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将至:身体这3个部位不能「露」,太伤气血了!

文摘   2024-09-04 07:32   湖北  

天凉益甚,秋将尽,后天迎来秋天的第三个节气——白露。


此时,天地间暑热消弭,阴气增长,地面的水汽多了起来,清晨凝结出一层白白的露水,便有了「白露」之称。


这个节气秋意渐浓,仲秋送爽,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有句俗话说,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就是提醒我们,玉露生凉,早晚外出要护着点身子,别像暑伏时候有多少穿多少,以免受寒。


可能有朋友要问了,白露有啥特别的,为什么白露就不能「露」了呢?不是说好的要「秋冻」吗?今天的文章,就来聊聊白露怎么「露」的问题。



 白露宜「秋冻」,但很多人冻错了!


民俗说「白露身不露」,为何又讲白露宜「秋冻」呢?这得从天地间阴阳变化的规律说起。


夏至节气昼最长夜最短,此后白天变短夜晚变长,开始阳消阴长的状态,运行秋分时,昼夜等分,阴阳相平,而后就阴盛阳衰,阴气开始占主导地位了。


秋分之前的白露节气,正是阴气渐强,要与阳气交争而后持平的时节所以此时阴阳对立斗争十分明显阴阳对立越明显,昼夜温差越大,于是水汽在夜间凝结为露水,「白露」之名由此而来。


老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讲的正是这段时间阴阳交争导致昼热夜凉温差拉大的状态。这一冷一热的,稍有不慎就容易惹上外感。对养生护生而言,这也是秋天里最险的15天,要做到「秋冻」但不能「着凉」。


说到「秋冻」,这可不是男生光膀子,女生露肚脐的理由。真正的「秋冻」,是「薄衣御寒」的养生,意思是秋天不要急于添衣,而且不要一开始就穿很厚的衣服,要衣着轻薄。


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薄衣可以适当的感受秋寒,以便让身体增加适应寒凉的能力,这样阳气才能渐渐收敛,毛孔也渐渐闭合,腠理致密,正气内藏。另一方面,是为了益气养阴,避免因为穿得太多过度出汗。


我们常说「秋收冬藏」,《黄帝内经》也提醒要「秋冬养阴」,而出汗过多会伤阴耗气,这就与秋天要收降、敛阴的养生原则相违背了。所以所谓的秋冻不是让人冻得发抖,只是别出汗太多就好了。很多人不了解这一点,以为秋冻就是要穿的少,挨冻着凉了就太受罪了。



白露3处不能露!太伤气血了!


白露时节,白天伏暑还未散尽,稍微晒一晒动一动还是会出一身汗,但一入夜,马上就有了凉意。这样的气候,寒邪很容易长驱直入侵犯身体。内经讲「寒则血凝泣」「寒则气收」,受寒容易气血耗伤,收涩难行。


尤其要注意的是,我们身体有3个薄弱部位,秋冻与它们无关。反而需要我们特别呵护,避免受凉受风,护好阳气,别让寒气乘虚而入,才能感受秋天的清凉与美好。


不露腹


腹部几乎是所有哺乳类动物的薄弱部位,我们人体也不例外。特别是女性,胞宫位于下腹部,若被寒气侵袭,容易引发痛经、月经不调等多种妇科问题,甚至影响生育,尤其是生理期更需注意。


肚脐也要注意,此处皮肤薄弱,极易受凉。且又是养生要穴神阙,顾名思义,神的宫阙居所,一旦受寒,很容易引发腹痛腹泻,损伤脾胃,更重要的,会让心神不安定,影响情绪和睡眠。


有些朋友想减肥,平时也注意饮食运动,但就是瘦不下来。有些朋友失眠烦躁,各种助眠方法都用过,细想一下,是不是起居穿衣没注意,肚脐受寒了。


反之,在中医看来肚脐也是外治法的理想部位,将中药配成药膏或者小药丸,贴敷到肚脐上,可以扶正祛邪,防治疾病。脐疗最有人气的方子,要数南怀瑾老先生的著作《我说参同契》里的灸脐方,原文是这样说的:



我们也严格按照南老的方子,并参考中医老师的建议,定制了现成的南师肚脐贴,阳虚体寒的朋友建议在白露、秋分两个节气,贴三天,停两天,温阳养正气。



不露背


背部是一个最容易受寒,也最怕受寒的部位。《伤寒论》中讲,风寒入侵人体,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


如果刚着凉,往往会感觉到脊背硬硬的活动不开,甚至扯着头疼背痛,所以这风寒侵袭的第一道门得看好了。有些颈椎病和颈肩腰背的僵硬酸痛,不仅仅是行住坐卧的姿势问题,也可能是受到寒气影响的缘故。


