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第七世孙赵伯澐的墓葬,于2016年发现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屿头乡前礁村,经过DNA提取和测试,确认墓葬主人赵伯澐的父系Y染色体类型为O2-Y20928,这一类型根据现代人分析大部分姓刘,主要分布于刘邦、刘秀后裔中。
根据统计发现,在当今中国的刘姓人口中,基因标记O-F254 的人口占比高达10%左右。同时,在基因标记O-F254的人群中,刘姓也是第一大姓,占比为 23.78%,这说明基因标记O-F254 和刘姓的关系非常显著。
由此可以推断,基因标记为 O-F254 的人群在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刘姓的共同祖先。基因标记O-F254的形成时间约在2350年前,即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末年,这与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煓的出生时间(公元前282年)非常接近。
基因标记O-F254在全国男性中的占比为1.95%,人口数量非常突出,这说明该家族在历史上一定有过一次或者多次的人口大爆发,除了刘邦家族,再无2300年前的家族能够做到。
O-F254 的下游有一支 O-F813,出现了一次人口大爆发,O-F813的形成时间及分化与汉景帝刘启的基本情况大致相符。如今,O-F813在O-F254的后裔中占比最高,这其中长沙定王刘发一系应占据绝大部分比例。
在 O-F813 的下游O-Y20928这支,该支系下也出现了一次较大的人口爆发,O-Y20928的形成时间又与汉光武帝刘秀的情况基本相符。可以推断O-Y20928就是刘秀的基因标记!
目前已知族谱自称赵宋后代,全部为冒充攀附,大多清朝修的谱,中国大规模开始修谱也是从明清开始的。
明清时还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利用事先准备、不具姓氏的通用家谱作为“道具”,每当有人延请修谱,填上姓氏即大功告成。
这样修出的家谱至今仍有所见,其中大多托始于南宋,有几乎一样的名人序跋、远祖遗像、朱子题辞等,咋一看来天衣无缝,但张王李赵几乎一个面孔,以致许多家谱中都出现了欧阳修、苏轼、朱熹、文天祥、方孝孺等名人的题跋序言,其实都是这些“谱匠”的杰作。
对于这种情况,现在许多人由于不了解真相,将其视为祖传之宝;甚至一些报纸也动辄发布消息,说某地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家谱,记载了某姓某族数千年的世系传递,具有无比重要的价值等等,几乎吹上了天,其实真实性都是要大打折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