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友群:深刻领悟并全面贯彻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

学术   2024-10-14 12:02   北京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六大特质”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这一时代课题,既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要求,也是建成教育强国的评价标准,必须深刻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一、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保证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思政引领力,其思想指引主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其价值导向是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做实做细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广大中国青年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自信自强中保持“非不能也,而不为也”的判断力与笃定力。


一要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强国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不渝践行“两个维护”,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二要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四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坚定不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要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把好教材政治关,严格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活动的审批管理,强化网上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有力防范化解风险隐患。

二、强大的人才竞争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当前,“两个大局”交织激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人才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必须站在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的高度,着力提高自我“造血”能力,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堪当重任的优秀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要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培养更多具有鲜明教育理念和成熟教学模式的教学名师,促进“四有”好老师竞相涌现,以一流师资培育一流人才。二要健全完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选拔培养的体制机制,注重个性化培育、差异化教学,尊重其兴趣和特长,最大限度激发潜能和创造力,建立科学精准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三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建好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和学科交叉中心、未来学习中心,加强大中小学贯通培养、本研贯通培养,打通科教、产教协同育人链条,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变革,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三、强大的科技支撑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历程,无不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平台优势,争当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不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科技自立自强,进而为新质生产力厚植发展沃土,有力支撑国家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坚实根基。


一要全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坚持“四个面向”,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加强有组织科研,系统推进前沿导向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大力推进跨学科、跨领域联合攻关,提升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承载能力,努力破解一批“卡脖子”难题。中小学科学教育要统筹普及与提高、选拔与培养,重视年级学段有机衔接、相关学科横向配合,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引领中小学科学教育,努力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孩子编织当科学家的梦想。二要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推进科技创新与转移转化、产业孵化协同发展。推进基于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激发中小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注重将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三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新型举校体制”,提高大兵团作战能力,充分发挥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引领带动作用,优化完善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增强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同时,健全科学教育协作机制,不断完善大中小学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四、强大的民生保障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价值追求


建设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教育是民生之基,于个体而言,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够通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塑造灵魂;于社会而言,教育能够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畅通社会向上流动渠道,维系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一要全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各项工作的重要标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教育问题,以教育数字化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二要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对接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优化教育资源结构布局和配置,夯实基础教育基点作用,注重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加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的合作联动,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三要高度重视做好学生就业工作,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拓宽就业渠道,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到国家重点领域、重要行业、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建功立业,促进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五、强大的社会协同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坚强保障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性、系统性和复杂性也不言而喻。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着眼,坚持运用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深化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同社会各领域各方面的协同配合,打出“组合拳”,不断提升教育品质、拓展教育成效。


一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认识理解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逻辑和内在规律,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不断提升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内聚度和耦合性。二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切实加强对重大教育工作的研究部署、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三要创新校地、校企合作共建模式,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协同育人共识,凝聚教育发展最大合力。

六、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标志


教育强国是否建成不能自说自话,要敢于同世界各国同台竞技,能够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强大的国际影响力。要准确把握教育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实施更加积极的国际化战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加强我国教育对外传播力和吸引力,提高在教育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要拓展全球伙伴关系,深度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机构、国际组织的实质合作,牵头组建、积极参与高水平大学联盟、专业联盟,推动孔子学院建设,构筑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的桥梁。二要推进科技合作和文化交流,发起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实施科技考古等人文交流合作项目,建设高水平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积极举办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等顶尖国际学术会议,不断提升国际重大议题的设置能力。同时,巩固和发扬我国基础教育优势,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三要强化师生全球胜任力,推进高水平国际合作办学,提升海外经历学生比例和国际学分覆盖率,支持广大学者承担国际科研项目、加入国际学术组织,大力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





END



章来源 |《人民教育》

微信编辑 | 李中华

微信监制 | 赵满树


往期回顾

桑国元:数字技术赋能高质量项目式学习

熊璋:重塑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关于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测评内容更新问题的思考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CN10-1490/G4)系教育部主管、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的专业性期刊,主要服务于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中小学教师、教研员、校长,以及师范院校师生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本公号是刊物“纸数联动”的支撑平台之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