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身边不少人都有点“瘾”。
有的对奶茶上瘾,每天都要喝一杯;
有的对咖啡上瘾,不喝就会精神萎靡;
有的对游戏上瘾,一下班就打游戏,一局又一局;
有的对短视频上瘾,周末拿着手机就可以躺一天。
他们明知道不好,但依旧无法改变,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深陷其中。
有研究就分析过,一个人在玩游戏和吸毒时,其大脑神经处理模式是一样的。
在这个时代,快乐容易,上瘾也容易。一不小心就丧失自控力,变成快感的奴隶。
什么是上瘾性行为?
上瘾性行为指的是,个体反复、持续地投身于某种活动,或是频繁使用特定物品。
即便心里明白这类行为会产生不利影响,却依旧难以自主控制,在身心两方面都发展出了依赖状态。
上瘾性行为分为物质上瘾和行为上瘾。
物质上瘾就包括对酒精、香烟等物质的依赖。
大家都知道吸烟/喝酒有害健康,但是还有很多人吸烟喝酒,根本戒不掉。
行为上瘾就包括购物、美食、游戏、短视频等能够刺激大脑奖励系统的活动。
每个人都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但是就是忍不住熬夜;都知道刷短视频浪费时间,但还是一刷就是一整天。
这些上瘾性行为,正在一步一步拖垮我们,它不仅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还严重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更严重的是让你的心智,让你的时间不断地消耗在这种低级的快乐之中,失去了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上瘾性行为
如何毁掉我们?
从心理角度上讲,上瘾性行为背后,藏着我们未被满足的内心需求。
早在 20 世纪,心理学家就提出,一个人网络成瘾的原因,和马斯洛提出的需求理论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因为爱、自主、安全、自由、掌控感等内心需求,从未被好好地看见和满足过,所以就会通过一些低成本的物质或者行为,去满足缺失的内心需求。
比如说,一个人有的人在工作压力大、生活琐事繁杂的时候,内心内心的压力就会很大,安全感不足,甚至会向往自由。
短视频里新奇有趣、轻松娱乐的内容能迅速转移注意力,给予即时的情绪舒缓,带来短暂的解脱感。
所以,上瘾性行为会成为人们应对负面情绪的 “避风港”,让我们不知不觉就深陷其中。
在生理维度上讲,一些上瘾性行为和人体内部微妙的神经调节变化紧密相连。
例如,过度摄入某些高糖、高脂食物,它们进入人体后,会触发大脑奖赏机制,促使大脑释放大量让人产生愉悦体验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带来强烈的满足感。
多巴胺给我们奖赏感,让我们产生动力,体会到快感。
而在“成瘾”的大脑中,多巴胺的活动力变弱了。
如果还想要获得同样水平的奖赏感,得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行。
比如,我们平时吃一顿烧烤就能获得快乐,“饮食成瘾”的人可能需要同时吃烧烤、炸鸡、汉堡、奶茶等,才能感到满足。
长此以往,大脑习惯了这种高强度的刺激模式,身体的耐受性逐步提升,原本的摄入量不再能带来相同程度的愉悦,就会不自觉加大 “剂量”,以追逐过往的舒适感受。
所以,基于心理和生理层面的双重影响,很多人就深陷上瘾性行为,想戒也戒不掉。
导致宝贵的时间、金钱、精力都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失去了很多宝贵的机会,未来少了很多可能。
更严重的是,自己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没有动力去迎接各种挑战,只能一味地躺平。
我们如何戒断
上瘾性行为?
