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土豆妈难受了一个月的大事,今天终于告一段落了.......

文摘   2024-12-06 10:33   上海  

最近,为了研究出鸡肉为什么好吃,以及清远鸡好吃在哪里,我家几乎天天吃鸡。
被土豆妈无情吐槽了个把月,她坦言,以后再也不想看到鸡了。

不过吐槽归吐槽,关键时刻,老婆还是支持我的。
前天晚上,当我小心翼翼向土豆妈请假时,她表示我可以写够了再回家。

今天的内容,一切要从挪威青花鱼开始说起。
自从跟快晓鲜合作以后,但凡遇到好吃的产品,张总就会把同行引荐给我。

因为她认定我是一个十足的吃货,对食物品质和口感的要求极高而且不会做一丁点妥协。‍‍‍‍‍‍‍‍‍‍‍‍‍‍
另外她也觉得我非常认真,对于产品的各种背景信息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决不允许自己一知半解;也正因为此,才能理解产品的优势,是极少真正懂她们做产品的人的人。‍‍‍‍‍‍‍‍‍‍‍‍‍‍‍
前不久她又推荐一个海带品牌过来,我们在上海见了一面,席间负责人告诉我,味精是从海带中提取的,所以优质的海带很鲜美
而正巧最近也见到了吃了多年的天农清远鸡的负责人,她说她们的鸡之所以好吃有风味,是因为肌内脂肪丰富‍‍‍‍‍‍‍‍‍
坦白说这些新知识,让我感觉心虚了,对食物的认识只停留在口感层面不行啊,对不住吃货的称号。
当然我不会轻易相信,也不轻易不信,所以决定花点时间来仔细研究研究。‍‍‍‍‍‍‍‍‍‍‍‍‍

这篇文章是我最近研究下来的总结,分为两部分介绍:
1. 什么样的鸡才好吃(原理)‍‍‍‍‍
2. 怎样才能让鸡好吃(方法)
虽然我读了很多有关烹饪和养殖的信息,但是这篇文章绝不是教大家种地、养鸡、做饭的,而是试图解释美食背后的底层原理,建议吃货朋友们精读并收藏。‍‍‍‍‍
文章最后还有拔草直播预约,欢迎来捧场哟。

好吃的秘密

我们对美食的评价,常常用口水横流、回味无穷、汁水充盈、口感劲道、香气扑鼻、鲜香浓郁、咸甜适中、酸爽可口、色香味俱全这些形容词来描述。

但你有没有想过,好吃具体应该怎么定义?这些描述好像并不清晰和系统。


我在网上看到同为亚洲吃货的日本人,总结了下面一张图,别说,还挺有道理的。


我个人认为,对于鸡这个食物来说,最核心的两点是味和香气。
它们决定了一只鸡是否有风味,是否有灵魂;它们可以让一只鸡出类拔萃,远远甩开同类。
先说说“鲜”:
人类通过位于舌头上的味蕾感知味道,当然味蕾只是接收器和传感器,把食物中对应的生化信号通过神经传递给大脑,真正计算并定义味道的是大脑的味觉皮质。
人类的进化过程中,逐步建立了人体需求和食物味道之间的关系,最原始的诉求是判断吃到嘴里的食物该吞下去还是吐出去。
我们常说的五味:酸甜苦辣咸,事实上辣并不是味道,只是一种痛觉。
被人类认可的基本味道,一度只有酸甜苦咸四种,每一种都是有它存在的底层逻辑,都是基于生存的本能需求。
甜,是糖的味道,糖是能量来源;
咸,是盐的味道,盐是维持体液平衡的必须品;
酸,可以判断食物是否成熟或者腐败;
苦是碱的味道,大部分有毒食物都苦,可以避免中毒。
唯独鲜,人们不知道有啥作用,长期以来也没有把它定义为一种味道。
直到1985年在夏威夷的第一届鲜味研讨会上,鲜才被公认为一种基本味道,并在1996年找到鲜味的受体。
当查资料看到日本人说,鲜是他们发现的时,我笑了,我想3000年前西周的鱼和羊也不会同意。

