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书院读大学 | 孙梓嘉:我的“罗马”之路

文摘   2025-02-04 20:01   山东  

导读

孙梓嘉,女,2004年出生,山东青岛人,远景学院2022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孙梓嘉一直喜欢摄影和艺术设计,在一次次挑战中,她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正是这些挑战,让她提升了自我学习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艺术独特的理解与认知。



难剪的宣传片




2023年5月,学校举办“泰山杯”广告创意大赛。我们小组5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决定参加这次比赛。大家推举我当总策划,因为我是唯一的艺术生。

我们的任务是拍摄一部学校的宣传片。当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校的草木还没有完全进入盛夏的茂盛状态,镜头下的画面还是黄乎乎一片。无论从高处的俯瞰到低处的仰视,还是从广阔的远景到细腻的特写,画面都传达不出学校的活力与韵味。看着拍出的效果,大家心中都充满了挫败感。

“要不我们等等再拍?”韩学超同学提议。

 “不行,比赛也就剩个把月了。”我摇了摇头,决定继续寻找解决办法。回想起之前学习过的调色技巧——或许可以通过后期调色来弥补一下,于是,开始深入研究各种调色软件,尝试不同的色彩搭配与滤镜效果。经常地,直到凌晨一两点,我还坐在电脑前,一遍遍地尝试、调整,直到画面的色彩变得鲜艳生动,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

第二个问题是视频的剪辑。面对一堆杂乱无章的素材,没有经验的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剪才能将这些素材组成一个流畅、有吸引力的故事。

那天晚上,我仔细研究拍摄的素材,尝试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进行分类。然而,在动手剪辑时,却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有的镜头切换显得不够流畅,画面出现了卡顿;有些镜头的切换速度过快,没看清就晃过去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一边摸索着使用过渡效果,如溶解、滑动等,直到找出最自然的切换方式,一边延长画面的展示时间,加入了必要的解说或字幕。

经过近一个月的磕磕绊绊,我们的视频终于完成了。我迫不及待满心欢喜地把剪好的视频放给小组其他同学看。

“真不错,还得是孙总,不过……就是觉得音乐跟画面节奏有点儿不合拍。”小翟同学看完后,笑着拍了拍我的肩。

小组讨论后,我重新挑了几首背景音乐,一点点地调整节奏,直到跟画面上的动作、情感都对上号。

     最终,这部作品拿了个三等奖。虽然名次不高,但对我却意义重大,这不仅代表着我掌握了调色软件的精髓,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了学习的方法,只有在实践中,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钢笔与龙鳞装



带着广告创意大赛获奖的信心,我决定参加复旦大学文创大赛。我告诉指导老师李老师:“我想创造一套既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又不失现代感的作品。”

老师强调创作灵感的重要性,并建议我多搜集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要让作品紧密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

设计时,我首先想到了作为文化传承与积累重要工具——笔,特别是钢笔,它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我还从古代竹简中汲取了灵感——一卷卷展开的龙鳞装,宛如历史的长河,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我想通过两者的结合,展现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想法很美,但设计很麻烦,尤其是建模,我之前压根儿没接触过。后来听人说,用于建模的C4D这软件对新手挺友好,我才增强了些许的信心。

那一阵子的每天晚上,我都定时定点地坐在电脑前,打开B站,找建模教程看,然后,跟着慢慢学,一点点地做。视频里讲得挺细,但是自己动手做才发现没那么简单。有时候,一个看起来很容易的操作,就能把我卡几个小时。有一次,就是一个细节简单的平滑处理,看人家就是选个工具,然后抹一抹就行了,但我自己动手却怎么也做不出教程里的效果。

后来,我想了个办法,把教程视频一帧一帧地看,还拿了个小本子记下来每一步的操作,然后再照着做。

接下来的问题更复杂。为了将精心绘制的平面设计,精准地融入到三维模型中我先在平面上勾勒出龙鳞的基础形态,随后借助C4D一点点地将这些二维图案逐一转化为栩栩如生的三维鳞片。这个过程极耗耐心,每一片鳞片的形态、尺寸及弯曲度都经过周密的计算与调整,确保它们自然流畅的美感。不断微调各项参数,力求每一片鳞片都显得逼真且富有质感。

当完成最后一步细致入微的调整,看到屏幕上那支镌刻着复旦大学logo的钢笔,与生动逼真的龙鳞装卷轴交相辉映我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迫不及待地给老师发消息:“老师,快看看我的作品