罗翔老师曾经说过:
低级的快乐来自放纵,高级的快乐来自克制。
我们不要成为多巴胺的奴隶,被低级的快乐所消耗,而是要把注意力放在高级的快乐,放在长期主义上,放在对自己有益的行为上。
那我们应该如何戒断上瘾性行为呢?下面提供3个方法。
(1)自我觉察,主动觉察问题的存在
改掉坏习惯的第一步,是继续。
如果马上戒断,那是反人性的,往往容易反弹,这是很多人戒不掉坏习惯根本原因。
继续的原因是,要用日常习以为常的方式,慢慢地把这些上瘾性行为淡出你的生活。
继续的过程中,要自我觉察:
① 觉察自己“这个事情我做了多久,才意识到这个事情我需要戒掉”;
② 觉察今天我做了多久、或者做了多少次这个事情,告诉自己,“明天不能做这么多次(这么久了)了”
针对第一点,你觉察到这个事情,就马上退出、中断它。
“啊,我咋又开始刷抖音啦,不如去看书”
“啊,老是刷抖音,不行,这样人真的会会废掉,要去写文章”
当我们觉察多了,被上瘾性行为的控制就会越来越少,就能够主动减少这些行为。
(2) 用做什么,代替不做什么
当我们觉察多了,上瘾性行为次数会减少,就会有大量的空闲时间。
未来填补这个时间,可以做些什么,去代替不做什么。
从理论上讲,我们的大脑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逆反心理,打个比方,让你在 5 分钟以内集中注意力,不去想一头白色的熊,结果你会发现你做不到。
这就会导致我们,会陷入我不想做,却偏偏无法去停止想去做的陷阱。
所以,正确的克服的方法是换个思路,用去做什么替代不去做什么。
比如想打游戏的时候,去慢跑或者看电影,想打游戏的时候就去翻翻杂志,或者安静的听会音乐,这些举动比单纯的不想做什么要来个简单的。
自控力是有极限值的,并且还会被消耗,建议有选择地使用自控力。
(3)摆脱多巴胺的控制,获取内啡肽
多巴胺不产生真正快乐的感觉,更像是一种激励或者是欲望,比如沉迷在网络游戏的人,他不停的刷帖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而是在一直期待快乐。
对人类而言,这个世界充满了能带来刺激的东西,美食、彩票、上网、游戏……让人无法自拔。
不想被多巴胺控制,就要明确自己的目标,远离让我们分散精力和上瘾的虚假的奖励。
目标是支撑你建立习惯的内在动力。
背单词是为了英语考试过关,坚持跑步是为了身体健康,想要学会弹吉他是为了泡妞。
确认目标能够让你能在养成好的习惯的时,有精神上的正向反馈,目标越明确坚定,就越能够忍受改变的过程中的那种痛苦与反复。
而内啡肽则是多巴胺的敌人,内啡肽带来的快乐是深沉的。
它通常在我们经历挑战、克服困难或完成长期目标后释放,不仅可以缓解疼痛,还能带来持久的愉悦感。
这种愉悦感是通过努力和坚持获得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满足。
而内啡肽的获取,是更多地通过自身的付出和成长来激发,其中延迟享受则是收获内啡肽的关键“路径”。
比如,一名学生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优异成绩,刺激他更加努力地应对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这些长期付出耕耘,所获得的持久的满足感,能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多巴胺带来的短暂欢愉所不能比的。
这里是总结
上瘾容易,戒瘾难,成长的路注定是艰难的。
当你沉溺于这些上瘾性行为的时候,你就丧失了自制能力,你就对生活失去了控制权。
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危言耸听。
食品、手机、购物等“上瘾性”行为,本身当然不至于毁掉一个人。
只是,当我们长期用不健康的方式应对内心需求,那身心必将会回馈给我们不健康的结果。
所以大家一定要坚守信念,戒掉这些不健康的上瘾性行为。
(全文完)
推荐我的付费专栏-《风靡世界的30个思维工具:怎样成为厉害的人?!》,上分享31个思维工具,已完工。每篇文章保底2000字,整个专栏有6-8万字,相当于一本书!
价格:29.9元;已有 530+ 伙伴订阅!
假设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发散思维、第一性原理、费米估算、批判性思维、矩阵分析法、逻辑思维、吉德林法则、结果思维、收敛思维、复利效应、全流程优化思维、系统思维、黄金圈思维、成本思维、PMI思考法则、5W2H、奥卡姆剃刀、元认知、杠杆思维、决策思维、飞轮效应……
2杯奶茶的价格,纯属交个朋友。一杯奶茶让你变胖,而看完这个专栏,你将会收获更聪明的大脑,哈哈。
关于我: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鸟哥笔记专栏作家;斜杠青年,尝试过多个副业项目。
自媒体人,创作累计百万字,全网10w粉丝,多篇10万+文章,累计千万阅读!
开放朋友圈,不定时分享学习感悟,日常思考。如果有需要,欢迎加我前排围观。
或者欢迎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