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王田宇,女,2002年生,山东烟台人,大数据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22-2学生。王田宇要做志愿者,本意是想帮助别人,然而,一路走下来,她却发现,自己才是被帮助最多的那个人。
一来到泰科,在多如牛毛的社团中,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志愿者协会。这个选择来自于我高中时一次做志愿服务的经历——在一家律师事务所,我看到了许多底层的人。离婚、经济、劳务……各种纠纷,让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痛苦。我觉得,我应该帮他们。
社区的帮助
泰科有很多种类的志愿者活动,我结合所学的计算机专业报名参加了“云上社区”专项服务队。团队开发了一个名叫“云上社区”的小程序,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让社区居民能够更便捷地寻求帮助。我们信心满满,认为这款小程序将极大地提高志愿者活动的效率,改变传统的挨家挨户拜访模式。
然而,当我们满怀热情地走进社区推广这款小程序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居民们对我们表现出了极大的警惕。一提及填写个人信息,他们便如临大敌,把我们当成骗子。有些人直接拒绝,有些人虽然态度客气,但最终也没有填写。
看着后台数据迟迟没有增长,团队根据居民的表现,对小程序进行了优化,在设计上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只填姓名、年龄、住址以及需要帮助的事由即可。
我们带着优化后的小程序再次踏入社区,心想这回肯定没问题。然而,现实又给我们浇了一盆冷水。对地址这一栏,居民们还是很戒备,无论我们如何耐心解释,后台的数据依然停滞不前。
团队氛围变得沉重而沮丧。我们明明是怀揣着善意而来,想要帮助大家,却为何屡屡被误解为骗子?那些冷漠的眼神、头也不回离去的背影,像是一把把无形的刀,刺痛着我们的心。
我没有想到,与陌生人建立信任竟是如此艰难。在这个信息爆炸、诈骗频发的时代,人们变得格外谨慎,天上不会掉馅饼的观念根深蒂固——主动伸出援手,在某些时候反而被贴上了“不怀好意”的标签。
我开始意识到,志愿者活动远比想象中复杂。就在我们有些灰心时,老师给出了一个建议——直接和社区对接。对啊,我们怎么没想到!居民对社区还是信任的,让居民信任的人来帮我们,肯定有效果!
令人欣慰的是,听了我们的介绍后,社区工作人员立即对我们表示支持——他们觉得这恰好解决了他们在帮扶困难家庭、关爱失能老人和留守儿童等方面的需求。
这一次,我们通过社区网格员向居民推广“云上社区”小程序。推广中,我们也注意了方式,不再急于求成,而是耐心地与居民沟通,解释小程序的功能和安全性。没过多久,后台数据开始稳步增长,我们收到了许多来自居民的感谢和反馈。那一刻,我们别提多高兴了——热忱的心终于被接受了。
通过这件事儿,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和陌生人沟通,首先得构建让别人信任的通道。当志愿者和帮扶对象在河的两岸对望时,不能指望他们趟着河来接受我们的帮助,必须找到一座桥梁,让他们安全地过来。
“田宇姐姐”
根据后台数据的精准画像,我们发现最需要关怀的是老人和孩童这两大群体。老人们因子女忙于工作或远在他乡而缺乏陪伴,孩子们则因父母在外奔波而缺少照料。于是,我们的志愿服务重心自然而然地落在了这两类人群上。
与孩子们打交道,那可真是开启了地狱模式。他们的行为总是出乎意料,让我应接不暇。想家了、想喝水、想上厕所,或者饭菜不合口味,他们都会哭闹,而且每个孩子的“雷点”还不同,一不小心就不知踩了哪颗“雷”。这种一件件解决问题的方式让我心力交瘁,就想找个一劳永逸的办法。
我注意到,一位学姐举办的活动中小朋友很少哭闹。我好奇地询问秘诀,她简单地说了三个字:“亲和力。”
我疑惑地问:“难道我没有亲和力吗?”学姐笑了:“你没发现吗?你跟小朋友说话时都不怎么笑。”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总是无意识地皱眉头,这种情绪可能也无意中传递给了小朋友,让他们感到了压力。
笑有什么难的呢?我不以为然,下决心一定要让小朋友见识一下我的“亲和力”。
活动开始前,我心中默念:“现在开始,准备笑容上场。”然而,当我试图展露笑颜时,却感觉脸部肌肉仿佛被冻僵,五官似乎都错位了。牙齿该露几颗?嘴角上扬几度才算恰到好处?没有镜子的我,只能凭空摸索——那笑容,我感觉肯定透露着几分刻意与造作。
“多练几次就会好的。”我自我安慰着,机械地重复咧嘴的动作,可总有种强行在脸上贴面具的感觉。
面对小朋友,我努力用这“假笑”去调整我的声音,让它听起来更加柔和:“小朋友们好——”这矫揉造作的“温柔”让我自己都吓了一跳。
但,小朋友们却很买账,我看到有小朋友开始用他们清澈如水的眼睛紧紧盯着我。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被孩子们注视的奇妙感觉,心中不禁暗喜:“原来,这招真的奏效!”
