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由内外两重城墙构成,内外城均为地面起建的石砌城墙。在内城中部偏西,建有顶部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皇城台”。该遗址四围筑有护坡石墙,石墙自下而上逐阶内收,阶阶相叠,形成台阶覆斗之状。2011年至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队等对石峁遗址展开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先后清理出城门、城墙及附属设施、房址、墓葬等大批遗存。发掘显示,石峁城址是我国北方地区龙山文化中晚期至夏代的超大型中心聚落。沈长云引据“《史记》、《汉书》有关黄帝的陵墓在距石峁不远的陕北子长一带的记载”,指黄帝活动在石峁所在的黄土高原“史有明言”。《史记·五帝本纪》称:“黄帝崩,葬桥山”,《索隐》引《地理志》说:“桥山在上郡阳周县”。查《汉书·地理志》,其上郡阳周县下确实记有“桥山在南,有黄帝冢”的字样。阳周即今陕北子长县。《汉书·地理志》上郡肤施县下还记载其地“有黄帝祠四所”,肤施即今陕西榆林,在子长县北,毗邻石峁。既然石峁附近的榆林、子长一带有黄帝的冢墓,还有人们祭祀黄帝的祠堂,则黄帝生前和他的部族曾在这一带活动是无可否认的。
此外,沈长云认为,黄帝后裔白狄族人居住在这一带,是更直接的证据。他指黄帝与其他几位古帝属同时代人物,大致生活在夏代稍早的时候。“过去史书把他置于其他几位古帝之前,实是出于后人的安排。”石峁文化范畴内的神疙瘩梁遗址成功分析的有3个古人,他们的信息情况如下:SM-SGDLM27号古人,平民,无陪葬,父系为C-CTS3385,母系G2a1。SM-SGDLM6号古人,平民,无陪葬,父系O-F2137,母系D5a2a1b。SM-SGDLM7X为M7墓的殉葬者,女性,母系为M80'D。从发现的父系单倍型看,均为中等支系,在遗址所处的4000年左右无明显支系爆发分化。O-F2137产生于6000年前,占现代汉族的比例为1.8%,是齐家文化的主流类型,在大山前遗址(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灰坑中也有发现,很可能是其南部地区的战俘。一般认为,该类型O-F2137是中国西北部起源的本土类型。C-CTS3385产生于6200年前,占现代汉族的比例约为0.8%,该类型上游C-F845是C南三大支之一,在内蒙庙子沟文化(5500年前),龙山文化河南郝家台遗址(4000年前)均有发现,是华北地区的本土类型之一。神疙瘩梁遗址发现的3个古人的父系和母系看,石峁文化晚期(神疙瘩梁遗址)的古人均为黄河流域常见类型,未发现中亚地区和蒙古青铜人群常见Y类型。需要说明的是,这只代表了石峁边缘一个被统治的小聚落遗址的情况(距离中心遗址40公里),石峁核心皇城台的统治者人群仍存在与这些外围人群不一样的可能。石峁遗址皇城台遗址10个古人母系已经公布,外城墙奠基坑里1名男性古人父系、母系也得到了公布,结果如下:
从常染色体情况看,石峁遗址与同时期的中原新石器晚期个体较为一致,具有较强烈的藏缅成分。与现代汉族差异明显,现代汉族与古代中原新石器晚期古人也存在强烈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华南人群北上交流造成的。石峁皇城台遗址的古人常染与刘家庄遗址、沂西遗址等晚期新石器时代人群(SD_LN)关系很近,说明古代山东地区和黄河中游的人群,在新石器晚期出现了融合,山东古人越来越接近黄河中游的河南、山西、陕西古人了。
参考文献:
1:《石峁古城是黄帝部族居邑》
2:《ancient genomes from northern China suggest links between subsistence changes and human migration》
3:《Ancient Mitogenomes Reveal the Origins and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Neolithic Shimao Population in Norther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