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和汗水
焕新城市交通动脉
用坚韧和执着
书写城市更新篇章
12月16日,随着内环高架外圈沪太路至中山北二路桥面隔离墩、标志标线恢复交通原状,由隧道股份上海路桥参与建设的内环高架设施提升及功能完善工程(沪太路—中山北二路)三期第二阶段外圈主体结构施工如期顺利完成。自今年7月27日工程正式启动内圈主体部分施工以来历时140多天,该路段内外圈“年轻化”改造已全面完成。
此次完成改造的内环沪太路—中山北二路段,是内环高架继2022年成功改造四平路至政本路试验段一期、2023年改造中山北一路—四平路段、政本路—周家嘴路段二期后的第三次“年轻化”升级。经过三期接续建设,内环高架从周家嘴路至沪太路全长约10公里焕然一新。
内环高架设施提升及功能完善工程(沪太路-中山北二路)三期总长4.72公里,共包含5条匝道,施工内容主要包括桥梁结构、附属设施功能完善提升、智慧化升级改造和环境景观优化,为提升城市管理能级、智慧城市打下基础。自7月27日零时启动内圈改造以来,共完成205跨防撞墙拆除、1729片防撞墙安装,近10万平方米桥面系更新,更换新型降噪伸缩缝70条及降噪声屏障6310米。
工作量 30% 施工效率 15%
内环高架更新“量质齐升
三期内环施工高架区段首次遇到共和新立交的互通交通压力,项目团队将施工需求和交警部门沟通对接,经市交警总队综合研判决定将内环高架夜间施工封闭时间由二期的夜间23时至次日晨6时延后至晚间24时,白天开放交通时间不变,较二期相比夜间施工时间缩短1个小时。在外圈主体部分施工时共和新立交南北高架东侧往内环内圈匝道24时30分封闭,夜间施工时间再次缩短。尽管夜间施工时间减少,但三期工作量较二期增加约30%,且新增边梁更换施工。
面对紧张工期,项目团队精心筹备、提前规划,锁定关键节点,倒排施工进度,细分工序与责任,每日召开生产例会,根据时段、场地、设备、人力等实际情况进行施工布置筹划,并通过数字孪生模拟施工现场平面布置,以日、周、月计划层层推进,确保工期达标。得益于前两期经验,三期项目团队配合更默契,工艺更娴熟,施工效率提升近15%。如防撞墙安装,三期最快一晚可达6片工效提升1/3,不断刷新改造速度。
设备噪声 10% 智慧景观程度
打造低影响施工环境
内环高架“年轻化”改造项目临近居民区与商务区,交通流量大,项目团队着力通过有效举措,有效减少了施工对周边的环境影响。针对老防撞墙根部混凝土水射流破除时的噪音与废水收集难题,团队优化工艺与废水收集系统,改造设备并增设防护、降噪设施,设计制造废水反滤净化收集系统。改良后的设备体积更小,经实地检测噪音降低10%。
同时,为解决盖梁端及接缝处废水滴漏问题,团队在盖梁和梁段接缝两侧各0.5米范围内采用人工破除,并在原有集水装置下方增设集水布袋,有效改善桥下通行与环境保护。并定制临时排水方案,施工废水经三级沉淀后排放,废浆用密封罐车外运,使施工现场更加整洁文明。
此外,在内环高架“年轻化”工程三期中,智慧化景观绿化系统顺利亮相。在高架防撞墙顶部,设有景观绿化安放槽和智慧灌溉系统,可根据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等数据自动为高架绿植进行浇灌。智慧灌溉系统可调整为定时喷灌、周期喷灌、手动喷灌等多种模式,由数据中心实施统一调度管理,便于实现后期精细化灌溉和养护管理。新的智慧灌溉系统不仅有效降低了绿化养护的人力成本,更实现了节水、降碳、保护绿植的“三重目标”,真正把内环高架打造成为了数字化、智能化的城市“绿色秀带”。
内环高架设施提升及功能完善工程是上海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持续发力的缩影,也是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隧道股份上海路桥将坚持“承载城市梦想,建筑美好生活”的企业宗旨,在工程建设中让工程更有“温度”,在城市更新中让城市更“精彩”。
以人民城市理念
推进城市更新
不断突破、永续前行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无废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