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你一定是搞错了吧?不应该是La mer和娇兰么?”
啥都选贵妇霜,那还是科学护肤吗?科学护肤就是有文献(认知)加持的高性价比方法啊。
很久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用数据支持“洗卸一次,修复七天”,当时街坊们都觉得震惊。这不,秋冬天又来了,寒风、暖气和频繁洗卸这几年危害尤甚,因为(久坐、压力、垃圾食品和睡眠不足造成的)“低烈度炎症”的套索,随着年龄增加越来越收紧。
发现没有?随着秋风起,天气凉,我们的皮肤越绷越紧。从我们以往的经验看,秋冬天看似不晒太阳,但相当多街坊的皮肤在这个季节是很受罪的;从研究数据上看,寒冷干燥叠加反复清洗,秋冬季皮肤老化速度也会加快。
要是@Lillian在,她肯定要大声推荐La mer或者娇兰了——这我同意哈,预算充足的街坊可以直接去下单,就是她们的核心单品。
可咱们是要“聪明地科学护肤”,那就有别的(不费钱,但需要查文献的)方法来实现。
前些日子我仔细读了本行业最大的大神Peter Elias教授的几篇文章之后,突然发现他给的解决方案居然是“酸”。
Peter Elias,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皮肤科医生,“屏障功能”和“砖墙结构”概念的提出者。
Elias教授在皮肤科学顶刊《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上发表的关于“酸化皮肤”的文章。
当然,这里的“酸”必须加以限制,“锋利”的“甘醇酸”、“杏仁酸”和“水杨酸”都不行。
为什么是这两个呢?
皮肤是身体和外部世界的“边界”,所以必须严防死守——用皮肤科医生的话说,皮肤有“免疫屏障”、“紫外线屏障”、“物理屏障”、“生物屏障”、“神经屏障”,而这些屏障的基础,是“物理屏障”。
说人话,皮肤首先要是一面“墙”(物理屏障),然后才能在“墙”上装机关枪(免疫屏障)、防晒罩(“紫外线屏障”)……
这面“墙”由“砖块”(硬化的角质细胞)和“水泥”(细胞间脂质)来搭建而成(最早发现这一点的就是Elias教授)。
既然是一面非常精密的墙,街坊们是不是设想有一个“砌墙工人”,这个师傅经年累月,不停地维护这面墙——最外层每一天都在剥落,而这位“砌墙工人”会在角质层的内侧再码上一层“砖块”,抹好“水泥”,作为一层新的防护补上。
神奇的是,没有这个“砌墙工人”。
我们的皮肤细胞无知无觉,也没有自由意志,它们并不是有意识地排列的,它们之所以能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持续形成新的保护层,只是因为:
皮肤细胞自带执行程序(基因);
细胞周围环境告诉细胞该执行哪个程序(那段基因)。
(我们不需要跑到天涯海角,看到峡谷雪山才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只要低头看看我们的手心脚背,就可以感觉到进化的伟大力量了。)
分子越大,活动能力越弱,刺激性越小。
回家之后先(小圃洁面,没有泡沫,足够温和,足够保护)洗脸;
厚涂乳糖酸面霜,(前面可以搭甘油、CE精华),等待3个小时(刷剧看书读文献,想干啥干啥,运动也不要紧);
洗去,能接受的话尽量不用洁面产品,温水清洗;
正常步骤护肤(三文鱼啊,紧致精华油啊……)。
非专业人士,如有表述不明确或疏漏,
欢迎留言版指出校正
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