與民族情結、自我與他者等多重話語。因此,黃河意象以本土思維與核心精神適應現代性的整體局勢,形成多元並置的人類現代文明景觀,貫通古今並以宏大的言說潛能與審美空間呈現共同體美學的濃縮性、融合性、本原性指義。






作者簡介


劉晉汝,甘肃天水人,蘭州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曾發表學術論文於《當代電視》《大西北文學與文化》等期刊。





《澳門文化旅遊報》總第十九期精彩呈現

《澳門文化旅遊報》總第十八期精彩呈現

研討丨人類與人工智能合作推動生活創新

研討丨中國經濟發展第四模式引發社會關注和廣泛討論

研討丨澳門在中國與柬埔寨貿易往來發展的過程中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學術丨自我實現與自我領導

杨永忠教授提出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模式:让普通大众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學術丨基於索洛經濟增長模型建立澳贛“文創飛地”研究

視點|引入研學模式 教育旅遊雙贏

學術丨鄉村傳統文化的哀歌與故園記憶的凝望——蕭江虹小說論

學術丨「周公恐懼流言日」──從周初政治思想的轉變解讀《尚書‧大誥》

視點丨澳門學術期刊的定位與未來

學術丨國際中文教育視野下京味文學的海外傳播及教學現狀分析:以老舍及其作品在美國的傳播為例

重磅丨澳門:下一座世界演藝之都——學者傅謹訪談錄

專訪丨絲路交匯與文明互鑒——徐兆壽先生澳門談

專訪丨《子歸城》:百年絲路  時代史詩——作家劉岸澳門談

特約丨“疆”域之魅·將遇之美——狄多華《發現新疆》簡評

作者 | 劉晉汝‍‍‍‍‍‍‍‍‍‍‍‍‍‍‍‍‍‍‍‍‍‍‍‍‍‍‍

編排 | 雲曦

審核 | 柒樾

歡迎掃碼關注澳門文化旅遊報

更多新聞更多資訊

歡迎投稿來信

 ctnmacau@126.com

關注最新動態

http://www.ctnmacau.com/index.php?m=admin





澳门文化旅游CTNMACAO
澳門文化旅遊報是一個反映澳門人文和歷史的新視野報刊。創辦宗旨是挖掘澳門歷史文化、文化產業及旅遊資源;舉辦澳門文旅會展、文旅推介會;講述澳門故事,報道澳門、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行業的新聞;為全球文化學者、文藝作者提供作品發表的平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