但是不否认,日本人确实对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他们定义了鲜的英文名字(Umami),并将德国人发现的化学物质和食物的鲜味联系起来。

当1850年德国的化学家在牛肉汤中提取了肌苷酸(IMP)和1866年用硫酸水解小麦面筋生成了谷氨酸钠(Glutamate)晶体的时候,两位在美食荒漠中长大的德国人对这些鲜味物质并没有敏感的洞察,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后来这些物质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如此深远。

直到33年后,日本人池田菊苗去德国留学,这个深受东方大国吃货文化熏陶的年轻人,敏感得觉察到谷氨酸钠味道的特别之处,回国后在海带中提取到同样的物质,并把这种味道命名为Umami,然后以此为原料推出了一款调味料。‍‍‍‍‍‍

对,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味精。‍‍‍‍‍‍‍‍‍‍‍‍‍‍‍‍‍‍

他的弟子——小玉新太郎,如法炮制,在1913年从鲣鱼鱼干中提取出了另一种鲜味物质肌苷酸(IMP),与65年前Liebig博士牛肉汤中提取的是同一种物质

1957年,国中明博士又在干香菇中发现了鲜味物质鸟苷酸(GMP)‍‍‍‍‍‍‍‍‍‍‍‍‍‍‍‍‍‍‍

到此为止,三个最核心的鲜味物质都被发现了,人们也知道了鲜味是蛋白质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味道;


它不像其他四种基础味道那么单纯,而是难以描述的复合味道。


鲜可以给基础味道上做加持并且持久保持,比如咸鲜、鲜甜,使人感觉愉悦和回味,它是为了满足一种比活着更高级的需求。‍‍‍‍‍‍‍‍‍‍‍‍‍


吃货们发现,这三种鲜味物质中,谷氨酸钠是主导鲜,而其他两种是辅助鲜,鲜味物质在一定配比下同时使用时,会产生协同增鲜效应。


肌苷酸可以消除谷氨酸钠中金属的酸涩味道,以1:1的比例混合,可以使其鲜度增加8倍!


而再增加一定比例的鸟苷酸,鲜味浓度能有“相乘”的效果而几何倍增加,产生极致的鲜味,酷似浓缩鸡汤的味道。


对,根据这个原理,鸡精横空出世了。


反过来,鸡之所以鲜美,就是因为鸡肉是自然食材中少有的,可以同时富含谷氨酸、肌苷酸和鸟苷酸三种鲜味物质,在烹饪中被释放融合而产生了加成的极致鲜度;


谷氨酸常见而肌苷酸不常见,鸡肉中肌苷酸的含量,决定了鸡的风味和地位,这一点已经成为科学共识。‍‍


再说说“香”:‍‍‍‍‍‍‍‍‍‍‍‍‍‍‍


我们说吃起来香,其实是误解,应该是闻起来香,因为香味是被嗅觉感知到的而不是味觉。



而鸡肉的香味,就是脂肪的味道。

鸡肉在烹饪的过程中,脂肪会分解和氧化,产生各类挥发性物质,被嗅觉器官捕获,而感受到香气。‍‍‍‍‍‍

来自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刁小琴等论文
在鸡肉的挥发性物质中,“鸡醛”(2,4-癸二烯醛)对风味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因为人类嗅觉对“鸡醛”的阈值非常低,很容易感知到。

“鸡醛”主要是由含有亚油酸的脂肪氧化而来的,所以简单来说,一只鸡身上的的亚油酸这样的不饱和脂肪酸越多,香气就越浓郁。

鸡身上的脂肪由皮下脂肪、肌间脂肪和肌内脂肪(IMF)三种。


对于食客来说,皮下脂肪无用,肌间脂肪影响口感,而肌内脂肪决定香味。

因为肌内脂肪是指沉积在肌纤维与肌束之间的脂肪,这些脂肪显著特点在于含有更多磷脂类物质,磷脂中富含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等更容易产生“鸡醛”的不饱和脂肪酸,它们油而不腻,也是风味的关键来源。

