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读博时被教导“多读文献”。
宝洁实习,强生十年,给欧莱雅咨询,帮资生堂培训,磨练“文献解读”的手艺。
通过文献解读,科学可以让生活更美。
现代人担心啥?!@小赵前几天做总结:“秃”、“胖”、“丧”、“忘”——脱发、超重、抑郁和记忆力下降。
她说这些的时候,我想起了读过的不少文献,心说:都跟“低烈度炎症”有关啊。
“既然都跟炎症有关,那有没有便宜的日常办法,对抗这些问题?”
有啊,现在科学家研究的热点是肠道,而研究的结论,常常跟食物有关。性子急想看生活提案的街坊,可以直接拉到文末看我同事@图图的一个方法,短平快,马上就能用起来。
在Tim Spector博士(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授,流行病学专家,医生)的《更明智的食物选择》中,给出了一个“肠道快照”方法——来访者会吃一个亮蓝色的玛芬蛋糕(食用染料),然后回家等着,看蓝色的便便出现的时间。
这些蓝色颜料再次看到光线的时间,如果是10小时以内,就说明身体有“低烈度炎症”了,有一篇文献说这可能是“炎症性肠病”(IBD,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的表现——由于肠道壁的屏障功能不够,有一些不该进入身体的东西混进了血液,免疫系统不得不加班加点地工作,身体里的“促炎因子”也就一直偏高了。
这个测试当然是又好用又便宜,但我觉得“亮蓝色的玛芬蛋糕”还是比较复杂的,如果我直接吃火龙果呢?考虑到火龙果本身有点通便功能,那么对应地各个时间数字都稍微打点儿折扣好了(我没找到文献,找学医的朋友问了一下,她说:“一两个小时?”)。
如果太快或太慢看到红色便便,那肠道肯定不太健康——尤其是科学家们重点关注的“大肠”。
毕竟按照《人体简史》的作者比尔·布兰森的说法,一顿饭下去在胃里要停4~6小时,在小肠是6~8小时。如果食物穿过身体速度太快(<10小时),大肠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处理“人类食物残渣”(小肠已经把“精华”都抽走了)。
科学家们觉得,大肠里几十万亿肠道菌是对抗“低烈度炎症”,对抗“秃”、“胖”、“丧”、“忘”的关键——它们能够利用人类不能消化的纤维素和植物多酚,制造出大量的“营养补剂”和“生物药品”,帮我们调理身体。
咱们还是引用Tim Spector的说法,我们的肠道(尤其是大肠)中居住着接近40万亿个细菌——我们人体的细胞大概是30万亿个,按细胞比例“我”这一百来斤是“半人半菌”。这40万亿个细菌生产数千种消化酶(我们自己只能生产20种),它们像一个一个的“营养车间”和“制药厂”,帮助我们面对各种挑战。
举个例子,睡得不好的人更容易“秃”、“胖”、“丧”、“忘”,科学家们就找到了肠道菌帮助对抗“睡得不好”的证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涛教授领衔的一篇文章(发表在《细胞·代谢》)说,睡眠“碎片化”(经常被科学家故意吵醒)的小鼠,肠道菌群会发生适应性调整,生产更多的“乙酸”。
这是“脑-肠轴”的一种自动调节,这些多出来的“乙酸”会进入“下丘脑”(大脑中比较原始的部分,控制睡眠),保护大脑的认知的功能,也保护了整个身体的葡萄糖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这些都有助于抗击全身的“低烈度炎症”)。
再举个例子,复旦大学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研究了厨房油烟对于小鼠的影响。科学家们也发现,随着油烟对于身体的伤害越来越严重,在第七天之后小鼠的肠道菌群也开始“反击”,保护肺部和整个身体。
既然肠道微生物这么尽职尽责地要保护我们,我们也就有责任照顾它们了。
重点是要让那些“有益菌”在肠道菌群中占主导,帮着它们压制那些“有害菌”——这样才能让肠道菌群持续保护我们,而不是调转枪头伤害我们。
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三十种植物不必全是蔬菜,也不必在一天之内吃到。
你只需要在七天之内,每天留意多吃点种类,水果(苹果、香蕉)、蔬菜(上海青、藕、番茄)、调味料(葱、姜、蒜、八角、茴香)、主食(小麦、大米)、粗加工的植物产品(比如豆腐、豆浆)……这些统统都算,合在一起,七天吃够三十种就可以。
不用计算什么营养平衡,不用考虑每种植物里面含有什么,只需要大略估计一下每天吃了什么。
@图图跟我说她现在的做法,就是去我们附近的一家叫“大米先生”的现炒馆子,他们家是一大盘一大盘摆出来,你夹菜然后称重收费的——每一样都少拿一点,加起来不算贵,但真的能够保证“每周吃够三十种植物”。
当然,这些外面炒的菜还是比较油的,如果你是个精细人儿,那也可以点色拉什么的,或者自己做。
本文中大量引用了“三亩叔”之前做的一些调研,文章里也有针对具体问题对应的“生活提案”,街坊们想要看细节,可以看看下面的链接:
11月23日,于浦江
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