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孝陵中国周武帝和阿史那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陈马村东南约1000米处。墓葬坐北朝南,无封土及地面建筑,规模较小。墓葬地下部分由斜坡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4个壁龛及甬道、土洞式单墓室组成。1994年至1995年由陕西省考古队对其进行发掘,出土陶俑、陶罐、模型明器、铜带具、玉(石)璧、玉佩饰、玻璃珠、铁片饰等文物以及宇文邕的颅骨、肢骨以及天元皇太后玺。
2024年3月28日,王传超团队在sciencedirec上发布了论文《Ancient genome of the Chinese Emperor Wu of Northern Zhou》,《中国北周武帝的古代基因组》。首次正式公布了北周宇文邕的Y染色体单倍群类型是C-FGC28857+,C-BY72801+,FGC28893-,FGC28922-,母系MT则是C4a1a+195。常染是65.4% 东北亚成分,29% 黄河流域成分,5.6% 西欧亚成分。
根据国内某基因公司进一步对宇文邕的Y染色体数据进行匹配,在数据库中发现了宇文氏后裔,河南邓州闻氏,闻/文谐音。通过计算宇文邕所在支系在中国男性人口中的占比,结果只有3500多人,且主要分布在河南地区。在史籍《周书·文帝纪》中记载:“葛乌菟雄武多算略,鲜卑慕之,奉以为主,遂为十二部落,世为大人。”葛乌菟之后曰普回,普回有子宇文莫那,约在公元一世纪北匈奴西迁时,宇文莫那则自阴山率领下属十二部南下迁至辽西地区,之后宇文莫那从附属匈奴的关系中脱离独立,号称“鲜卑俟汾氏”。“俟汾”是鲜卑族语“天王”之意。俟汾部日渐强盛后,宇文莫那的慕僚建议改“天王”为姓,但为忌讳晋室,换“天王”为“宇文”,当时的宇文十二部落中已经蕴涵了后来的库莫奚部落和契丹部落。宇文莫那则被后来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政权尊为献侯,并奉为北周皇室的始祖。北周皇室可靠的祖先世系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鲜卑宇文部末代首领宇文逸豆归(亦作佚豆归【《周书》作侯豆归,盖形近谬】、悉豆官、悉独官)。逸豆归原为东部大人(《北史》称逸豆归为别部),弑杀(一说放逐)首领乞得龟而自立,344 年(一说 345 年)为前燕攻灭,逸豆归远逃漠北,宇文部因此散亡。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逸豆归生六子:拔拔陵陵,拔拔瓌,纥阇,目原,纥阇俟直,目陈。(《元和姓纂》以目陈为拔拔陵陵少子,未详孰是。)
宇文陵,一作“拔拔陵陵”,史载系逸豆归长子。逸豆归为前燕所败后,宇文陵归降前燕,后又相继仕于前秦和后燕,娶慕容氏,为后燕驸马,封玄菟公。北魏皇始二年(公元397年),拓跋珪攻破后燕国都中山,宇文陵复降于北魏。天兴初年,北魏将原后燕贵族迁至其都城平城附近,以加强控制,宇文陵被迁至代郡武川,后世子孙遂定居于此。
宇文系长子宇文韬,以武略著称。韬生肱,肱生四子:颢、连、洛生、泰。宇文泰是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位至太师、大冢宰。宇文泰去世后,其第三子宇文觉在宇文护的拥立下建立北周。北周宇文氏政权历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赟、静帝宇文阐等五帝,共二十四年。
公元 581 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灭亡后,隋杨诛杀宇文氏宗室,其中自宇文泰以下子孙,几近诛灭无遗。(所见出土文献中,有《大唐陈州宛邱县令高府君夫人河南宇文氏墓志铭》《大唐故御史中丞王府君(坚)夫人宇文氏墓志铭》声称为宇文邕、宇文觉直系后裔,部分学者据此认为北周近支宗室并未绝灭,存疑。)
宇文系次子宇文阿头,阿头生仲,仲生兴,兴生洛。隋开皇元年(581 年)五月,在周静帝宇文阐被毒死后,隋文帝杨坚以宇文洛袭爵为介国公,为隋朝的宾客。后宇文洛之介国公一系,自隋唐一直延续至五代的后唐、后晋时期。介国公宇文颉在后唐末帝时先后担任将作监作和汝州襄城县令,在后晋高祖时任太子率更令,此后介国公在正史中便失去了记载。
除宇文陵一系外,逸豆归后代见载于史的房支还有宇文测宇文深兄弟(拔拔瓌长子宇文中山一系)、宇文显和(拔拔瓌次子宇文普陵一系)、宇文贵、宇文虬、宇文㢸(目原一系)等。这些房支大多延续至唐代,且多有仕宦,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