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2022版数学新课标提出:“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在日常教学中,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四能”,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作为教师,就要从观念上彻底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真正将课程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中。
提问在每一节课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不论是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还是日常课,都会有很多的问题产生。但是,仔细回想我们的课堂,究竟是不是让学生真正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呢?
很多时候,还是老师提的问题比较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几乎很少。教师常常为了让课堂更加够精彩,会想尽一切办法设计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为学生提出若干个问题,让学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步步走向预设的流程。这样的课堂,看起来似乎很有味道,既有教师提出的核心问题引领,也有学生解决问题的影子,呈现在面前的是一节节精彩纷呈的课堂。但是,学生真正提出的问题并不多,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这样的课堂重在让学生解决问题,而并非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一节好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启发学生自己经过深入思考,围绕所学知识,提出一些值得继续探究的关键性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步步发现的,而不是老师提出来的问题。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的进阶而即兴发现的问题,才值得学生继续深入探究,才能让课堂更有深度和广度。
例如,在容积的练习课中,当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发现盒子的容积变化与剪掉的小正方形有关,而且可能会越来越大。当学生自己发现有了这样的疑问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继续探究,到底是不是有这样的结果呢?还需要继续探究。在学生经过探究后,发现之前发现的问题并不是有这样的结果,又产生了第二个问题:怎么剪,容积最大呢?一个图形说明不了问题,还需要有更多的图形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经过第二个正方形铁皮验证后,发现并没有这样的结论。
接着,学生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原因呢?它们的原理是什么?它们的背后到底存在什么规律呢?在反复对比中,最终发现只要剪掉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原来大正方形边长的六分之一的时候,得到的容积就是最大的。整节课中,学生都是在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再去解决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就这样快乐地结束了。
在这样的课堂中,问题由学生发现并提出,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引领者。整个课堂上看到的是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敢于向结论挑战,敢于走向深度思考。越有思考,思维就越灵活,越发散。问题也随着学生的思考,逐渐变得发散和有深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好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走向更深入的思考。课堂上,唯有启发学生打开脑洞,把提问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更深入地思考,才能让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呈现出来,才会让更多的学生都动起来,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动,让课堂煜煜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