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王铭豪,男,2004年2月出生,山东烟台人,淬炼商学院2023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去年十一假期,刚入校的王铭豪在泰山做志愿者。正是这次经历,让他完成了一次成长的蜕变。
去年“十一”假期,我刚来泰科,就参加了泰山景区的志愿者服务。我感觉,那几天对我的锻炼,甚至远超过去的十几年。
拿起大喇叭
早上七点半,我跟着大部队来到了景区,工作人员对我们进行了包括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的培训。我站在一旁默默地听着,心里七上八下:这些急救措施我之前没怎么接触过呀,如果真发生意外情况我能处理吗?处理不当怎么办?在脑海里一遍一遍地演练可能出现的情况,越想心里越没底儿,甚至开始胆怯起来,觉得出来做服务是个错误的选择,不如利用假期回家。
随后,和另外9名同学为一组,我被分配到去天外村广场维持游客秩序。我们穿上红马甲,引领游客去检票口检票,帮助不会网上购票的游客去人工窗口。
工作人员每人分配了一个喇叭,让我们大声喊出来。看着广场上黑压压的人群,我愣住了——天哪,我可从来没有在公众面前大声讲话的经历。
有过志愿服务经历的学姐,给我们做了示范:“请大家有序排队,前往检票口检票,没购票的游客请去人工窗口购票……”
那天整座山上有三、四十万人,光是天外村广场就聚集了几万人,黑压压的人群像难以计数的蚁群将整个广场填得满满当当。看到这么多人,我呼吸困难,全身紧张,喉咙像被无形的手扼住一样发不出声,觉得手里的喇叭成了“烫手山芋”。
我本来就是个比较内向的人,这下社恐再次发作——虽然夏日的残热依旧猛烈,阳光像蒸笼一般将皮肤蒸出弥漫的白烟,但我还是蜷缩成了一团。同组的组员都已经代入“身份”,喇叭声此起彼伏,刺激着我的大脑和喉咙,我想要拿起喇叭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去,喉咙却仍然发不出声。
学姐发现了我的窘态,立即过来对我进行宽慰,说她之前第一次来做志愿服务也是这般紧张,只要积累下经验,慢慢就好了。
学姐的语言和示范,让我紧张的情绪慢慢平复下来。我深吸一口气,试图将周围的喧嚣和内心的恐慌都暂时屏蔽在外,置身于一个只有自己的安静空间内,跟自己对话:这份在众人面前发声的胆怯和恐惧,是不是只是自我设限的枷锁?我想起学姐说她也曾有过失误,暗暗鼓励自己:每一个人都是从不会到会,从胆怯到勇敢的过程,没有人天生就无所不能。
于是,我尝试着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对周围人的反应的关注上,转移到自己要做的事情本身——传递信息,帮助维持秩序。
我拿起喇叭,在心中默默预演了几遍要说的话,逐渐增强信心,然后坚定地望向人群,想象自己是在与一个熟悉的朋友交谈,减缓紧张情绪。等我终于张开嘴时,我感觉在混乱的环境中,我的声音虽小却很清晰,它似乎穿透了周围的嘈杂,传达到了需要听到的人耳中。那一刻,我的心情一下子安静下来。
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我的声音越来越响亮。我开始主动寻找人群中的空隙,用更加积极、肯定的语气引导他们。几个小时后,我完全没有了紧张的情绪,心里异常平静地大声地喊着,自如地引导着人流。我觉得在这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里,我完成了蜕变。
差点打了架
正当我沉浸在自我突破的喜悦中时,我们突然接到通知:天外村广场的几万张票已经售空!但,山下依然有三、四十万人,买不到票的游客像热锅上的蚂蚁般不断地找我理论,希望我能再给他们提供一些票。可我无能为力。一般情况下,售票窗口会留存少量余票,但主要是为家庭中有老人或孩子未能成功购票等特殊情况准备的。
听着我模式化 “非常抱歉,您可以提前预定明天或后天的票”的劝导,一直对我请求的旅客开始脸色大变,骂骂咧咧。我虽然心里不好受,但是也不能还嘴,拼命压制住自己的委屈,不断用老师的话提醒自己:做志愿者的第一条准则就是不与游客起冲突。
就在这时,我看到有一对情侣正在准备乘坐登山中巴车,男生上车后刚好座位坐满,同行的女伴上不去了。男生坚持让女伴也上车,我向他解释“很抱歉,这辆车只能容纳30个人,不能再上人了”。
话音刚落,他腾地从座位上站起来,跳下车,一把拽起我的红马甲,我感觉他愤怒的眼神像一团火,似乎要把我烧掉,而他攥起的拳头也随时可能捶打在我身上。
我害怕又委屈,从之前积累的怒火也逐渐升腾起来,我感觉脑袋似乎开始发热,拳头紧握,指甲像嵌入肉中的刺。后来我想,如果我那时挥起手中的拳头,酣畅淋漓地击打一番,一定能解胸中之气——但也许会被打得遍体鳞伤。
但好在,最后,我们谁都没有动手。两人僵持许久。最后,我领着他们到了景区工作人员的办公室,让工作人员帮忙解决了这个问题。
每当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我都有些后怕:如果当时挥起了拳头,毁坏了志愿者的名声不说,还会什么后果,谁也难以预料——好在,我在最紧要的关头控制住了自己的脾气!