最终,这份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作品,在复旦大学文创大赛中脱颖而出,获了三等奖。



拍摄《非遗晋剧》




文创大赛让我更加自信。2024年3月,面对中国第15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征集,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那时的我,心中满是对创作的渴望与对挑战的期待。

当时,恰逢泰科组织国潮生日会,多位非遗传承人受邀来到学校,川剧变脸、面塑玩偶、刻纸肖像……这一切都让我眼前一亮,心中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何不拍摄一组关于非遗的纪录片去参赛

然而,当我满怀信心地走向那些非遗传承人,试图与他们沟通时,却遭遇了各种拒绝。有人因忙于演出或教学,无暇顾及我的请求;有的则对拍摄计划表示出疑虑,询问我是否具备专业的拍摄技能;更有一位传承人听完介绍,误以为要前往泰山进行拍摄……

正当要放弃这个想法时,我遇到了晋剧传承人张师傅。可能是被我的真诚所打动,他决定给我这次拍摄的机会。

我们约好了时间,坐在一起详细探讨了各种问题。从晋剧的历史渊源到表演技巧,从服饰道具到音乐唱腔,张师傅都耐心解答,让我对晋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具体拍摄过程中,我们小组3人遇到了不少难题。首先是拍摄地的选择,我们决定在张师傅日常练唱的公园进行实地拍摄,以捕捉到最真实的表演场景。但,公园的光线条件不断随着天气条件发生变化,有时明亮得刺眼,有时又暗淡得让人难以捕捉细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不断调整摄像机的曝光和色温设置,甚至在某些时候,还需要借助反光板和补光灯来辅助拍摄。

画面构图和镜头运用也是一大挑战。为了展现晋剧表演的精髓,我们尝试拍摄了慢动作和特写镜头。然而,这需要精确地掌握拍摄的时机和角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多次观看张师傅的表演,熟悉他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此外,我们的镜头还追随张师傅走进了售卖晋剧周边产品的日常场景。我们细致地观察张师傅与顾客间微妙的互动,不断调整摄像机的位置和角度,力求找到最佳拍摄视角,甚至在必要时,还礼貌地请求顾客配合,以慢动作或重复行为来优化拍摄效果。我们还记录了张师傅与其他非遗传承者之间的宝贵交流时刻,紧跟张师傅的表情和动作,敏锐捕捉其他传承者的即时反应和回应。

     剪辑时,为了能巧妙地编织一个既完整又吸引人的故事,我一遍遍回看素材,努力寻找那条能串起所有片段的线索。在特意请教了专业的剪辑师后,我决定从张师傅的日常生活开始讲起,通过他的眼睛,让大家看到晋剧传承人的日常和不易。同时,我还加了一些晋剧的历史和文化介绍,希望观众在享受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非遗文化传承的紧迫和重要。

     这个过程,我的收获极大,不仅精进了捕捉镜头细节与光影运用的摄影技艺,还在剪辑中学会了高效筛选与编排素材。这个过程中学到的宝贵经验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艺术感知力、表现力及审美叙事能力,使我对艺术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与之相较,作品入选中国第15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的消息,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我觉得,这时的我,与刚开始做宣传片时相比,心性成熟了很多,对于学习和成长的理解也更深入了。从一开始很看注重别人的评价,很看重获得的奖项,到现在,更加注重内心的感悟与素养的收获。那么,通过这些看起来与专业课关系不大的努力,我又收获了什么呢?我觉是自我学习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艺术独特的理解与认知。人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如果罗马是人生的目标,那么,每个人喜欢走的路可能并不相同。





作者:马萌萌,2004年11月出生,山东聊城人,泰山科技学院远景学院2022级学生,新闻采写研修班助教,纸不语折纸艺术工坊主理人。






作者:于景雪,泰山科技学院艺术传媒学院数字媒体艺术(本)22-3班学生。






指导教师:翟亮亮,河南焦作人,作家,作品散见于《中国经济时报》《河南日报》等报刊。出版散文诗集《彩虹集》。做过5年专业记者,泰山科技学院新闻采写产业学院记者导师。


 致力成为双一流之外的首选大学 ●

● 华东唯一全员书院制大学 ●

● 全国民办前三强山东第一●


来源 | 我在书院读大学
编辑 | 吕行
投稿 | 加入我们:pxzx@tskjxy.edu.cn

泰山科技学院
●致力成为双一流之外的首选大学●华东唯一全员书院制大学●全国前三 山东第一 | 教育部批准设置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泰山科技学院官方公众平台,新鲜校园资讯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