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建议
1.欢迎热爱教学研究的老师详细阅读文稿,以留言方式发表您的宝贵建议。
2.欢迎感兴趣的学校或教研组同步开展教学尝试,形成优质校本教研资源。
一、备课内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例38“逐层分类”。
二、备课背景
新课标将“统计与概率”领域的主题调整为“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达”“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具体安排如下表:
通过上表可以看到,“数据”是该领域的核心,“数据分类”是数据收集、整理、表达和分析的基础。正因为此,新课标特别突出“数据分类”,将原有的“分类”调整为“数据分类”,并强调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实物分类”到“数据分类”的过程,并首次提出“逐层分类”的要求(例38,如下图)。
这道例题,是基于学生已经学过“分类需要制订分类的标准”(例37),然后要求学生基于第一次分类的结果思考“还可以怎样继续分类”,从而意识到分类还可以是有层次的,体会层层递进的思考。
那么,在新课标背景下,例38该怎么进行教学呢?为此,我们启动了对此课的研究。
三、内容分析
我们了解到,人教版新教材在“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编排将如下表所示:
对照现行教材,我们发现新教材将原一年级下册的“分类与整理”编排到了二年级上册,这也就意味着,知识编排整体上略后移了一些。可以想象的是,“逐层分类”将来若真的进入教材,应当是在现行教材“分类与整理”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编排。
那么,我们来看看现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是怎样的。
从图中可见,教材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不同颜色和形状的气球、很多的大人和孩子),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等过程,学习用文字、图画、表格等方式呈现分类的结果,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根据以上分析,“逐层分类”这个内容,设置在例1、例2后面进行教学,应该是比较恰当的——既能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又可让学生提升对分类的认识。
这样的假设,给我们开展这个课的研究提供了可能,因为现在二年级的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学过了例1、例2,此时再学“逐层分类”,顺理成章。
四、备课设想
经过讨论,我们有了初步的教学思路。
(一)活动一
1.创设情境(衣服上掉了3颗纽扣,小红要在一堆纽扣中找出3颗一样的),引出分类的需求。
注:此环节中,我们把纽扣形状这个元素去掉,只保留了颜色和扣眼两个元素,不然情况太复杂。
2.学生自主分类(操作学具),反馈学生的分类方法,体会逐层分类的必要性;根据结果,呼应情境,解决问题。
对比分析,体会按不同顺序分类,方法和结果间的关联。
3.让学生尝试记录分类结果,比较一次分类和两次分类记录方法上的差异。(见下图)
(二)活动二
1.给出更复杂的情境(有三个元素,见下图),给出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分类,记录结果,解决问题。
2.学生寻找上述分类结果中含有的其他数据信息。
3.学生自主编写需要逐层分类的问题,进行全班分享并制定解决此问题的分类标准。
五、讨论话题
1.课标上把此例称为“逐层分类”,这个名称作为本课课题,是否适合二年级学生?您有更好的主意吗?
2.我们用这样的两个活动,能否让学生有效体会逐层分类的方法,增强对数据收集与整理过程的体验?
欢迎您用留言方式提出您的宝贵想法。让我们一起研究,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