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朋友都说我被骗了,耗时3个月全网扒完资料我终于有答案了

文摘   2024-07-04 19:18   上海  

今年3月底,我去杭州参加了一个新媒体行业的产品展会,就在快要关门的最后一刻,经过一个新西兰口腔益生菌品牌的展台时,被它的海报和宣传册吸引了。


因为我鼻中隔偏曲加上敏感体质被鼻炎和咽炎困扰多年,随着年纪增长,口呼吸和打鼾越来越严重,晚上常常会因为呼吸中断被憋醒。
我去医院咨询过手术,做了睡眠监测,也通过鼻喷等治疗了一段时间,效果并不明显。
听说奥运冠军杨威同样的症状睡觉戴上了呼吸机,因此我也研究了呼吸机的品牌和类型,已经加入购物车了。 
当我跟品牌负责人简单聊了两句后,顿时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它是新西兰科学家发现的人体自然益生菌,比起抗生素更安全、无害、无抗药性,通过平衡口腔菌群而达到对口腔和呼吸道慢性病预防和缓解。
而且也经过了全球很多科学家临床验证,发表了近200多篇学术论文,销量世界第一。
听起来极有道理,也相当靠谱,但是这么好的产品我从没有听说过;
而且能缓解这么多症状,会不会是夸大其辞,编造的神药呢?
这显然是我的知识盲区,拍了照片互加微信,回来后我索要了更多资料,第一时间向我认识的医生朋友和同学询问,他们分别这么回复了我:
一个朋友看了一眼介绍觉得肯定有问题应该是假货;
另外一个同学觉得是噱头,但是仔细看了文献描述是有效的。
我很感谢他们的回复,但是答案显然并不能令我满意,不过我也不好意思再去麻烦他们。
对于未知领域,我从不轻易相信,也不会轻易质疑,我决定自己去求证和研究。
口腔微生物学和口腔益生菌在国内普及尚浅,中文资料极少,我也不喜欢被加工过滤过的二手信息,就自己去互联网扒了相关研究和发表的论文以及全球其他国家对口腔益生菌的报道和对功效原理的介绍;
这么说吧 ,我确实高估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资料找到了很多,但基本都在我现有的认知范围之外;再加上都是外文,部分内容晦涩到让人怀疑人生;即便有翻译工具,常常感受是这样的: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却不知道什么意思。
所以这3个多月里花了很多精力去阅读、理解和整理,终于可以分享出来了。
先说说我的结论
1. 品牌方提供给我的资料都有依据,完全属实;
2. 口腔益生菌K12M18是微生物学伟大的发现,有用有效、安全;
但今天我不想详细展开品牌和产品,我想先说说发现这两枚有效菌株的、被称为口腔益生菌之父塔格教授(prof. John Tagg)。
78岁的塔格教授,在世的先驱‍‍
在我不断寻找资料的过程中,各种细节和片段拼凑起了他的整个成长经历和学术生涯:
他从一个悲惨的罕见病患病儿童,到发现可以自救的口腔益生菌、成为新西兰最知名的科学家之一,成功创业并上市后又激流勇退、返回学校从事科学研究,为了内心热爱持续不断工作56年的人生经历让我心生敬佩,为之动容和震撼,这3个月的精力投入太值了!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把他介绍给大家,这应该是全网第一次对他这么深入详细的中文介绍,我希望大家能花10分钟读下去,他传奇的经历,也许对我们的人生观和教育观也会有些影响和启发。‍‍‍‍‍‍‍‍‍‍‍‍‍‍‍‍
因为阅读和参考的资料很多很多这里放不下,我整理了部分内容有效、核心的文章放在次条,喜欢看原版的朋友可以自取。

