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0日,厦门大学王传超团队联合兰州大学,在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官网,公开了唐代高昌古城和高昌回鹘时期的DNA数据,共计44个个体,同一批上传了的还有4个采集自伊犁的古人个体。
这些样本将在《Ancient genomes reveal the temporal change of Yellow River millet farmers-related ancestry in Xinjiang》《古代基因组揭示黄河流域的谷物种植者对新疆地区的阶段性占据》一文中进行详细阐述。
在这48个样本中,有44个来自7-10世纪的唐代高昌时期和回鹘汗国时期,地点是哈密市的拉甫却克遗址,其余4个来自于4400-2300年前(~战国时期)的个体,地点是伊犁州的吉仁台沟口遗址。高昌古国(460年-640年),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的以汉人为主体居民的地方政权,控制了新疆东部大部分地区。历经阚氏高昌(460年-488年)、张氏高昌(488年-496年)、马氏高昌(497年-501年)及麴氏高昌(502年-640年)四个政权。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国为唐军所攻克,纳入中央版图。随着唐帝国在安史之乱后迅速衰落,在公元866年,来自漠北草原的回鹘人,在高昌建立了高昌回鹘汗国。这44个古人,其所属历史时期,为7-10世纪,唐代高昌-回鹘汗国时期的古人。44个高昌古人样本中,成功测序父系21人,最大类型为O类型,共计6个,其中O2四个,O1a有2个,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两个
O1a-M119-F492-F619-TYT120735个体(M35-1和M42-1墓主),其Y类型相同,且常染色体也较为相近,均为60%东亚成分+40%西欧亚成分的混血,很可能还具有亲属关系。R类型也是6个,J类型4个,D类型1个,其余4个为低质量未细分下游样本。文章通过以为在新疆地区古DNA数据,发现了东亚成分在新疆地区的发展轨迹。文章在摘要部分认为:我们发现了一个发生在青铜时代晚期的遗传转化,伴随着土著祖先的消失和黄河流域祖先(YR成分)的基因流入。哈密古人在青铜时代晚期首次出现YR成分。我们还观察到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流域基因YR成分也随之增加。在铁器时代到历史时代,黄河流域基因的遗传贡献变得更加广泛和频繁,该成分在这一时期的人群中广泛存在,在唐代高昌古城的部分个体中,黄河流域的基因YR成分比例可以达到100%。这种黄河流域基因成分的增加,显示了人群的交流和融合,也是汉唐中央王朝对西域地区直接驻军和控制的结果。比如M54、M61-M3号这两个墓主古人,其黄河流域基因的占比高达100%,父系均为O2,常染色体总体成分接近今天河南-山东等地的汉族人,应该是2个来自黄河下游的唐代驻军。比如M35-1、M42-1、M60-3、M72-1这4个墓葬古人,其父系类型均为东亚的O1和O2类型,但常染色体却有30-50%的西欧亚成分,这些人都是汉唐驻军和商人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的结果,这些人应该不是第一代移民,而是早期中原移民与当地人通婚后若干代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