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孟巍壹,男,2003年 3月出生,山东济南人,大数据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2022级学生。本来对游泳已经深深厌倦的孟巍壹,来到泰科后,却又扑入了泳道。而这次,他游得很快乐,也收获了很多赛道之外的东西。
厌倦游泳
我从7岁开始学游泳,直到17岁考取了国家一级运动员证书,期间的12年的时光里,学校、游泳馆、赛场,几乎构筑了我人生的全部空间。尽管这曾让我获了全国少年游泳锦标赛第三名和“横渡刘公岛海湾国际邀请赛威海选拔赛”男子甲组冠军,但我感觉,这个空间就是轮回的莫比乌斯环,时间是一天天的循环往复,人生也像宇宙空间站的压缩饼干,管饱却没有味道。
拿到一级运动员证书,我的人生目标已经达成。10年单调的游泳生涯令我筋疲力尽。
其实,来泰科之前,我已经考上了全国排名前五的体育学院,但我开始厌倦游泳,再也不想练游泳了,于是放弃了入学资格。
厌倦游泳的第一个原因是伤病。15、6岁的时候,我在国家青训队待了半年,参加了一些大赛但成绩都不好,又患上了肌肉劳损,跟不上训练,就退出国家青训队回到了省队。
那是一段极其难熬的时光,我不知道如何去排解心中的苦闷。我不想游泳了,也不想经历每天训练的生活,枯燥、乏累、撑不下去还要硬撑,不一定能提高成绩,但一定会受伤。参加大赛也不一定能取得名次,甚至一度对赛场感到恐惧。
我想要让自己的人生丰富起来,要从一块压缩饼干变成马卡龙、冰激凌、面包、蛋糕……不仅管饱还好吃。我觉得,如果一个大学能提供这些,那就是我理想的大学。
所以,当第一次迈入泰科大门,我感觉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戏剧、歌舞、演讲、辩论、剪纸、面塑、茶艺、阅读、动漫、名师讲坛、创意写作、交换留学、“AI”仿生……这一切,都让我目不暇接,兴奋不已,这正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啊!
这让厌倦游泳的我,更是乐不思蜀,再也不想着游泳与比赛的事儿了。
重回泳道
2023年6月,学校游泳馆建成。离开训练快一年的时间了,再次看到碧波荡漾的泳道,我心里竟然泛起一丝留恋,似乎忘掉了以前的痛苦。
所以,当教练找到我,动员我参加校队时,我心里涌出了一股又爱又恨的复杂感情,犹豫再三,还是惯性占了上风,最终加入了游泳队。
报完名的那一刻,我绝没有想到,在泰科,游泳变成了一件轻松的事。
教练是专业的运动员,他们并不急于在短时间内提高我们的成绩——因为这很容易造成伤病,而是将我们的训练分为四个阶段,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第一阶段,泡水,找回水感。第二阶段,不计时游,1500到2500米,辅助跑步、踢球等运动,提高体能。第三阶段,恢复训练,在水感和体能提升之后提高成绩。
以前在省队和青训队,我也遇到过很多优秀的教练,但我成绩并不突出,得到的关注也少,对于自己的优势和弱势不太清楚,只知道蛮干,结果成绩没提上去,还落下伤病。但在泰科,教练结合我的问题,制定了科学的训练方式,这让我的身体不仅得到了恢复,还提高了成绩,对游泳的热爱也重新被唤起。
听到全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的消息,在教练的建议下,我报名了200米个人混合泳比赛。重回赛场,我既兴奋又恐惧。兴奋在于成绩提高了,想拿到一个好名次;恐惧在于前几次大赛成绩都不好,害怕这次也空手而归。
为了让我卸下心理负担,教练为我制定了个性化训练计划。
200混有蝶泳、仰泳、蛙泳、自由泳四种泳姿。蛙泳前冲是我的弱项,教练给我制定了纠正方案;仰泳应该用直臂划,但我右手有点弯,是斜着游的,教练纠正我仰泳的动作;蝶泳需要用到核心力量,教练带领我们进行陆地、跑步、核心和协调性训练,锻炼腰腹力量;自由泳我很长时间不训练,呼吸节奏容易乱,累得要死,教练就要我调整节奏……
慢慢地,我的每个动作几近完美,信心也提升了很多。
两个月后,终于迎来了大赛。第一个单项比赛是男子乙组50米仰泳,准备起跳时,裁判提醒我:“注意你的起跳姿势!”我心里一顿,起跳慢了半拍,结果和第一名失之交臂,只差了0.16秒。
看到我懊悔不已,教练打气说:“放平心态,不要受到任何干扰,专注下一场比赛!”他边说边带着我回顾200米混合泳比赛的动作要领:转身的时候最容易犯规,蛙泳一定要双手触臂,仰泳和自由泳要单手触臂,仰泳要抬头看5米线,等摸到头了之后在转身接蛙泳……
有了教练的悉心指导,我不安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心里有了底。在200米混合泳中,我牢记动作要领,一个个动作做下来,最终,获得了冠军,还打破了全国记录。
三次失败
在泰科,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学校举行的“淬炼领导力”活动,它深刻地改变了我的认知。
当时,我们学院有40多位同学参加了这次活动。大家互不认识,一些项目需要大家一起合作,才能达成目标,比如翻越“求生墙”。那个墙高4米左右,40多个人要全部越过去才算成功。越墙过程中不能说话,不能借助外力或工具,一旦犯规,必须重来。