所以一只鸡的肌内脂肪(IMF)含量,决定了这只鸡与其他鸡香味核心指标上的本质区别。

这也已经是行业共识了,其他肉类其实亦如此,评价肉质品质的核心指标不是瘦肉率了,而是IMF含量;

比如牛肉中的雪花牛肉和猪肉中的黑猪肉明显更好吃,更被高端市场接受。



如何养鸡才好吃


如果你看到这里,恭喜你已经明白了一个鸡好吃的底层原理,是因为富含产生“鲜”和“香”的物质肌苷酸(IMP)和肌内脂肪(IMF)。

但这还不够,下面进入畜牧养殖科普环节,我来讲讲怎么养鸡才能养出让人口水横流、风味十足的鸡。

这两种物质虽然不同,但相当巧合,在对养殖的要求上有不少共通之处,我就整合到一起来展开。‍‍‍‍

1. 种源‍‍

我也是最近才知道,原来鸡的育种,是一个非常专业和高科技的生命基因工程,核心掌握在极少数跨国公司手里。

我们吃到的鸡,大都经过了四代配种,按照目标需要,基因遗传筛选出来的结果。‍‍‍‍‍‍‍‍‍‍‍‍‍‍‍‍‍

这些目标需求中,通常最典型的几个为:繁殖能力,生长速度,抗疾病能力。

因为养鸡作为一个商业产品生产过程,特别是最终商品代养殖中,成本和效率是必然放在第一位的目标,出笼周期(多少天)和料重比(多少饲料)是养殖户最为关注的参数。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育种技术登峰造极,现在一只立体笼养白羽鸡最快可以在40天左右长到3公斤,而这期间喂养的饲料总重只需要4.5公斤,实在是低成本高效率造肉机器!‍‍‍‍‍‍‍‍‍‍‍‍‍‍‍‍‍‍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好变态啊,还好人类配对没有被这样做基因筛选。
回到主题:这样的鸡好吃吗,换句话说,风味物质含量如何?‍‍‍‍
负责任的告诉你,这样的鸡完全没有鸡味;
因为在基因选择中,压根就没有把鸡味作为目标来考虑过。
我国一些本地黄羽鸡品种,是天生富含风味物质口感更好的鸡,比如各地的土鸡,固始鸡、清远鸡、三黄鸡、文昌鸡等。
这不是我在瞎说,科学家一定程度上从分子层面理解并找到了风味物质的基因。