我开心起来,脸上的笑容也逐渐变得真实而自然。对面的小朋友们,仿佛也被我的笑容所感染,纷纷露出了他们那纯真无邪的笑容。
不过,要长久地赢得所有小朋友的心,仅靠明媚的笑容是远远不够的。我注意到服务队的许多队员,总是主动和小朋友交流,轻松地跟他们打成一片,还能收获“xxx姐姐”的称呼。我羡慕极了,也想听小朋友们叫我“姐姐”。但作为内向的人,要我主动跟别人搭话可是难如登天。
我做了一番思想斗争:既然能从假笑中锻炼出真挚的笑容,为何不能尝试主动与小朋友们交流呢?
起初,我手足无措,只会生硬地抛出“你在做什么呀”“为什么还要做这个呢”这样的问题,结果换来的往往是小朋友们的沉默或冷漠。正感到沮丧,我注意到队员们只要一夸奖小朋友,小朋友们总会很开心。于是,我也试着这么做,“你好棒啊”“你做的太好了”“我很喜欢你做的东西”——果然,这招也和“微笑”一样奏效了。
最终,靠着微笑和赞美,我俘获了小朋友的心,也如愿收获了“田宇姐姐”的爱称。原来,想打开别人的心扉,首先得展露自己的真诚、热情和尊重!
少做一点,免得浪费
原以为与老人沟通会比孩子简单许多,毕竟他们能听得懂我们说了什么。然而,听得懂不意味着理解,更不等同于有效的沟通。
老人们节俭成性,总是习惯将剩菜剩饭放在冰箱,分好几顿吃。我担忧他们的健康,每每劝说他们倒掉,却总换来一句“为什么要倒?还没坏呢。”
“虽然没坏,但放久了会产生有害物质。”我试图以科学为依据来说服他们。
“什么有害物质?我吃了几十年,不也没事?”老人固执己见。
“现在没事,不代表以后也没事啊。”我继续苦口婆心。
这话一出口,老人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气愤地扭过头去,不再理我。我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老人最忌讳生病这件事了。我愣在原地,心中五味杂陈,捱到志愿时间结束,马上灰溜溜地离开了。路上,心中满是不解与委屈:明明是一番好意,怎么又被当成驴肝肺啊?突然想起自己的家庭群里,老人们经常分享一些“养生”秘诀,明眼人一看就是伪科学,但老人们就是相信,比相信自己的儿女还坚定。
想到这些,我释怀了,感叹道:原来这就是代沟啊,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人越老就会越固守他们那个时代的价值观。不仅如此,他们还试图将其强加于别人——在做志愿服务时,常有老人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们得理解父母,他们都是为你们好!”
一听这话,我便感到头疼,装作充耳不闻,含糊其词地回应。老人见我没反应,便反复强调自己的观点。我心中暗自抱怨:“又来教我做事,明明自己就是老古董。”
然而,有一天,一位老人的话突然触动了我。他说:“你们要对父母好一些,你们都能来看我们,更应该多陪陪自己的父母。”
我恍然大悟,他们其实是把我当成了自己的儿女,这些话与其说是对我说,不如说是对他们的儿女说的。因为儿女不愿倾听,所以他们才选择说给我听。想到这里,我不禁心生同情,也想起了自己的父母。这两年,他们似乎老了许多。以往我们发生矛盾,我总是选择冷战。我们就像河的两岸,界限分明,谁也说服不了谁,都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于是干脆放弃沟通。
但如果换种方式呢?我对外人都能如此热心,为何不能对父母也这样?从那以后,我开始尝试主动与父母沟通,分享学校的生活和学习,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遇到问题,我也会征求他们的意见。我渐渐发现,他们的意见其实是基于他们的人生经验给出的最佳建议,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这样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里的欢声笑语多了,矛盾冲突少了。
我终于明白,那些所谓父母强加给孩子的观念,其实是不同时代、不同成长背景造成的观念冲突,更是源自父母内心的恐惧——害怕失去孩子的爱和尊敬。亲密关系不是掌控,而是认可、理解和尊重。而沟通,正是化解矛盾的最佳良药。
于是,再看到老人珍藏剩饭剩菜时,我不再责备,而是询问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他们向我讲述了那个年代的艰辛与食物匮乏。虽然我无法完全感同身受,但我表示了尊重,并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建议:“您下次可以少做一些,这样可以避免浪费。”老人一听“避免浪费”,便欣然接受了。
两年半过去了,我走进了8个城乡社区,完成了140多项志愿服务,覆盖居民1000多人。起初,我是抱着帮助别人的想法去做志愿者的,没想到,最终我才是受帮助最多的。我服务了别人,成长了自己,学会了沟通与交流的方法,学会了理解别人。我想,这一切,都会对我未来的人生产生巨大帮助。
作者:王政炜,2003年生,山东潍坊人淬炼商学院金融学(专升本)23级学生,爱好演讲、辩论。
指导老师:韩晓丹,泰山科技学院新闻采写产业学院记者导师。先后供职于中国新闻社、南方报业集团,作品散见于《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VISTA看天下》《南方都市报》等。
● 致力成为双一流之外的首选大学 ●
● 华东唯一全员书院制大学 ●
● 全国民办前三强山东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