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无效”开会:七嘴八舌做决策,员工时间成牺牲品

职场   2024-10-21 16:58   北京  



这两天和一个大型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聊到企业内的沟通,我们形成了一个共识:越是成长性高的企业,内部沟通越简单。


相反,如果一家公司开始走弯路,那么企业内部一定会产生很多无效会议,工作沟通效率低下,员工付出的大量时间成为了牺牲品。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一场会议却增加了沟通成本呢?原因可能有许多答案,今天我想基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决策链不清晰


当企业内部决策链条混乱,无法将职责对应到人,那么最容易采取的就是集体决策。这种方式看似是充分尊重了每个人的表达意见的权利,但也会带来反向作用:如果决策失误,大家都不用为此买单。


这就会导致当出现需要决策的方案,需要去征求四五个部门或者负责人的意见,于是,会议就开始了,众人发表意见的立场和角度还不一样,总会变成七嘴八舌的讨论,东一句西一句,这个方案总是难以出台。


还有一种情况是,好不容易基层部门负责人们达成了一个初步方案,向上审批的时候,领导一句:这样做不行,你们再考虑考虑吧,于是大家又开始揣摩和猜测领导的心意,一切的会议讨论又要重新来过。


反反复复协商,没有方案迭代改善的延续性,导致每次会议的内容都不一样,最终来拍板的时候有可能已经和第一次想达成的目标形成了实质性偏离。每个人都好像参与了决策过程,但集体会议探讨的结果,又让相关部门负责人有了甩锅的理由。



  

领导的独角戏


从某种意义上说,开会好像变成了某些领导的管理手段。领导有了要强调的目标,开个会议讲一讲;领导有了想批评的现象,开个会议讲一讲;领导有了大事小事的通知,都喜欢召集会议演讲一番。


很多的时候公司级会议,变成了领导的独角戏。员工内心或许也想要表达,但是你会发现,无论什么议题,最终都是由会议发起人也就是领导一个人说了算。你只能被迫坐在会议室里,忍受着重复的言论,久而久之,你也就不想说了,每次这样的会议,就只带着耳朵来听就好了。


组织内集体失声,会议变成领导的发声窗口,开会的场景让领导有满足感,但员工们,也就只是把开会当做工作本身,最终将开了xxx主题会议作为日志提交,看似今天的工作量已经饱和,但无法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针对性行动方案,开会的行为就或许未产生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不开会”能有效沟通吗?


以上两种现象,我也都在不同的组织中遇到过,其实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有很多管理者发现了以上现象的弊端,试图寻找方法来破阵,尽可能减少或者规避掉以上的现象,让组织的信息传递更加透明化高效化。


第一种思路,捋清工作流程。为什么在组织当中需要特别强调工作流程分工的概念?当一个工作流程落实到具体的工作组的时候,同一件事情的交织节点和单向工作节点清晰,就可以减少不想干的人参与建议,人员的信息传递就减少了重复工作量。


第二种思路,建立改善清单。改善就是发现问题,以用促学。用实际问题来推动学习,比单纯要求员工学习进步要容易得多。在落地一项项具体的行动措施的过程,学习和改善的成果能够在应用中快速验证、迭代,每次会议就都有确定性结果的达成或工作步骤的推动。


第三种思路,设置多元化沟通方式。在组织运行的过程中,管理者可以选择通过不同情景的沟通方法,例如一对一辅导、文档式协作等多样的信息沟通方法。管理者心中需要紧绷一股精神——保护员工工作时间和注意力。组织内的会议涉及人员比较广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发起会议,确保每次会议都有事前准备、事后落地的清晰议程。



当然,我相信市面上依然有很多企业管理者们正在寻找组织内高效沟通的方法,也一定不限于以上三类思路。任何一个组织的生存,都面临着不外乎两个典型的问题:1.适应外部环境;2.整合组织的内部过程。这两个方面诞生了组织文化的基本假设,管理者们在应对如今高速变化的外部环境时更应该设计高效的内部流程。


我想,学会保护员工深度且高效工作的权利,是每个管理者的必修课。

走近大咖 | HR成长

课程咨询 | 在职学习 | HR交流群 | 转载授权

请关注人大人力资源公众号

或添加微信ruchrm了解

人大人力资源
这里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与领导力开发中心,我们致力于推动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和升级,重塑中国企业新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分享最新管理文章,剖析最佳管理实践,整合人力资源管理顶级专家团队,打造最具价值培训课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