但是因为土鸡养殖效率和成本远不如白羽鸡,优质土鸡的料重比是白羽鸡的5倍以上,在市场竞争中并不占据优势。
部分优秀的品种,因为没有及时保护种源和建立良种繁育系统,慢慢就失去了纯种,优势无法继承和保存,也就无法延续和形成规模。
在我国的这些土鸡鸡种中,清远麻鸡是个神一样的存在。
这个鸡接近野鸡天性,好动易受惊吓,因运动基因而肌肉紧致皮下脂肪少,风味物质浓郁,是被最广泛和最深刻认可的天生好吃鸡种。
据说当年尼克松访华吃到后赞不绝口,私下向田中角荣炫耀,田中角荣受邀访华后,点名要吃这个鸡😂,以至于现在这个鸡成了外国访华友人的必选食材。
简单来说,鸡好吃不好吃,很大程度上是基因决定的,好吃的鸡在市场竞争中因没有成本优势,并不能流行。
2. 养殖‍‍‍‍
同为摆在超市里的鸡肉,在我们看不到的很多地方,有着本质的区别,养殖方式就是一。
我们通常说圈养和散养,其实专业术语是散养、平养、笼养这三种。‍‍‍‍‍
一看图就明白了,为什么有不同的养殖方式,背后都是基于成本和效率的考量。
显然散养成本最高,住别墅有院子的鸡,需要更大的场地,意味着更高的养殖成本。
而且因为环境干扰因素变多了很多,这些因素都需要管理和控制,才能保证鸡的健康稳定。
但是风味物质的累积,跟鸡生长的环境有直接关系。比如肌内脂肪,科学家研究发现,脂肪的积累和分布跟鸡的活动量正相关。
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最初会沉积在腔肠内,随之时间和运动量的增加,会转移到皮下,最后才会进入肌间进而进入肌内。
笼养鸡,被剥夺了好动、好吃、好斗的天性,从出生到上餐桌,一辈子走过的路不超过3米!!而山林散养鸡,一天的运动量就超过1万步,它们的肌内脂肪含量有很大区别,这也是其风味区别的根本原因。
而肌苷酸是一种高级的氨基酸-核苷酸,它的产生跟运动强度和代谢活动直接相关:血液循环快,营养水平低,育肥速度慢,肌肉发达时,更利于肌苷酸的沉积。
‍‍‍‍‍‍‍‍
饲养环境中的光照、温度、湿度、通风条件,以及环境中生物和微生物的丰富性,都会影响肌苷酸的产生和沉积。‍‍‍‍‍‍‍‍‍‍‍‍‍‍‍
简而言之,散养鸡成本高长得慢,但是更利于风味物质的产生和累积,因此也更好吃。‍‍‍‍‍‍‍‍‍‍‍‍‍‍‍‍‍‍‍
我估计笼养专家看到这里会不服气,因为人家的养殖的目标本来就不是为了好吃😂。
3. 饲料
就不说鸡吃的东西干净不干净,健康不健康,里面是不是含有抗生素和激素、重金属这些,它们对口感可能产生的影响了,这不在我们的接受范围之内。
鸡吃什么饲料会影响到生长和风味,是常识背后更是食品科学,营养学家们在不断研究,试图理解背后的机理,这是养殖行业的核心机密,也是立身之本,我当然搞不到这些,只能从公开的资料里总结一二。
饲料中的营养物质经过消化吸收,主要以肌肉和脂肪存在于体内。
淀粉会促进骨骼肌中间充质细胞向脂肪前体细胞分化,增加生长期IMF利用葡萄糖作为脂肪酸从头合成的比例,通过调控IMF中脂肪代谢基因促进IMF生成。
谷物含量较高的饲粮增加动物总脂肪含量,也增加IMF含量,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均参与调控肌内脂肪IMF,促进雪花肉形成。

简单说,要想鸡肉香,就需要让鸡吃得营养、丰富。‍‍‍‍‍‍‍‍‍‍
但是,营养水平对风味物质肌苷酸沉积没有影响,高蛋白精饲料不能增加风味物质肌苷酸!反而是有营养饲料又能自由采食的鸡肌苷酸含量更高;
同时,让鸡节食并不能提高肌苷酸含量。
我的天,想养只有风味的鸡实在太难了😂!
肌苷酸主要来自肌肉,沉积非常困难数量稀少,但是又动不动会被降解掉。‍‍‍‍‍‍
但是,营养学家发现,一些中草药饲料比如用桑叶粉和益生菌代替抗生素,减少对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干扰减少疾病应激反应,可以抑制催化 IMP降解的磷酸酯的活性,增加肌苷酸IMP的含量。
也就是说,只有丰富、均衡、环保而又克制的饲料摄入,才能养出一只有风味的鸡。
毫不夸张地说,大厂对养殖用的鸡饲料的营养要求和管理,可能比我们大部分人对自己吃的食物还讲究。‍‍‍‍‍‍‍
4. 生长周期‍‍
自然生长的鸡分为幼龄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3个阶段。

当大家开始把鸡当成一种食物之后,根据鸡的体重来判断是不是成熟了,这是很荒谬的,是明显违反自然规律的。‍‍
因为不同阶段身体成长的目标是不同的,虽然鸡体重到了食用阶段,但是脏器、骨骼和肌肉并没有真正成熟,鸡类不会根据人类的主管需求来改变自己生长的规律。
40天出笼的鸡,还是个幼童,连最基本的消化和系统都没有完备,何谈什么风味!‍‍‍‍‍‍‍‍‍‍‍‍‍‍‍
肌肉的增长,以及肌间脂肪和肌内脂肪的沉积,是个自然的过程,也需要肝脏有完备的功能。
肌苷酸也是一个逐渐积累和沉积的过程,实际上成年鸡和老母鸡中的肌苷酸含量远远高于幼鸡,老母鸡味道鲜美,这是常识了。‍‍‍‍‍‍‍‍

