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的点阅与分享 都说「二十三,糖瓜粘」,传统意义上,这天起家里就会开始炸糖瓜、麻花和各种干货,一方面是要祭灶王爷,另一方面也是在为过年做准备~在老一辈的记忆里,过年最期待的零食大概就是麻花了~这种由油脂和淀粉构筑的热烈蓬勃的滋味,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仿若一道曙光,每次吃,都让人觉得幸福感十足🤤麻花大家都吃过,但说到口味和样子的话,不同地方的麻花又有不同的特色。有的大如手臂,有的又比手指还细;有的又脆又酥,一咬掉渣,有的又口感暄软,状似面包。口味上有甜有咸,吃法更是多种多样,当主食、当零食、涮火锅……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麻花的世界,看看它的七十二变吧!在《齐民要术》里,曾出现过一种名为“细环饼”的面食,用蜂蜜水或枣汁和面,再下锅油炸到“美脆”。
这种纤细、环状的面食,今天人们称之为“馓子”。从某种角度理解,它其实是一种古早版的油条。因具有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三大营养素,馓子曾被称为“寒具”,与寒食节绑定,被用于祭祀。到宋以后,随着历法的改革,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合流,馓子,逐渐与祭祀分道扬镳,甚至在很多地区被认作是外来宗教色彩的小吃,忘却了它本来的面目。但作为它的替代品、继任者,另一种“油条”开始在民间觉醒:麻花。公元前126年,张骞通西域归来,带回了一种与中国原产的苎麻、大麻完全不同的麻类植物:芝麻。其种子的油脂含量最高达到50%,只用手指一掐,就能冒出油来。此前一直依靠动物肥膘获取油脂的老祖宗们这才知道,原来植物也有类似功能。而且相比动物油,植物油脂熔点高,不易凝固,能让面食的外观更锃亮鲜艳,香味更细腻优雅。最重要的是,植物油大大降低了油炸的成本,让旧日王谢堂前用于祀礼的“寒具”,变成了寻常百姓家中的麻花。这种设计在美观之余,还隐含着复杂的热力学原理:经过交叠的面胚进入滚油时,其表面受热不均匀,外层受热快、温度高,快速焦化形成硬壳。交叠在一起的部分温度较低,质地软,内部的空气遇热膨胀,形成松软的质感~后来油条也借鉴这种方式形成了松软、有弹性、又不乏酥脆的口感。它个头硕大,几乎和成年人的小臂一般长,拧成均匀的辫子状,口感却不像大多数地方的麻花那么酥脆,而是外焦里软的~这是由于东北麻花是用发面制作的,炸好后格外蓬松;和面时,还要额外添加牛奶、糖和鸡蛋,味道香甜;有的大麻花还会在表面刷一层蜂蜜,更是甜上加甜!撕开一段放进嘴里,金红油亮的外皮,细腻绵软的内芯,让人根本停不下来,不小心一根下肚,带来满满饱腹感~说起麻花,不得不提的,就是著名的天津“十八街麻花”。
它以酥脆和夹馅为主要特点,一根麻花里包括了三种“条”:“白条”、“麻条”和“酥条”。
白条就是普通的白面,麻条里加了芝麻,酥条则是用油和面,加入桂花、芝麻、花生、核桃、糖姜等什锦馅料做成。
六根白条、六根麻条、三根酥条搓在一起再油炸,成品油润香甜,口感层次丰富,是外地游客去天津必买的伴手礼!
口味也特别丰富
*据说这种造型起源于当地二月初二“咬蝎尾”的风俗,用面搓成蝎子尾巴形,油炸后吃掉,认为可以一年不遭蝎子蛰做这种麻花,当地会在面里加入鸡蛋、盐、芝麻、花椒叶等配料,炸好后自带咸味~泡在热腾腾的牛肉丸子面或是羊肉汤里,吸饱汤汁后仍然劲道耐嚼。除了常见的微咸口味,也有裹糖的甜口麻花,还有五香味、麻辣味的。对于重庆人来说,把麻花烫进火锅才能最大限度地表达对它的尊重~
香甜的小麻花在红汤里煮过后,裹了一层辣油,和自身的甜味相得益彰,奇妙的搭配叫人越吃越上瘾!又或者将脆脆的小麻花掰碎炒进干香的辣子鸡里,为鸡肉增加酥脆的口感~在注重健康、养生的今天,作为糖油混合物的麻花也在努力提升自己~比如现在市面上更受欢迎的,就是这种好吃又养人的铁棍山药小麻花👇🏻
和大街上卖的大麻花相比,这种麻花很小巧,一口一个,吃起来没有负担~不仅选用的是营养丰富的垆土铁棍山药,其含量还高达≥35%!采用真空低温油炸,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山药的养分,还能有效地减少高温油炸产生的反式脂肪酸和亚硝酸盐。相比一般的麻花更健康,不易上火,有着麻花的酥脆和嚼劲,却没有半丝油腻感,酥脆又健康~
年节将近,我们特意备好了铁棍山药麻花的国风礼盒装!采用独立包装设计,一盒12袋,量大实惠,分量足,可以和家人朋友齐分享。今年过年回家不妨给爸妈带上一盒,带他们重回儿时的记忆吧~点击下图,进入商城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