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中的家族印记 ​▌向 慧(芷卉)

文化   文化   2024-11-10 06:18   湖南  

岁月中的家族印记




图 /文:向  慧


01


周家的那些事,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家族史诗,每一页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情感。

2024年8月17日晚,周光召先生的离世令人深感悲痛,他的离去给科学界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周光召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在科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后人留下了无法估量的科学遗产和精神财富。

我的先生经常跟我提及他的家族历史,我们与周光召先生之间存在着一种既遥远又亲近的关系。

说遥远,是因为我们从未曾谋面;说亲近,是因为他们与祖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深深地影响着祖辈的命运。这种未曾谋面却又感觉亲近的复杂情感,正是我们对周光召先生、周凤九等老前辈独有的情感纽带。

致敬那份跨越时代的温暖与力量。在风云变幻的战争年代,家族中的先辈们所经历的艰辛与付出,周氏家族为之骄傲。而且周光召先生的父辈还是自家爷爷周光辉风雨兼程中的引路人,他们如生命路上的灯塔,照亮爷爷的风雨航程,护佑家族前行。

周光召先生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荣耀,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02


我与周家结缘,充满了戏剧性。那年,我来到宁乡工作后,同事们逐渐给我物色男朋友,要么是因为他们看不起我这湘西籍姑娘,要么就是因为我是外地人而遭到各种嫌弃,个别同事说出来的话横竖都不好听,确实遭遇了一些排外的言语,听起来是那么刺耳。

我本人结合平时的被人嫌弃,也是很不情愿和本地人处对象。我和周老师在学校里相识,他以坚定的态度告诉我,他们祖辈曾经也是外地人的身份在他乡异地生活,因此他绝对不会歧视我是外地人,还说他的很多亲戚朋友也是在全国各地工作,叫我不要有任何芥蒂。

周老师的诚恳和坦率如春风化雨,驱散我心中的阴霾。眼前的这位周老师,勤恳务实,对本职工作一丝不苟,能吃苦耐劳,胸怀大局,这些闪光点都让我深感钦佩。我逐渐意识到,一个人的价值并非源自出身,而在于他的品格和能力。

从最初的排斥,到后来的接纳,我们一同走过了这段不平凡的旅程,我们逐渐汇聚成一家人,彼此倾听,相互扶持,齐心协力,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一路走来,我不仅融入了周家,更成为了这个家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让我看到了周家那份包容、开放和团结的家族精神。我感激周老师的理解和支持,也庆幸自己能够遇到这样开明,包容的同志。

让我更加坚信,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心灵的契合和相互的理解与支持,这份深情如同生活中的一股暖流,时刻温暖着我的心,也让我学会了如何以更加宽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爷爷周光辉


03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爷爷周光辉和另一个叔爷爷跟随周光召先生的父亲周凤九老前辈的脚步,一同前往滇缅公路局工作。

滇缅公路局成立于特定历史时期,旨在保障滇缅公路这一重要国际通道的畅通无阻,对抗战时期的物资运输和国际援助起到了关键作用。

滇缅公路是中国云南省到缅甸的国际通道,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抢运战略物资,中国决定修建滇缅公路。滇缅公路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

从1938年至1945年,通过滇缅公路运入中国的战略物资约50万吨,对抗战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叔爷爷在异乡的生活中感到不适应,最终选择回到了老家,以教师的身份退休,度过了他平凡而又充实的一生。爷爷周光辉则选择留在云南那边工作,曾任公路局司机、行政人员等职。

在那片遥远而又艰苦的土地上,爷爷周光辉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那片土地,为国家的交通建设事业倾注了全部的心血,直至1976年逝世。


在那段特殊的时期,由于种种原因,爷爷的离世并未得到应有的安葬和纪念,这成为家族心中永远的痛。



04


新中国成立后,公公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决心,踏上了前往云南的征途。在滇缅公路的财务工作岗位上,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云南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公公回忆起那段时光,心中满是感慨。他缓缓述说,每月中旬,总是发放工资和款项的特殊日子。在那个年代,由于条件限制,缺乏先进的金融设备和安全的运输手段,他不得不身兼数职,既是细心的会计,又是谨慎的出纳。为了将工资准确无误地送到每一位职工手中,他亲自肩负起这份重任,用背笼装载着一沓沓沉甸甸的现金,踏上崎岖的山路。那些现金中,最大的面值不过10元,但它们承载着职工们无数的辛勤与汗水,是他们生活的保障,更是他们心中的希望。