更重要的是,膀胱经上有五脏六腑的俞穴,是脏腑之气出入之处。体弱的人背受寒了,不仅容易感冒,还可能导致发烧、肺炎,引发旧疾。所以千万要注意防护。


不露脚


除了肚子腰背,腿脚受寒也是一样的伤身。中医有「寒从脚起」之说,因为脚部离心脏距离比较远,所以血液循环最容易不通畅。


腿脚受寒以后,寒气会顺着经脉,直达胃肠,子宫,心肺,引起胃疼,腹泻,女生会容易宫寒,甚至出现痛经、月经迟来或者闭经都有可能。


可能不少女生会有这样的经历,比如来月经的时候,脚受了凉马上肚子就隐隐作痛。对于身体弱的女性,即使不是经期,腿脚受凉以后,肠胃小腹也会不舒服,有的人还会拉肚子。


还要注意小朋友的腿脚也容易受凉。我们有时会看到,很多大人在抱小孩的时候,小腿小脚丫会露在外面。然后总觉得孩子爱咳嗽或者消化不好,这时我们往往会从吃上考虑,没有想到可能是孩子的腿脚受寒了。


另外,部分的失眠症也跟脚上受寒有关系,尤其是睡觉时觉得脚凉,更要注意,最好睡前先泡个脚。再划个重点,雨天湿脚或者平时泡脚洗脚一定要及时擦干。


《黄帝内经·灵枢》讲「清湿袭虚,病起于下」,如果湿脚又受寒。那寒湿之气会越钻越深,久而久之容易引起脚气、关节炎、风湿病。风寒湿一旦团结起来,就不太好拔除了。


也正因为腿脚是寒湿进出的门户,直接从足底拔寒湿是最快的。泡脚可行,但不少朋友嫌麻烦坚持不下来。可以每天晚上睡前在脚底涌泉穴贴一片理中足贴,第二天早上起床撕掉,睡一觉就能肉眼可见的祛湿,而且助眠!



身体这2处,冻冻更健康!


宝妈大都知道,给宝宝穿衣要讲究「三暖二凉」。其实,也不光是孩子,大人也一样,可以作为白露时节的秋冻原则。


哪三暖?上面说的3个部位:肚子暖、腰背暖、腿脚暖。二凉则是秋冻的精华,要是太暖了阳气就不好收敛了,反而汗出伤阴。所以还是要让身体适当感受一下秋凉。


一是要头凉。就是头上不要就是老出着汗,头上特别热,这个不好。


二是要胸凉。胸凉就是胸前不要捂的太多,但是肚子要多一点。比如我们盖凉被,重要的是护住下腹,要是盖在胸部,反而会觉得憋闷,容易失眠多梦。


从这个角度看,作为古时候女性贴身衣物,肚兜的设计实在是充满智慧。整体梨形的形状,胸部只是起到简单遮挡悬挂的作用,重点是腹部,面积足够大,能护住整个腹部,而且加上艾绒内胆,就是一个胸凉腹暖的布局了。


所以女性或者小朋友可以穿艾绒肚兜睡觉,不仅保暖,还不闷不捂。同时,陈年艾绒能在你熟睡期间,默默帮你温煦脏腑阳气,把寒湿赶走,一举多得。


明朝医药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称: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这段话可以说是艾绒肚兜的最佳注解了。



应对白露节气这温差大、易招病的气候,饮食方面也最好配合一下。一方面要注意清热,整个暑夏的热气还在体内翻腾,不凉下来的话身体的精气很难养藏。另一方面,要注意润燥收敛,顺应「秋收」之机。


此时最推荐的食材非秋梨莫属。应季出产,色白养肺,味凉清热,生津润燥,秋天带来的各种热、燥问题,比如口干鼻干皮肤干,上火冒痘嗓子疼,都能一网打尽。


古人讲梨子「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腑之」,秋冬养阴为主,所以日常养生的话,炖煮的熟梨更佳。不便煮饮的话,我们也请中医老师配伍熬制了一款枇杷梨花膏,仲秋品饮正是当时。


由唐代经典配伍化裁而来,选用当季新鲜秋梨,传统慢火熬制,是润燥、滋阴、益肺的上优之选。用温水冲服,代茶饮即可,每次取1-2勺,用约250ml温水调匀。口感微微的甜,伴着一股天然梨香。



一场秋雨一场凉,一场白露一场霜,白露过后,天地渐渐清肃,阳气渐渐收敛,万物都在时光流转中,孕育着各自的离别和收获。记得三暖二凉,愿你和家人仲秋安康。


点亮 👍🏻 + 在看
公众号里不失散👇🏻

活法儿
关心你的饮食起居,关注你的健康困扰。活法儿 — 陪你每天健康生活 | 测试 • 调养 • 妙招 • 良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