我们一起商量后,觉得只有“搭人梯”一种方式。搭人梯比较棘手的问题是需要有几个底部人员,让其余人从他们身上踩过去。谁当底部人员呢?大家讨论了很久没有结论。于是,有人建议先选队长,由队长决定搭人梯的人选。
也许是同学们了解了我以前的经历,选了我和另外一个女生。我们首先挑选了个头最高,体型最壮的几个人,然后又挑选出个头和体型都符合标准的几人做替补。
底部人员站好了马步桩,其他同学按规定避开底部人员的头、颈和脊椎部,踩着大腿和肩膀,一个个越过去。体重最轻、个头最小的女生先过。眼看着大家依次都要顺利地翻过去了,就在这时,不知是谁,却突然忍不住说了一句话,违犯了规则,于是我们前功尽弃,必须重头再来,而且,还连累我们两个队长被罚做了20个俯卧撑。
第二次重新来过。大家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不管多累多苦多疼,都紧闭双唇,避免发出一点声音。然而,尽管我们小心翼翼,意外还是发生了,一位同学在翻墙的过程中划破了手臂,受了伤。团队不得不再次重新开始,我们两个队长再次被罚做俯卧撑。
这时,底部人员已经满头大汗,T恤浑身湿透,团队里开始出现不协调的声音。我有点担心,常言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如果大家士气掉落下来,后面可不好办了。于是我们做完40个俯卧撑,忍着疲惫,去给大家鼓劲,告诉大家,再坚持一下,我们一定能翻过去。
第三次搭人梯开始。底部人员明显有些吃力了,不时用T恤擦汗,大家也都默默不语,每个动作都倍加小心。就在大部分人都越过了高墙的时候,一位同学没踩稳,跌落下来,发出了声音。天啊,又要重来!
我们两位队长第三次被罚做了80个俯卧撑,而底部人员看起来体力已耗得差不多了,而替补顶上来,却显得难以支撑,一些原来底部队员不得不继续出战。这让几乎所有人的脸上都出现了不耐烦和灰心的表情,甚至有的同学还吵吵起来:“别人犯了错,为什么要惩罚大家?我不干了!”
我们是团队
一时之间,我也有些手足无措,项目的困难程度超过了我的想象。如果是我自己,那我很快就能翻过高墙,但是40多位同学,个头、体型、体力都不一样。不管哪一位同学犯了规,团队都要一起受罚。胜利不取决于翻墙最快的人,而取决于翻墙最慢、最不会翻墙的人。所以,一个都不能少。
想清楚了这个道理,我就去找那些发牢骚的同学,劝他们理解那些犯了规的同学,帮助犯规同学卸下他们的心理负担,想办法帮助体力较弱的人翻过去。我对大家说:“谁都不要放弃,我们互相影响,也必须共渡难关。”
第四次搭人梯结束,这次,我站在了底层。当所有人都从我肩膀上翻越后,我在教练的帮助下,最后一个爬上了墙顶。大家都很激动,经过四次努力,我们终于成功了!
参加淬炼领导力的训练营,让我对人际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我以前参加的大多是个人赛,关注的是让自己超过其他人,变得更优秀。但在团队中,大家并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协作关系。一个人不管多优秀,他都只能在一个团队中担任一个角色,每一个角色和位置都很重要。
2023年的大学生游泳锦标赛也有团队赛,就是4x100米自由泳接力。我们队员里有一个以前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速度要慢一些。他很着急,不知如何是好。我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他,鼓励他:“有时候,在没达到质变之前量的积累很重要。”
他为了不拖团队后腿,加大训练量,每天早出晚归,比教练规定的训练量还多出几个小时,累了躺在游泳池旁边的椅子上休息一会儿继续练。
在团队中,我游得最快。他经常向我请教游泳的技巧,我也有求必应。这样练了几个月,他的成绩有显著提高,在这次全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中,我们团队取得了男子乙组4×100米自由泳第三名的好成绩。
我想,社会中人与人既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也不是单纯的协作关系,两者兼具。可以说,我一直以来缺失的后半部分在泰科补上了。这让我既赢得了比赛,也赢得了生活。未来,我希望做一名游泳教练,将泰科的理念和精神传递给下一代年轻游泳运动员,用科学、个性化的训练方式带领他们像我一样拿到全国冠军。
作者:马萌萌,2004年11月出生,山东聊城人,泰山科技学院远景学院2022级学生,新闻采写研修班助教,纸不语折纸艺术工坊主理人。
指导老师:韩晓丹,泰山科技学院新闻采写产业学院记者导师。先后供职于中国新闻社、南方报业集团,作品散见于《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VISTA看天下》《南方都市报》等。
● 致力成为双一流之外的首选大学 ●
● 华东唯一全员书院制大学 ●
● 全国民办前三强山东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