面对种种困难,公公却从未有过丝毫的懈怠和疏忽。他认真核对每一笔款项,确保发放的现金没有一点错误。这种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同事们的信任和尊敬。


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时期,当周遭同事的办公桌纷纷被贴上了封条,公公的办公桌却奇迹般地未被涉及。这得益于公公一贯的正直为人,他的品行和操守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因此大家坚信他绝不会有任何问题。


婆婆作为公公的伴侣,勇敢地跟随他前往云南生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艰苦年代,他们共同面对生活上的挑战,两人携手并肩,共同克服了重重困难。


由于家庭、工作以及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婆婆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返回宁乡老家。然而,迁回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婆婆在迁回宁乡的过程中面临种种难题。


不仅需要开具各种各样的证明,还得向相关单位打报告,解释自己的情况。这些繁琐的手续和程序,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但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一步一步地克服了所有的障碍。


在不懈的努力下,婆婆终于成功回到了宁乡,重新开始了她的生活。而公公,则选择继续留在云南,为国家的建设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虽然两人身处异地,但他们的心却紧紧相连,共同守护着这个家。


岁月流转,两地情深。婆婆与公公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家庭变迁的记录,更是一份对爱情、对家庭的坚守与承诺。


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八十年代初。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家族发展的需要,公公被调回了湖南,在宁乡,长沙等地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虽然离开了那片曾经奋斗过的土地,但他在云南度过的那段时光和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成为了他人生中最宝贵的回忆之一。


周家奶奶,姑妈,姑父(武汉大学高材生),公公和婆婆的照片


05


先辈们与周光召先生的家族有着深厚的渊源。公公在世时经常提起周氏两父子,对于他们的工作、生活也有所了解。


周光召先生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捐赠给了宁乡一中。


这枚奖章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激励着师生们不断奋进,追求卓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这一事迹也激励了更多的人去关注和了解“两弹一星”的历史和精神,感受这份荣耀背后的艰辛与付出。


1929年5月15日,周光召先生出生在湖南长沙宁乡市双江口镇檀树湾兴益村,我们现在就住在这个地方,在数次的地域划分之中,并入了双江口镇长兴村。


2000年后,这里还顽强地保留着几间承载着历史痕迹的旧房子。然而,岁月无情,它们终究未能抵挡住时光的侵蚀。到如今,这片土地上已难觅故居的踪影,只留下一片空旷,让人不禁感慨世事的无常与变迁。


在周光召先生幼年时,他的父亲就带着他离开了家乡。因抗战爆发,年少的他踏上了漫长的逃难之路。他们穿越山川河流,历经无数的艰难险阻。


在这段艰辛的旅途中,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也深刻体会到了人间的温暖与善意。


周光召先生,一位杰出的中国共产党员,他的学术生涯始于清华大学先修班及物理系的深厚底蕴,继而在北京大学深造并取得研究生学位。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传授知识,培育英才。


不久之后,他远赴苏联杜布纳研究所,继续他的科研探索,并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在那里,他首先提出了粒子的螺旋态振幅理论,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这一成就彰显了他的学术造诣和创新能力。


此外,他还推导出了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为物理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周光召先生的贡献远不止于此。1961年,他怀揣着对祖国的深情厚谊和崇高理想,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为国效力的征途。在接下来的数年里,他隐姓埋名,全身心投入到“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中。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的紧要关头,周光召先生连续奋战,进行精准测算,为最高层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数据支持。他的专业素养和严谨态度,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为中国在1964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壮举不仅提前了一两年实现,更彰显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实力和进步。 


尽管周光召先生身居高位、声名显赫,但他始终保持低调谦逊的态度。他不喜欢大家用尊称来称呼他,更愿意大家直呼他的名字“光召”。


这种平易近人的风格,淡泊名利的态度,正是周光召先生人格魅力的体现。他被称赞为“有思想、有担当、有风骨”的真正的知识分子,也是最懂知识分子的领导。他始终将个人的荣誉和地位放在一边,更关注于科研工作和国家的发展。他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史册上,成为后人学习和敬仰的楷模。



06


周光召先生的兄弟姐妹们同样以他们的方式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姐姐周光宇是著名的生物学家,我国植物基因工程重要奠基人;他的堂兄周光彝,是一位英勇的抗日烈士,在抗日战争期间驾驶飞机与敌机同归于尽,壮烈牺牲,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们的家族之光,繁星点点,英才辈出,不胜枚举,在这个家族中,每一位成员都是杰出的代表,他们的光芒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人心生敬意。