塔格教授1946年出生在澳大利亚首都墨尔本的郊区Glenroy,哦,那时候他还叫小约翰。
小约翰无忧无虑得长到12岁,但是很不幸,不知道什么原因,他感染了化脓性链球菌性咽喉炎,并转变为急性风湿热病(Rheumatic fever)
非约翰照片,同时期参考图
这种病在中医被称为风寒、风邪,常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全球每年有47万人感染,在其他欧美国家几乎消失了,但是在澳大利亚每年仍有3%%左右比例的儿童会得上。
塔格教授回忆,这是一种令人异常痛苦的疾病。
得病后,他的关节疼痛难忍比如膝盖和肘部),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他仍然可以清楚记得这些疼痛如何“从一个关节飞到另外一个关节”,发作的时候他忍不住嗷嗷直叫而又无可奈何,想死的心都有。‍‍
更可怕的是,风湿热症状被形容为“舔过关节,狠咬心脏”,每年有32万患者会因为风湿热引发的心肌炎死亡;
也有儿童会被细菌感染神经中枢,因而挤眉弄眼、心神不宁、精神异常。
塔格教授的父母无比焦虑的同时,又为孩子的心脏和神经没有受到影响感到万分庆幸,但也正因为此,医生要求他定期服药、定期检查心脏,以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升级。
他吃的就是青霉素,每天必须2片早晚各1。(青霉素是抗生素的鼻祖,被发现后经过二战的洗礼一举成名,简直成了那个时代的“神药”)
这一服用就是10年,他整个青春期的每一天都在服用抗生素的噩梦中度过。
发现自己的小便和汗液大量流出青霉素,他说自己每天闻起来活像个“大细菌”!也因此受到其他同龄孩子的排斥。
看看我身边马上年满12的正躺在沙发上打游戏、吃零食的好大儿,难以想象一个青春期少年多么无助和绝望,那漫长的10年是怎么忍受过来的。
这件事对约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常常想,肯定有更好的方法来避免其他孩子像他这样遭受如此这般的折磨。

熬到1965年的夏天,19岁的约翰同学高中毕业了。
当面临大学专业选择的时候,他毫不犹豫选择了离家不远的墨尔本大学学习微生物学。
因为他已经“真的受够了”,他决定自救,痛下决心,要自己去寻找一种取代抗生素的治疗方法。
在本科的前三年,他都在学习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并没有任何可圈可点之处,直到一个影响他一生的贵人出现。
那时候抗生素(Antibiotics字面翻译:反对生命)的地位如日中天,但是有远见的科学家对它不分清红皂白无差别攻击清剿所有微生物,所到之处雁过拔毛、寸草不生的特点感到了深深的担忧。
1965年,美国《科学》杂志的一篇文章推广了“Probiotics”(字面翻译:for-life益生)的含义开启了学术界对于益生菌的广泛讨论和研究。
塔格的老师罗斯·穆欣(Rose Mushin)博士是澳大利亚微生物学的专家,当时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访问学习,跟肠道微生物方面的泰斗René Dubos教授一起进行相关研究。
年轻的约翰.塔格和他的引路人穆欣博士‍‍
届时主流的研究全都围绕各种抗生素,但穆欣博士明显被自己的导师“洗脑”了,转而成为以菌治菌、菌群平衡才能治疗肠道细菌感染,从而维持健康的理念的坚决拥护者。(这与中医的阴阳平衡、自然康复理念竟不谋而合)
1968年回到墨尔本之后,穆欣在课堂上想方设法、连哄带骗说服所有跟着她上微生物课的学生,喝下含有所谓的“友好”大肠杆菌种子的牛奶来做一次人体实验。
虽然现在大家喝益生菌酸奶已经司空见惯,但是在56年前,这个行为是相当前卫而且极具勇气的,难度基本相当于,劝人吃屎
这个说法真不是我在夸张和杜撰,事实上在大便中,2/3的成份是细菌,而这其中一半又是大肠杆菌。‍‍‍‍‍‍‍‍‍‍‍‍
当可怜的约翰在老师的“哄骗”下被迫“吃屎”的时候,他忽然灵光乍现:既然肠道中存在益生菌,那口腔中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细菌呢?‍‍‍‍‍‍‍‍‍‍‍
就是这个突然闪现的灵感和洞见,为他一生的事业指明了方向。‍‍‍‍‍‍‍‍‍
1969年约翰.塔格硕士毕业照

