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玉有灵性 ​▌曾秉炎

文化   文化   2024-11-04 06:18   湖南  

国玉有灵性




图 /文:曾秉炎


在收藏圈子内,对于玉有没有灵性的问题,看法不一。觉得没有的人认为,玉,不过就是一块石头,不说话、不吃饭,感觉不出有什么灵性。觉得有的人认为,和田美玉之所以称为国玉,有别于一般的石头,它是蕴藏在戈壁山上,沉睡在昆仑冰雪之中,养护在清泉之下,集日月精华的产物,这种大雅之物,自然有它的灵性。

说实话,早年,尤其是刚开始收藏的时候,我也不觉得玉有灵性,因为没有感受过就说不出个所以然。随着接触的频繁,藏量的增加和感知的提升,我改变了看法,觉得玉虽然不会说话,但它懂世间春秋,知人间冷暖,是大自然献给人类有灵性的宝物。人养玉,玉养人,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体现了人玉之间的情谊。几千年的人玉相处,几千年的彼此呵护,便有了我们这个国度特有的玉文化。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在多年的收藏经历中,我注意观察和思考,多少了解了玉的一些信息,捕捉了玉的一些符号,摸到了玉的一些秉性。


玉  等  人

玉是有性格的。收藏中交易,就好比男女双方谈恋爱,定终身。看不上的怎么做工作也谈不拢,双方心里头中意了的,怎么阻也阻不住。一旦双方认可了,三年五载,甚至十年八载都能等。人如此,玉亦如此。二十多年前,我在长沙西部地区的县里任职,有次在回龙山下一家农户走访,闲聊时,农户老汉见我腰间挂了个小玉狗,说是他家也有“两条狗”。我好奇,想看看。老汉心情好,随即进房从柜子里把“宝贝”拿了出来。一看,挺漂亮,温润的青白玉雕琢,狗狗的形态生动、憨厚,很有神韵。我问老汉:多重?他回复说:四两半。有人出过价吗?我又问。乡下古玩贩子出价一千二,没给他,老汉如实告知我。加一倍让吗?我又问。老汉摇了摇头,说:你出钱还是大方的,不是价位问题,这宝贝放家里吉利,想出手时,再告诉你吧。

就这一句“想出手时再告诉你”的话,吊了我十年多的胃口。从县里调长沙后,常想着那“四两半”,有时周末或节日,到了那边总会拐进去坐坐。前前后后坐了十多年,当老汉的身体不如从前时,他终于颤抖抖地把“四两半”拿出来,递我说:让你了。我也懂味,付给了他比较合理的价格,沉甸甸地把这份情缘提了回来。

十年多,算长不长,算短不短,我尝到人等玉、玉等人的滋味,尽管等的过程需要耐心,但等得心甘,等得情愿,等得富有成效。这种等,是缘分,是情义,当然也是传承。


玉  护  人

自古以来,玉是祥瑞的象征。国之信誉用“玉玺”,朝野内外崇尚玉,形成了一种风尚,也产生了一种文化。玉石玩家师傅曾告诉我:玉有灵性,在危难之时,可以帮主人逢凶化吉。对此,我半信半疑,脑子里也出现过有那么神吗的问号。身边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打消了疑惑,相信了师傅传授的话。

早年,我给老婆买了件明代青白玉手镯,她很喜欢,戴在手上蛮合适,久了,越戴越通透,光泽也越来越油亮,用行内话说就是把玉带活了。

四年前疫情期间的一个清晨,为预防感染,避开拥挤人群,我和她特意起了个早,天毛毛亮便去附近的滨江市场买菜。老婆提着袋子,在一个长有绿苔的上坡处,突然滑了一下,扑哧一下扎实摔了一跤,当时,手掌和膝盖都蹭破皮,出了血,好一阵才把她扯起来。一看,手上玉镯不见了,地上留下了几砣碎件。我问她伤着骨头了没?她踮了踮脚,拍了拍腰部和臀部,说:还好,应该没事。

这次玉碎硬是为她挡了一回灾,不然她这个上了年纪的人定会伤筋动骨,进院就诊。后翻阅《山海经》,书里讲到身体佩玉时,有“君子服之,以御不祥”的说法,方知玉的灵性,早就被古人存档记录在案了。

宁可玉碎,保护主人。这,就是玉的忠诚,玉的纯洁,玉的脾气和玉的品格。


玉也找人

常有玉遇有缘人之说,玉和人之间,讲究的是一种情缘。在千万块玉里,也许你找到的是心仪的那块;在千万个人里面,也许玉偏偏遇到的便是你。玉有玉的意志,与你有缘自然会流转到你的手上,与你无缘再怎么强求也是无果。对此,我是有过体验的。2005年左右,长沙营盘路地下过河隧道动工兴建,每晩有大量的泥土要运往望城桥驿的垃圾站,这些泥土出自湘江底层,泥土中常夹杂有长沙窑残器或其它碎片。不少人捡到这些东西后,用蛇皮袋挑着送湖湘古玩市场,也能换点小钱。

一个周末的上午,我去湖湘古玩市场转悠,一位约摸五十岁左右的汉子挑两蛇皮袋来了,见他身上沾满泥土,便知他挑来是一早从工地捡到的新鲜货。当他准备将蛇皮袋里的货倒出时,市场内有八、九个玩家围了上来,等着捡漏。我在一旁看热闹,觉得挺好玩的。那汉子倒了一袋,很多人就开始翻起来,倒第二袋时,一个鹅蛋大的泥砣砣扑哧扑哧朝两米多远的我滾来,且滚到我脚前就停了。什么东西呀?我用脚拌了拌,似乎还有点份量,出于好奇,蹲下一看,泥砣砣里露出了一只动物角。心想 ,可能是只长沙窑小动物。便问那汉子:这个泥砣子多少钱?一百元吧,不知道是什么,反正估堆。他回答我。五十元行吗?我说。他说了一声“好”,就成交了。

我把这泥砣子拿到老叶的古玩店里,便一起研究起来,这东西泥土沾得特紧,怎么搓也搓不动,还不能肯定是什么。但露出了一点点小角,是只动物的可能性大。是陶器、石器还是其他什么材质?尚不清楚。我请老叶用低浓度八四消毒液帮我泡一段时间,到时再说。

大约泡了个多月,我再到老叶店里去看时,露出了两只角和上半部分头。我俩又分析,材质可能是石头,说不定是玉质。我把这砣砣拿回来又泡了三个多月,完整的羊状出来了,并且还有两处开窗,露出了玉质。用强光灯一打,通体透明,玉质洁白纯正,型好,品大,越看越生动。我请来行家一起“会诊”,大家认为,尽管外面布满厚厚的灰皮,从造型和工艺上看,是一件非常难得的汉代玉羊。我想,人以金求玉,玉凭缘找人,现实生活中还真这样的事。这玉羊,穿越二千年“投奔”于我,说明我与它缘分特殊,也有可能是它知道我平生惜玉,不会伤害于它,能来这里睡个安稳觉。我想,既然缘分来了,必须善待好它,保护好它,让它美美看看现在的太平盛世,再展当年的风彩,把历史文化有序地传承开来,流传下去。

玉,聚天地之精华,得日月之灵气,虽为石,却有生命,有灵性。玉是石,石非玉。 


作者简介

曾秉炎,宁乡人。一位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喜欢收藏且又偶尔动动笔的老公务员,宁乡市诗散文协会顾问。著有《每一件都不寻常》(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帝王纪年考录》(岳麓书社出版)等作品。


美丽新宁乡
坚定文艺自信,大胆创新创建,营造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