听长辈说得最多的要数周光彝先生的那些事。在南昌空战前,他受特批驾机回家乡与亲人告别,而家乡的亲人们,早已把稻田里的禾苗收割好,静静地等待着他的归来,这构成了一幅温馨而感人的画面,但没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回家乡见亲人。


那是一个充满情感与期待的场景。周光彝先生于1938年初冬,他驾驶飞机在家乡上空盘旋,一次次降低高度,仿佛在向家乡和亲人诉说着深深的眷恋与思念。他的父亲周叔霖老前辈,被尊称为“周六王爷”,是一位家国情怀的开明乡绅,他知道儿子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更深知家国情怀的重要性,他用力挥挥手,示意儿子赶紧回去。透过飞机的窗户,他默默地从机舱里掏出毛巾,还有纸条,扔下飞机。毛巾和纸条在空中随风飘扬,载着对家乡深深地思念与亲人的温情寄语......


听着叔奶奶的讲述,我们的心都被深深地触动了,在座的人都泪湿了眼眶。周光彝先生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的英勇无畏的事迹和牺牲精神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



07


整个周氏家族是宁乡有名的耕读世家,称之为“宁乡涧西周氏”,数百年来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他们在科学、教育、军事、建筑、医学等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的解放和民族的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英勇和坚韧,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周光召先生的父亲--周凤九老前辈,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著名公路和桥梁工程专家,曾任湖南大学土木系教授、湖南省公路局总局局长兼工程师,上个世纪公认的“湖南公路奠基人”。


湘西矮寨盘山公路蜿蜒壮观,但每一转每一弯皆显匠心独运。当时周凤九老前辈作为湖南省公路局总工程师,湘川公路的一切技术设计最后都得由他拍板定案,从这一点来说,周凤九老前辈应该是矮寨公路奇观的创造者。他的足迹仿佛还回响在这崇山峻岭之间,历史与自然的交响,让人心生敬畏,踏着前辈的智慧与汗水,感慨万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凤九老前辈被任命为全国公路总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曾当选为湖南省第1、第2届人民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长塘,这个被称为“十字路”的地方,距离兴益村不远的集市旁,也就是现在的大河西物流市场附近,地理位置优越,为了纪念周凤九等老前辈对于家乡的卓越贡献,建起了一所以其命名的小学--宁乡凤九学校。


这所学校不仅是一座教育的殿堂,更是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纪念碑,琅琅书声在凤九学校的校园内回荡,传唱着周氏家族尊师重教、为民族和国家发奋的动人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为民族的觉醒添砖加瓦。



08


悠悠时光流转,岁月静好如初。姑妈身为大学老师,虽已年过八旬,退休生活以学者的严谨,坚守家族历史记忆,让每一刻都充满温馨与回忆。


姑妈回忆往昔岁月,她有三位舅外公,分别是周光召先生的父亲和他的两位伯父。他们都是姑妈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言传身教,给姑妈带来了不少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时光荏苒,回忆犹存。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姑妈的舅外公家作为大地主,愿意把自己的家改建成学校。这样的举动,不仅让姑妈和她的同学有了学习的地方,更是为整个村庄带来了希望和改变。姑妈在兴益村玉金山上学时,每天会把午饭从家里带到学校去,冬日严寒里就在舅外公家热饭,每一口都带给姑妈无尽的温暖。


姑妈对桃子湖的记忆充满温馨和怀旧。姑妈的另一个舅外公家在桃子湖路,姑妈求学时,住在长沙溁湾镇,常去探访舅外公家,感受亲情的温暖与关怀。舅外公家有一辆吉普车,那可是当时的“豪车”,在姑妈的童年能坐着吉普车在城里兜风,享受着那些难得的时光,至今仍是姑妈心中难以忘怀的幸福时刻。除此之外,他们家里还有男工和女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男工主要负责处理家庭的外部事务,女工则主要负责家庭内务,如烹饪、清洁、照顾孩子等,他们分工合作,共同维系着家庭的运转,和谐有序。


还有,姑妈跟着她的一位舅外公从长沙回宁乡,她的这位舅外公作为大地主,选择节约一元多钱的车费,宁愿从长沙走到宁乡兴益村,这种节约的精神到了极致。


每当回忆起那个时代,姑妈总能想起人们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他们的节俭,这种坚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不仅是个人的品质,更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共同特征,对每一份资源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姑妈的回忆充满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那些美好的记忆永远珍藏心底。那些日子虽已远去,但那份温暖与亲情依旧留在心中。他们之间简单而真挚的情感,让人动容。