穆欣博士对他的启发让他终于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了,即:寻找一种口腔益生菌来针对性攻击和限制有害链球菌的繁殖从而维持口腔菌群平衡。
这个想法非常美好,但在当时犹如天方夜谭。
人类口腔中的细菌数量有数百亿,迄今为止探明的有760种(每种还有无数细分变种)之多,即便到今天,人们对这些细菌属性的了解仍然非常浅薄,何况50多年前。
想找到一株特定的细菌就像大海捞针,比马斯克登陆火星还难。
但是年轻的约翰拥有强大的信念,他一定要找到,这也成为了他在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的博士研究课题。
在此期间他隔离分析了数百种口腔细菌,终于在1969年9月,发现了一种针对化脓性链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的链霉素。
可以想象他当时无比兴奋,黑暗中终于出现一点点亮光,可是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已。
但这个年轻人也因此发现而结识了人生中的另外一个贵人:‍‍‍‍
Lewis Wannamaker(1924-1983)教授
届时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Wannamaker教授是风湿热方面全球的权威,他因为发现了链球菌咽喉炎和风湿热感染的关系而闻名世界,被评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这位英年早逝的科学家,天才般地预见了抗生素滥用会引起细菌产生耐药性 - 在他去世几十年后的今天,超级细菌耐药性已经成为困扰人类的一个全球重大卫生安全问题。
他坚定的个人理念是:细菌需要的是被理解,而不是被剿灭。
现在看来是多么多么超前而深刻的哲学认知,然而那个时候,他是理解了细菌,但是却没有几个人能理解他。
1972年,他在一次研讨会的总结里动情地写到:跟链球菌一起工作就像谈一场美妙的恋爱,让人欲罢不能,难舍难分。
塔格教授回忆说,他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深深共鸣了,他完全可以理解Wannamaker的情愫,立刻主动联系他表明心迹,希望跟随他进行博士后研究,寻找一种有效益生菌来取代青霉素。
挖到一张1974年博士后塔格和导师Wannamaker“含情脉脉对视”的合影‍‍
犹如伯牙遇子期,Wannamaker收到信后相当欣喜,立刻慷慨相助,鼓励他,不遗余力支持他排除一切干扰,进行了3年的沉浸式研究。
他在大海捞针的过程中不再孤单,两人惺惺相惜,在1973年一起发表了一篇重磅级的论文,阐述了A-F22链霉素对有害链球菌针对性攻击的工作机理,他对自己的理念和研究方向也更加坚定:
可以用来对抗化脓性链球菌的感染的益生菌就是某种链球菌,终于从大海捞针缩小范围到大河捞针。

因为风湿热是新西兰土著毛利人高发的疾病,也是当地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大家为此头疼已久,希望有个健康有效的解决方案,奥塔哥大学接受这个任务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奥塔哥大学是新西兰最古老的学府,也是全球排名前1%的名校,而它的微生物系又是排名第一的专业,是世界闻名的。
奥塔哥大学将目光精准地投向了在学术界开始展露头脚的塔格博士
新西兰达尼丁奥塔哥大学‍‍‍‍‍‍‍‍
1975年,塔格博士接受了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工作邀请,到达尼丁开始了在微生物系对口腔细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工作。
他说:最初我研究的时候,我不知道我到底在寻找什么,我真的是盲目的。但是我坚定地相信,如果我仔细研究,我会找到一种与人类相关的友好的益生菌,来精准对付致病的罪魁祸首化脓性链球菌
纳尼,难道伟大的人,都是这么盲目而又自信吗?哈哈哈哈‍‍
可这注定是一场复杂而漫长的研究,他是有心理准备的。
他一方面在实验室分离提纯了大量的细菌,分析它们的属性和对化脓性链球菌的反应,他解码了上千种不同类型的细菌并标记了它们的特点。‍‍‍‍‍‍‍‍‍‍
同时他在达尼丁招募100名5岁儿童进行长达6年的前瞻性研究,定期采集他们的唾液检测分析他们的口腔微生物组成,并记录他们感染化脓性链球菌咽炎的状态。
他把口腔发炎最少的前10%的孩子进行了特别地分析,颠覆常规认知的是,他发现这部分孩子口腔中的细菌并不少,反而含有大量的唾液链球菌。
他内心狂喜,印证了它的猜测,唾液链球菌就是保护孩子们免受口腔感染的益生菌。
大家不要误解,到现在为止,他只是把捞针范围从一个大河缩小到湖泊而已,唾液链球菌又有N多种,到底是哪种没人知道。
于是他又说服当地学校,配合大范围筛选出780名口腔里拥有唾液链球菌的孩子,跟踪分析他们口腔里唾液链球菌的类型和健康情况,进一步缩小范围,筛选出其中9种重点研究,最终把焦点集中在一种编号为P-777的细菌上。
这个细菌非常特别,在实验室发现,它是所有不同变种的化脓性致病链球菌的天然竞争对手,可以精致攻击它们并抑制其繁殖。
特别的是在达尼丁Kaikorai小学的一个孩子口腔中,一直持续检出大量P-777,而他连续两年从未有过任何口腔疾病。
进一步研究发现它是母乳中也含有的,会在婴儿出生后因为哺乳,数小时内在舌苔上快速繁殖形成口腔菌群,所以它不像其他抗生素,不会对无害微生物产生攻击更不会引起感染,安全、无毒、无害
它还有“健康哨兵”的作用,但它消失检测不到的时候,口腔就开始出现各种细菌感染。‍‍‍‍‍‍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结论,塔格教授非常激动,这个小孩简直就是研究团队的天使,他们把从他嘴里发现的这枚特别的细菌命名为K12,因为他是K校的12号学生
1980年达尼丁Kaikorai小学受测儿童排队取样前,我猜红衣小孩是K12
我一直以为K12是细菌编号,没想到他们思路这么清奇,用小孩编号来命名一个细菌,不知道经过他妈妈同意了吗?
1991年,塔格教授在《新西兰牙科研究》上发表了“口腔细菌的研究”一文,标志着他开创性地发现并确认了世界上第一株真正安全、有效的先进口腔益生菌。
K12口腔益生菌渲染图‍‍‍‍‍‍‍‍‍‍‍‍‍‍‍‍‍
这年他已经45岁,人到中年,从22岁确定研究方向已经过去了整整23年。这么多年的痛苦、孤独、绝望和快乐,个中滋味,恐怕只有他自己能懂。
90年代,塔格教授在实验室

