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杨扬,男,1999年6月出生,山东菏泽人,泰山科技学院通信工程学院2023级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杨扬退伍后来到泰科,当兵时养成的直来直去的习惯让他与同学闹了矛盾。意识到这个问题后,他开始利用组织活动的机会去尝试改变自己,结果——他成功了!
2017年我参了军,后来专升本来到泰科。虽然离开了部队,但我依旧保持着那种直来直去的沟通方式。没想到,这竟然给我的大学生活带来了一些麻烦。
那是一个周末,宿舍里只有我和小赵两个人。在讨论下周的小组作业分工问题时,我直言不讳地说:“小赵,我觉得你应该负责搜集资料这部分,因为你比较细心,能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我的话语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口吻,完全没有考虑到小赵的想法。小赵听后,有些不悦地说:“我觉得分工应该更公平一些,我也想尝试做一些更有挑战性的工作,比如数据分析这部分。”我愣了一下,再次直接说:“数据分析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你在这方面经验不足啊,还是做资料搜集更合适。”
就这样,对话逐渐升级成了争吵。小赵认为我没有尊重他的意见,我觉得他在无理取闹。最终,争吵以冷战收场,宿舍里的气氛也变得异常尴尬。
事后,我冷静下来,意识到在军营中形成的直接果断的作风,虽然有助于快速做出决策,但在人际交往中,却可能会伤害到他人。
学会尊重别人
我的第一次改变始于“2023泰山·青年影评人论坛”。
这次活动中,我负责场地布置。我在会场反复转悠,心里不停地琢磨:座签得放在正中间,让嘉宾一来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布景得好好设计,得让人一眼就看出活动主题;桌椅得摆放整整齐齐的,看着才顺眼;演讲台要搭得稳当,安全第一嘛。
“大家把座签放正中间,这样方便嘉宾找到自己的座位。”我一遍遍跟小组成员说。可他们呢,跟没睡醒似的,手忙脚乱,座签放得东倒西歪,有的还放反了。
接下来的场景更让我无奈。我拿起稿子、笔和水杯,想按规矩来教他们:“稿子放中间,方便看;笔放右边,方便记;水杯放左边,别倒了。”可他们呢,跟没听见一样,稿子随手一丢,也不叠好;水杯直接压在稿子上,还有的人更过分,笔都插水杯里了,也不想想怎么用。场面乱糟糟的,看得我心里直冒火。
更气的是,原本应该挂在显眼位置的海报,被人随便贴在了角落里,根本起不到宣传作用。还有嘉宾的座签,有的放错位置,有的直接被扔在角落里,找都找不着。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一时情急,冲大家发了脾气,严厉指出他们的错误。没承想,这一发火,有的人直接撂挑子不干了,甚至还有人露出委屈和不满的神情。
看着他们的反应,我突然回想起与小赵的不愉快经历,意识到自己的态度有问题。于是,我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压住了心头的火气,把所有成员召集过来,围坐成一个圈,然后深吸一口气,尽量把语气放平和,对大家说:“大家辛苦了,我知道这次会场布置对大家来说是个挑战,对我也是。但咱们是一个团队,每个人的意见和努力都很重要。大家也是想让这场活动办的好,有些细节我们还需要调整下。”
接着,我开始分享自己曾经在部队中的经历,以及那些严格的纪律是如何帮助我形成对整齐划一的追求,但我也强调,这里不是军营,我们不必完全照搬那一套。我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想法,无论是关于座签的摆放、海报的设计还是整体布局的创意,我都愿意倾听。
这时,一位学生提议:“我觉得咱们可以尝试把海报设计成折叠式的,这样既能节省空间,又能增加互动感,让参会者自己去发现内容。”这个提议让我眼前一亮,我立刻意识到,场地布置不仅仅是整齐,还要有趣、有互动。
经过讨论,我们重新分工,一部分人负责调整桌椅和座签,确保每位嘉宾都能舒适入座;另一部分人则开始着手设计折叠海报,并寻找最佳展示位置。我还特意安排了几个小组长,负责在各个小组之间协调,确保信息畅通。
大家有了参与感,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立即提升上来,会场布置的效果立即得到了提升。这让喜欢直来直去的我,得到了一个启示,那就是,一定要倾听每个人的想法,让别人感受到尊重,是一切沟通交流的基础。
默契的搭档
第二次改变是2024年5月的通识展映活动。
活动开始前两天,突然接到信息,原定的主持人来不了,我只好临时顶上。有了之前的经验,我提前叮嘱自己,一定要多跟幕后团队、搭档、以及参加活动的朋友们交流沟通。
我找到搭档,与她商量如何串场。但,我俩的主持风格相差很大,怎么也找不到共同语言:我喜欢直来直去,说话图个痛快,而搭档就像是个情感细腻的诗人,每个字、每个停顿都充满深情。
有一次,我们探讨如何为选手参赛视频配旁白。我张口就来:“就直接念名字,然后说说他们的特点和优势,简单明了。”搭档一听,眉头立刻就皱了起来:“这样太生硬了,观众怎么能感受到选手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呢?我们应该先描绘一下场景,再慢慢引出选手,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看着她那焦急的样子,我心里一再叮嘱自己:一定要倾听别人的想法,也许别人是对的。这次,我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微笑着说:“看来我考虑得还不够周全,你的提议确实更有味道。那我们能不能找个折中的办法,既保留一些简洁的元素,又加入你的细腻情感呢?”搭档笑了,表示可以考虑。