可惜的是,养殖是个经济行为,长成熟好吃的鸡,因为饲养周期长而成本高昂,反而没有市场。
想吃到天然好吃的鸡,最好等它180天完全成熟;再少也要120天+,肌肉发育完成。‍‍‍‍
5. 屠宰储藏‍‍
这个反而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素。
屠宰对肌内脂肪已经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对肌苷酸IMP的影响巨大。‍‍‍‍‍
科学家发现,肌肉细胞内的能源物质ATP(三磷酸腺苷),在动物被宰杀而产生的尸僵结束之后,会转化成肌苷酸IMP,但又会被继续降解成对身体不利的嘌呤。‍‍‍‍

如果把握好时机,等待肌苷酸释放充分而又没有降解之前,想办法锁住它,那就太好了。‍‍‍‍‍‍‍

对,这就是新鲜肉类要么烹饪要么放冰箱冷冻的原理。

大的屠宰场,会引入零下196度的液氮冷冻技术,在极短的时间内,将鸡冻个通透,锁住鲜味。


屠宰环境中的洁净程度特别是微生物污染情况,也是影响鲜味的重要因素。

我知道我们都懂,但是并不那么在意,因为眼不见为净😂。‍‍‍‍‍‍‍‍

‍‍‍‍‍‍
至于烹饪对香味和鲜味的释放和放大,我就不班门弄斧了,留给屏幕前的吃货自己发挥!‍‍‍‍‍‍‍‍‍‍‍‍‍‍‍‍‍‍‍‍‍‍‍‍‍‍‍‍


天道自然

能耐心看到这里的你,一定也是个认真的吃货🤝。
以后再碰到美食,就知道到底是鲜还是香,再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物质在起作用,为什么好吃,评价好吃也可以更系统更深刻了😂。
话说,做完这个整理我内心特别感慨。
本来只是在想找找不同的鸡哪个好吃,为什么好吃。
没想到,好吃的食物背后都是生命科学,不懂科学不理解原理,连好吃是什么都说不清楚,更别说去做有效辨别。
而再往深一点看,这背后又都是经济原理的运行规则。
育种、养殖和食品加工企业,不是不知道什么是好吃美味的食物,而是从经济角度没有办法做到,当养一只鸡只赚1分钱时,是容不得多思考一秒钟的。
再想深一点,他们也不是不能做到,经营行为其实是背后的理念决定的:
是要长期价值还是短期价值,是要急功近利赚轻松的快钱还是要心存善良,选择去做困难而正确的事情,收获长期回报。
而到最核心和最本质的原点去,最终都是哲学。
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善待生命,甚至要善待环境和微生物,才能享受到自然馈赠。

鸡的养育如此,而孩子的养育又何尝不是:
想养出一个身心健康、有思想、有风度的孩子,也要尊重自然规律,给他提供健康而自由的成长环境,多做那些看似没有功利意义的事情。‍‍‍‍‍‍‍‍‍‍‍‍‍‍‍‍‍

直播‍‍

只种草不拔草是不道德的,想要吃到尼克松同款总统清远鸡的朋友,欢迎下周二来我直播间坐坐。

如果你也是一个吃货欢迎进群切磋切磋👇


 我的故事  学生时代 |年薪百万后 |德国修车 |幻阳经历 

 硬核科普  餐具 |青花鱼 |房子进水处理 | 冰箱除味器 

 旅游攻略  乌村 |ClubMed

 德国问答  德国生娃福利 | 德国幼儿园 | 中国学历在德国认可吗?

 走心测评  吸尘器 |洗地机 |扫地机器人 |空气净化器 |大路灯 |儿童电动牙刷 |电话手表  |  冰箱除味器



你好,我是旅居德国的土豆番茄爸7岁女儿番茄、11岁儿子土豆的爸爸前世界500强研发经理,与你分享生活日常、旅游心得和家居测评。欢迎关注~

土豆番茄爸
旅居德国6年的二胎爸爸,前世界500强研发经理,患有深度洁癖强迫症的理工科直男,关注我,了解理工男视角下的家庭日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