这株益生菌的发现像划破黑暗的一颗闪亮的星星,这是全球抗击抗生素耐药性增加的重大进展塔格教授迅速被业内广泛关注,全面开启了乘风破浪的开挂人生。‍‍‍‍‍‍
他被全球各大报纸和杂志电台采访。
他被各大高校和学术论坛邀请访问演讲。‍‍‍‍
世界上有很多微生物学家和科学家在他的发现和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各种临床实验和研究,发表了数百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还令人振奋地验证了这枚K12益生菌还对其他很多口腔和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有抑制作用,在耳鼻喉健康问题甚至肺部感染中的广泛效果以及安全性。
特别是一位意大利微生物科学家弗朗切斯科·迪·皮耶罗Francesco Di Pierro)是他的忠实信徒和粉丝,以口腔益生菌为职业生涯主要研究方向,做了很多临床试验,发表了多篇科学论文,取得了很大影响力。
皮耶罗做的部分研究结论汇总
塔格教授被晋升为奥塔哥大学微生物系的系主任,被邀请任命为《微生物》杂志的主编,也当选为新西兰微生物协会的主席。
然而就在他在学术领域功成名就之时,没想到他又接受了另外一项人生挑战。
2000年,达尼丁当地政府联合投资机构,邀请他出山创业,他们想把教授的研究成果商业化并造福人类。
这一年塔格教授已经54岁,这本是混吃等死的年龄,但塔格教授欣然应约,因为这正是他的初心啊!
于是他招兵买马,解决了从技术到商品的一系列难题,建立工厂,获得了美国和新西兰最高安全认证,实现了产品顺利上市,并快速获取了大批客户订单,2年内把公司做到了上市,获得了众多奖项。
以各种形式和包装在世界各地销售,迄今累计已超10亿片
塔格教授发现的益生菌和研究理念影响了一大批学者,他的学生已经是奥塔哥大学的副校长了,而口腔益生菌产品也开拓了一个新的品类和细菌感染健康治疗理念,帮助了无数人免受痛苦,他被当之无愧地称为口腔益生菌之父
据说为了表达对他的敬仰,奥塔哥大学微生物系的教授和学生们见面不是握手,而是行按鼻礼。
自创按鼻礼,先驱果然不走寻常路,我很好奇为什么不是指头插在嘴里‍‍‍‍‍‍‍‍‍‍‍‍‍‍‍‍‍