为了能让我们的风格更好地融合,我特意约搭档去了她常去的餐厅,在轻松的氛围里,我耐心听她讲述了对主持的热爱和追求,对她“我一直觉得,主持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是传递情感。我希望通过我的声音,让观众感受到每一个选手的真实和热情”的看法表示认可,同时也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对简洁明了风格的理解——这能快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我们一遍遍讨论,一遍遍尝试,希望能够融合对方的风格。慢慢地,我们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在介绍选手时,我先简洁地概述特点和优势,比如“这是一位擅长模仿拍摄的选手,他的镜头下总能捕捉到最生动的瞬间”,然后搭档再接过来,用细腻的情感去描绘选手的故事和背景:“在他的每一次模仿中,你都能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仿佛他就在你身边,与你一同经历那些精彩瞬间。”
我们创造的这种既简洁明了又情感细腻的方式,让整个旁白既清晰又感人,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高度评价,现场掌声不断。这次的合作,又给我上了一课,不同的意见,不一定是非黑即白的。面对差异,要在深入而全面的交流上,认可别人,取长补短。
沟通方式很重要
第三次,还是在这次活动上,作为主持人我全程参与了彩排。我感觉麦克风声音不够响亮,还有点杂音,灯光效果和我的主持词、节目流程配合得也不是那么默契。也许是我的错觉?如果不是错觉,那么怎么提醒别人呢?想了想,我决定还是以尊重别人的方式表达出来。为了凸显这种尊重,我觉得应该把自己的身段放低一些。
于是,我没直接对大家说哪里不好,而是先感谢幕后人员的辛苦付出,谦虚地说:“整体效果挺好,就是音响和灯光方面,我觉得还有点儿小问题,当然,我可能不太懂行。所以,想听听你们的专业意见,看看这些地方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我好提前准备。”
低身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技术人员听后,立即点头说:“嗯,音响和灯光是我们最关心的。灯光得和你的主持词、节目流程对上,才能效果好。我们再调整一下。”
感觉我的态度有效果,我接着笑着说:“谢谢你们提醒。音响方面,我会注意说话快慢和声音大小,也会小心别让现场噪音干扰。灯光嘛,我会在主持词里标好需要换灯光的地方,再和你们多练练,保证不出差错。”
“视频播放也得顺畅,虽然我们已经试了很多次,但现场可能会有变化。要是视频播不了,得有个应急办法。”技术人员开始主动出主意了。
这提醒了我。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我准备了一段备用视频,以及一段临时的主持词,确保活动能顺利进行。
不过,不同意见总会时时产生。彩排时,一位参与者对“作品陈述”环节的必要性产生了质疑:“我觉得没必要!毕竟后面还有播放仿拍作品的环节,陈述环节岂不是显得多余?”
面对他略显激动的情绪,我轻轻一笑,用平和的语气安抚道:“你先别急,听我解释下。这个环节不仅能让你有机会亲自向评委和观众介绍作品,展示你的创作思路和理念,更是增强参与者与评委间互动和理解的桥梁。通过陈述,评委能更全面地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创意。”
接着,我详细说明了该环节的流程,并用手势进行辅助说明,模拟了整个流程:“你看,当主持人宣布你的名字时,你就像这样,从观众席的这个位置走到舞台中央,然后开始陈述。陈述结束后,再从舞台中央走回到原位。”
他听了我的话,情绪缓和了些,但眼神中仍有一丝担忧:“因为面对那么多人,我有点担心展示不好,怕说不好,反而会很尴尬。”
我微笑着鼓励他:“别担心,大家来参加这个活动,都是为了展示和交流。你只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就已经很棒了!而且,这也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很好。”
我的态度和鼓励,显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位参展者很顺利地完成了展示环节。
而这次的主持也相当顺利,活动有条不紊,参加者作品展示亮点频现,嘉宾点评精准到位,现场氛围热烈而融洽。活动结束后,朋友赞誉我为“金牌主持人”,认为我主持大方、节奏掌控得当。
我知道,成功完全来自于恰当的沟通方式。放低身段、委婉表达和设身处地帮别人解决困难,是让我取得成功的关键。
从一入校门和舍友闹矛盾,到今天能够圆融地与人打交道,我觉得这两年是我变化最大的两年。说起来,我应该感激学校多元化的活动,它们不仅丰富了我的人生体验,更重要的是,它们给了我锻炼的平台,让我学会了尊重、倾听与理解,这是我人生旅途中一笔不可估量的宝贵财富。(作者:常永昊 指导教师:翟亮亮)
作者:常永昊,2003年生,泰山科技学院远景学院2022级学生,喜欢看电影、写诗和听歌。
指导教师:翟亮亮,河南焦作人,作家,作品散见于《中国经济时报》《河南日报》等报刊。出版散文诗集《彩虹集》。做过5年专业记者,泰山科技学院新闻采写产业学院记者导师。
● 致力成为双一流之外的首选大学 ●
● 华东唯一全员书院制大学 ●
● 全国民办前三强山东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