姑  妈


09


姑妈回忆起与父辈的渊源,每一句都满载着岁月的故事。这份对家族的深厚情感,驱使姑妈近几年来几次携表哥们踏上云南的寻根之旅。


去年冬天,姑妈终于在云南洱海边的群山环抱中,找到了爷爷周光辉灵魂栖息的净土。山川静美,岁月安然,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让人的心灵得以长眠于这份宁静之中。那一刻,姑妈站在那片被自然温柔拥抱的土地上,眼中闪烁着泪光,仿佛看见爷爷在这里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们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家族情感,这份执着与温情,让我们深感敬佩又心生感慨。年轻的我们,或许因为生活的忙碌而错过了许多家族的故事与风景,但每一次回望,都是成长的印记。


姑妈和表哥们的寻根之旅,不仅是对家族历史的追寻,更是对我们年轻一代的启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族的记忆和情感都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公   公


10


宁乡涧西周氏深怀感恩之心,珍视先祖传承,多次精心修订族谱,留存家族珍贵记忆,铭记先祖光辉事迹,重温那些令人敬仰的往昔故事。


为进一步表达对先祖的深切尊敬与无尽怀念,家族成员齐心协力,慷慨解囊,共同筹资建修宗祠。


经过精心选址,宗祠最终落户于朱良桥这一风水宝地,成为祭祀先祖、凝聚家族情感的神圣殿堂。


宁乡周氏家族有一个共同的远祖,那就是先祖周辛甫,后人都尊称他为“辛甫公”。


辛甫公慷慨好义,捐资重建香山寺,捐修岳麓书院讲堂及道林寺田八十七亩。


辛甫公的后代中,有着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在学术上有着深厚的造诣,或在事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长沙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里,我和家人共同生活着。一天,小孩的历史老师给他布置了一篇作文——《族谱文化》。对于年幼的他来说,族谱、家族历史这些词汇显得那么遥远和陌生,他哪里知道自己来自何方,家族的根源又在哪里。


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们决定带着小孩去探寻那份属于他的家族记忆。在婆婆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岳麓山,那片古树参天、风景秀丽的地方。婆婆说,这里埋葬着先祖周公辛甫大人,他的墓碑上镌刻着家族的辉煌历史。


我们沿着蜿蜒的小径,穿梭在茂密的树林间,终于找到了那座历经风雨却依然屹立的坟墓。婆婆轻轻地抚摸着墓碑,仿佛在与先祖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那一刻,仿佛能感受到先祖的英灵在注视着我们,也仿佛在告诉我们:家族的历史不仅仅是一段文字,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传承。我看着小孩那双充满好奇的眼睛,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不仅让他对族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让他感受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的重要性。


族谱文化,原来并非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它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血脉之中,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通过这次探寻,小孩不仅完成了他的作文,更收获了对家族、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周氏家族便是一个承载着丰富历史和传承的家族。周氏族谱记录着家族的起源、发展和变迁,也记录着那些为家族、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先辈们。


展望未来,我们会更加珍惜这份来自家族的馈赠,将这些承载着家族温度的故事和记忆,用心传承下去。


同时,我们也应该像姑妈一样,带着对家族的深情与执着,去追寻那些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和风景。


如今,光召爷爷和老前辈们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的精神永存。我们将永远怀念他们的贡献和付出,愿他们在天堂安息!


心有敬仰,感受前辈的温暖与力量,远隔时空的星光却倍感亲近,每思及前辈们的卓越贡献,我便觉得自己渺小但又动力满满。


我们将带着无尽的思念和永远的崇敬,继续承载着这份荣耀和责任,铭记这份恩情与智慧之光,传承此恩德,让爱与坚韧在家族中绵延不息,继续书写家族的辉煌篇章。



往期作品:

背笼湘西 ▌向 慧

我的父亲  ▌向 慧

最美樱花大道 ▌向 慧


作者简介

向慧,网名:芷卉,湘西女儿远嫁宁乡,现为金洲镇中心学校一名教师,系宁乡市诗散文协会会员。偶尔写点儿文字,曾发表多篇原创作品。


美丽新宁乡
坚定文艺自信,大胆创新创建,营造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