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感染高发季,儿童轻症肺炎优选阿奇,其次红霉素或克拉霉素!中国指南

健康   2024-11-25 22:22   北京  

近日,中国疾控中心接连发布提醒,提示尤其以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的呼吸道感染正在进入高发季。

支原体肺炎是儿童最常见的非典型肺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实验室诊断方法繁多,但诊断标准不统一,可能导致漏诊或过度诊断。

近日发表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与治疗循证指南(2023)》就常见临床问题给出了推荐意见。

诊断

推荐意见1:发热和咳嗽是较常见的症状(1B),高热及刺激性干咳(GPS)、胸痛(1B)相对特异。体征不特异(1C),症状和体征多不一致,多数症状重而体征轻(GPS)。

任何一项临床征象的存在或缺失都不能作为肯定或否定支原体肺炎的依据,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明确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推荐意见2:推荐核酸检测诊断支原体肺炎(1A)。荧光定量PCR检测MP‑DNA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1B);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法(SAT)检测MP‑RNA灵敏度较高,特异度略低(1C)。

推荐意见3:急性期MP特异性抗体检测可用于诊断儿童支原体肺炎(2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IgM 阳性提示可能感染支原体,应结合病程进行临床判断,避免误诊(2C);乳胶凝集法阳性诊断急性期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灵敏度低,易发生漏诊,需注意监测其动态变化(2C)。使用上述2种方法诊断儿童MPP时均应结合临床表现,必要时动态监测滴度变化。

推荐意见4:儿童支原体肺炎影像学表现多样,急性期胸部X线片常见表现为肺叶实变或节段实变、胸腔积液。

6岁及以上儿童出现上述影像学表现时应该考虑支原体肺炎(2C),但无上述表现时亦不能除外支原体肺炎。诊断时需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并除外细菌性肺炎(GPS)。

治疗

推荐意见5:推荐大环内酯类药物作为儿童轻症支原体肺炎的一线治疗药物,可优先选择阿奇霉素,其次是红霉素或克拉霉素(GPS)。优先选择口服给药(1C),药物剂量参考说明书。

推荐意见6:8岁及以上患儿推荐四环素类药物,8岁以下患儿推荐大环内酯类药物(GPS)。儿童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和8岁以下使用四环素类药物时应权衡利弊,并充分告知药物不良反应和超说明书用药,经患儿监护人(和8岁以上儿童)同意后酌情使用(GPS)。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推荐意见7:推荐抗菌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GPS)。由于甲泼尼龙的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小,优先推荐使用,亦可选择联合使用地塞米松(GPS)。甲泼尼龙推荐剂量2 mg(/ kg·d),最大剂量一般为60 mg/d,一般疗程最长不超过2周(1B)。

推荐意见8:不推荐常规使用抗菌药物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GPS)。

证据概述:评价组未检索到相关系统评价及RCT研究。通过对制订组儿科临床专家进行问卷调查,76%(16/21)专家认为可以联合使用丙种球蛋白,但14/16的专家认为其疗效不如联合糖皮质激素,且价格昂贵。

推荐意见9:8岁及以上患儿推荐四环素类药物,8岁以下患儿推荐大环内酯类药物(GPS)。儿童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和8岁以下使用四环素类药物时应权衡利弊,并充分告知药物不良反应及超说明书用药,经患儿监护人(和8岁以上儿童)同意后酌情使用(GPS)。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推荐意见10:推荐抗菌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由于甲泼尼龙的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小,优先推荐使用,亦可选择联合使用地塞米松(GPS)。甲泼尼龙推荐剂量2 mg(/ kg·d),最大剂量一般为60 mg/d,一般疗程最长不超过2 周(GPS)。

推荐意见11:不推荐常规使用抗菌药物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GPS)。

推荐意见12:D二聚体升高至正常值上限5倍及以上的支原体肺炎患儿,可予以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治疗,推荐剂量为50~100 U(/ kg·次),每12小时1次,疗程为7~14 d,或至D二聚体水平基本恢复正常(GPS)。

推荐意见13:当支原体肺炎患儿怀疑合并气道内黏液栓形成,胸部影像学提示肺不张、气道阻塞、一侧或双侧肺叶实变时,推荐支气管镜灌洗治疗(GPS)。一般于病程7~14 d进行(GPS)。

来源: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与治疗循证指南(2023)[J]. 中华儿科杂志, 2024, 62(12): 1137-1144.




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本刊所有文章全部免费阅读和下载!

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网(www.chinacirculation.org)“期刊目录”或小程序(中国循环杂志+),可免费阅读和下载本刊所有文章!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订阅点击:
http://chinacirculation.org/WX/home/zxdy


 


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不仅仅是一本有着30年历史的学术杂志,更像是一个标记中国心血管病研究进展的符号,一个让医者捕捉更多心血管专业信息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