讲到这里故事本应该结束了,塔格教授已经实现了名、权、利大满贯,是世俗意义上的人生赢家。
然而更让我震撼和感动的是后面发生的事。
他在公司进入正轨后,毅然决然离开了自己创建的公司,放弃了职位和收入,激流勇退,又返回大学继续从事研究和教学,只担任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和顾问
2014年,塔格教授跟他的两位博士生毕业合影
作为一个在群里卖卖抹布和玉米的创业者,我常常觉得公司离开我就不能转了,他这么潇洒这让张总我情何以堪🤦。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
塔格教授回到学校之后又有重大发现:筛选出另外一枚命名为M18的口腔益生菌,对龋齿、牙周炎和牙菌斑等牙齿相关问题有显著改善,后也被转化为产品上市销售。
2012年他退休了,但是作为奥塔哥大学的终身荣誉教授,他仍然在继续进行科学研究。我发现就在去年,已经77岁的他还发表了一篇关于M18益生菌的学术文章。
2018年塔格教授作为荣誉退休教授在奥塔哥大学150年校庆时献照
网上几乎找不到他的家庭信息,但是我猜测他是一个很爱孩子的人,否则也不会连生四个。
可能是因为自己早年的患病经历和学术研究经历,他对青少年的健康和成长非常上心。
他竟然专门研究了浴缸玩具小黄鸭里面的细菌状况;
1990年他发起并领导了一个“Hands-On Otago”的新西兰青少年科技夏令营活动,他希望借此向孩子们传递工作和生命中的美好和感悟。
这个活动已经持续40多年了,很多受益者已经长大成人
当看到他在晚年接受奥塔哥日报的采访时说,热爱和放松是学习和科学研究最大的帮助时,我忽然理解和明白了他的选择:
只有一个纯粹的人,发心善良,
对自己的热爱不计代价终生追求,才有可能成就伟大,
伟大只是一种自然的结果而非目的。
2019年塔格教授为Hands-On Otago科技夏令营开幕献照

土豆爸写在最后
对于广大读者而言,塔格教授的故事看起来非常遥远,跟我们毫无关系,然而我在查看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他跟我们如此之近:
  1. 他的理念是:尊重生命,敬畏自然,预防胜于治疗。这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

  2. 我们常说病从口入,还记得小时候老人经常用口水和人奶来消毒,还有说法吃奶的孩子免疫力会更强;塔格教授的研究似乎给这些民间常识提供了理论支撑。‍‍‍‍

  3. 一个名为Yi Tianting 的华人博士,2007年前后曾在塔格教授实验室学习研究,获得博士后学位后在澳大利亚Monash大学工作,不知道她来自哪里,现在又在哪里。

  4.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的彭星辰医生和徐欣教授,主导了一项为期8周的160多例病人参与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并于2024年1月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上发表一篇K12对癌症病人患口腔黏膜炎的发病概率显著降低的报告。我也没有看懂,不知道有没有读者认识他们。

  5. 2021年武汉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和意大利皮耶罗教授关于K12对XIN冠有效的论文发表,让K12口腔益生菌在海外爆卖,而此时我们并不知晓,正在疯抢另外一种SHEN药。


文章终于写完了,虽然这些天异常疲惫,还因为过于投入没管孩子没做家务差点跟某妈反目;
但是我觉得值得,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有机会独立思考,庆幸自己离世界的真相又更进一步。
- 全文完 -
阅读和参考的资料很多很多这里放不下,我整理了部分有效、核心的文章放在次条,喜欢看原版的朋友可以到主页点开次条自取。

因为要工作和带娃,消息回复可能不及时,如果愿意,可以加入我的社群,一起👇聊聊健康生活、家具家电,分享美食和一个吃货的日常。



 我的故事  学生时代 |年薪百万后 |德国修车 |幻阳经历 
 硬核科普  餐具 |青花鱼 |房子进水处理?
 旅游攻略  乌村 |ClubMed
 德国问答  德国生娃福利 | 德国幼儿园 | 中国学历在德国认可吗?
 走心测评  吸尘器 |洗地机 |扫地机器人 |空气净化器 |大路灯 |儿童电动牙刷 |电话手表


你好,我是旅居德国的土豆番茄爸7岁女儿番茄、11岁儿子土豆的爸爸前世界500强研发经理,与你分享生活日常、旅游心得和家居测评。欢迎关注~

土豆番茄爸
旅居德国6年的二胎爸爸,前世界500强研发经理,患有深度洁癖强迫症的理工科直男,关注我,了解理工男视角下的家庭日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