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我院赵忠院长做客中国教育电视台,就《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谈对高质量就业的看法,现将报道转载如下:
节目视频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
就业优先战略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
发布
部署拓展高校毕业生等
青年就业成才渠道
保障平等就业权利等
二十四条举措
这是新时代以来
首次从中央层面出台的
促就业指导性文件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事关最基本的民生
这份重磅文件
究竟重在哪?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聚焦高质量人才培养
哪些提法与教育息息相关?
“育见新闻”专访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院长 教授
赵忠
育见新闻:最近,《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二十四条举措》已发布,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份重量级的文件。请问您认为这份文件的“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赵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其重要性。首先,这份意见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充分显示了国家对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高度重视。其次,该文件不仅关注充分就业,更强调了高质量充分就业,将高质量作为就业的一个重要维度明确提出。最后,文件强调了社会经济发展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相互协调与联系,特别是提到对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和重大政策进行就业评估。
育见新闻: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重要群体,也是就业政策长期支持的对象。如果从教育角度解读,这一系列政策中有哪些与高校毕业生紧密相关?
赵忠:我认为至少有两项政策内容与高校毕业生密切相关。首先,意见中提到的重点人群就业,实际上就包括了高校毕业生在内的特定人群的就业,这是文件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次,我国当前就业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矛盾突出,要化解这一矛盾,就需要使教育培养的人才更好地与市场需求相匹配,而高校毕业生正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群体。
育见新闻:《意见》提出,要提高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匹配度、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拓宽技能人才发展通道等解决对策。如果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存在“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情况,那么如何化解这样的矛盾?这样的矛盾通常出现在哪些领域?
赵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我国当前就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群体,都会随着时间和环境发生变化。例如,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后,需要新的技能和知识结构来满足需求,如果劳动群体的技能知识结构未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就会出现您所说的结构性矛盾。
具体表现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我国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尤其是制造行业,一些岗位会消失,而部分劳动群体的技能提升可能无法立即满足新创造岗位对技能的要求,从而产生结构性矛盾。二是部分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群体,他们可能缺乏工作经验,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偏好和路径不清晰,这也会导致结构性矛盾的产生。三是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一些工作岗位会随着技术进步而创造出来,同时也会有一些工作岗位消亡。而新创造出的工作岗位需要新的工作技能,如果劳动群体的技能与这些新岗位不匹配,同样会产生结构性矛盾。
赵忠指出
要化解结构性矛盾
根本的出路还是在教育
要加强技能人才的培养
《意见》明确
要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扩大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规模
根据社会需要、产业需求、职业开发
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
对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
实行红黄牌提示制度
育见新闻:针对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实行红黄牌提示制度存在滞后性。对于那些所学专业已不太适合就业或就业质量不高的学生,应如何解决?
赵忠: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调整需要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教育所培养的知识和技能,既包括通用性的人力资本,也包括适应具体岗位和产业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所有学校都应侧重于通用知识和专用知识的培养,并注重学生自学、思考和批判性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在校学习后,无论市场如何变化,都能根据自身能力进行自我提升。
“七分考三分报”
2023年
中国青年报联合问卷网的
一项调查显示
66.2%的受访者选择专业时
侧重考虑就业前景
19.4%的受访者是盲目填报的
21.6%的受访者
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
2022年对职场人的
一项调查结果发现
有54.6%的职场人认为
自己高考志愿填报“不成功”
职业认知应从何时开始?
从校园到职场
又如何顺利过渡?
对此
《意见》明确提出
将职业生涯教育
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推动在普通高中阶段开展
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
育见新闻:职业生涯教育应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普通高中阶段,二是大学或深造阶段。在普通高中阶段,您有何建议以帮助学生建立职业认知?
赵忠:在普通高中阶段,应让学生了解社会上各种不同的职业类型,因为许多家长和学生对于专业和职业之间的联系并不了解,对于社会上存在的职业也缺乏认识。如果不了解职场选择,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决定。因此,关键在于向高中生传授职业方面的基本知识,需要专门的老师来研究这个领域,并编写专门的教材来进行传授。
育见新闻:从高校层面来说,应如何帮助学生?
赵忠:从大学到毕业,学生面临从学生身份到劳动者身份的转换,很多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找工作、如何搜集信息、如何写简历。找到工作后,他们也可能不了解岗位所需的技能、是否喜欢这份工作或职业发展的前景。因此,大学阶段需要有专门的队伍来进行就业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但具体由谁来提供职业指导和服务,如何建设这支队伍,可以有多种方式。例如,不同高校之间可以组成联盟,实现资源共享;政府也可以出台相应措施,学校则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来弥补可能存在的短板,不必所有事情都由学校自己建立专门的队伍来做。
《意见》提出
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
重点行业、城乡基层
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
有条件的地方
可对到位于县乡中小微企业
就业的高校毕业生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对就业困难人员
离校2年内未就业
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
按照规定给予一定的社会保险补贴
育见新闻:我们应如何引导或更好地鼓励毕业生前往小微企业、基层等部门和岗位工作?
赵忠:首先,政策层面需给予支持。鼓励毕业生前往小微企业、基层岗位工作,需配套相应的措施确保政策落实。
其次,需强化职业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关联性。当前大学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劳动力市场中的高学历劳动群体日益庞大,因此就业意愿和观念需相应调整。
第三方面,实际上在相关政策意见中也提到,需明确职业发展的路径。若大学毕业生前往基层、中小微企业后,能有一个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规划,他们或许会对这些岗位更有信心。因此,归根结底,需提升这些岗位的吸引力。
育见新闻:此次文件提出了促进劳动报酬合理增长的目标,并特别指出对离校两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者将给予一定补贴。请问您认为这项政策应如何具体落实到位?
赵忠:我认为,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后,会面临多种就业形式,有的会找到固定公司工作,有的则可能选择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在此过程中,他们的社保负担可能有所不同。该政策通过提供保险补贴的方式,旨在平衡不同就业形式下新毕业大学生的负担,因此是一项积极的政策。可以说它起到了托底的作用,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编辑:许彤颖 蔡丽琪
审核:陈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