事后,我才明白,原来志愿者会遇到如此多的突发事件,但不管遇到什么危机,只要穿上了红马甲,都得保持冷静与理智,不能被愤怒冲昏头脑,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承担起作为志愿者的责任,对得起“志愿者”这个名号。
事件平息后,在休息的间歇,我看着马上要步入秋季的泰山,树木依旧葱绿。我感叹它竟有如此大的能量和容量能包容这么多的人群,还有他们的焦躁情绪。瞬间,我的心境也随之变得开阔了一些,仿佛也沾染了几分泰山的宽广与包容。
聋哑爷爷帮了我
回到检票口,我还遇到过一家人,他们急匆匆地找到我,说是全家人只有老奶奶没买到票。他们眼神中满是期待,我瞬间感到自己被需要、被信赖,赶紧带他们到售票窗口。经过一番协调,老奶奶顺利拿到了票,全家人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连连向我道谢。
这让我被怒火灼烧过的心里,像是一下子被清澈的河水浸润了一遍,有种春草将要出生,芽尖快要破土的感觉。我先是感到全身酥痒、舒适,接着如灵魂出窍一般忘记了自己,和别人融为了一体。原来,这就是被需要的感觉,比我以往感受到的任何感觉都要更加充实和满足,怪不得那么多人宁愿吃苦受累还要做志愿者,这次我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了。
帮老奶奶买完票后,我又遇见了一位60多岁的老爷爷向我求助。他拉着我也不说话,只是用手一直在比划,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在练太极拳。
我不明所以,问:“您想说什么?”
他双手又是画圆又是画方框,嘴巴张开着,但是没有声音。
“您是不是嗓子不舒服,需要喝水?”
他摇摇头,皱纹像在锅上蒸着的包子的褶皱,焦急的火苗将他聚拢的皱纹逐渐撑得膨大。
我看他着急,自己身上也急得出汗了,怕是自己的声音老人听不清楚,加大音量问:“您有没有家人跟您一起?”
他摇摇头。
“您是自己一个人登山吗?”
他点点头。
我恍然大悟,原来他是一位聋哑人。我赶紧拿出手机,输入文字:您有什么事?
他在手机上输入:我需要买票。
我赶紧领着他到人工通道买票,买完票后,他连连向我道谢。
一个聋哑爷爷60多岁,为什么要一个人爬泰山?他到底遇到了什么?……种种问题在我的脑海里充斥着盘旋着,等我想问老人的时候他已经进山了。后来,我得知他一个人全程爬完了整座山,身为高龄残疾人的他,竟然爬完了整座山!这种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勇气和精神令我震动。
我原以为,自己是在给予帮助,却未曾料到,在这场无声的交流中,我才是被帮助的那个。老人的坚持与勇气,仿佛一股无形的力量,注入了我的血脉,让我懂得了何为真正的坚强。
短短几天的泰山志愿服务,似乎让我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这一次的经历,不仅让我锻炼了胆量,更是让我明白了帮助别人的价值,懂得了忍耐与克制。我觉得,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成长吧。
作者:马萌萌,2004年11月出生,山东聊城人,泰山科技学院远景学院2022级学生,新闻采写研修班助教,纸不语折纸艺术工坊主理人。
指导老师:韩晓丹,泰山科技学院新闻采写产业学院记者导师。先后供职于中国新闻社、南方报业集团,作品散见于《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VISTA看天下》《南方都市报》等。
● 致力成为双一流之外的首选大学 ●
● 华东唯一全员书院制大学 ●
● 全国民办前三强山东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