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恩师(下)
作者 朱军
三
考入中专进入汉中农校,你的恩师亦不少。班主任有两个,一个是女教师刘碧云,一个是有些散漫的张老师,他们各自管理我们一年半左右,一个具有母亲般的亲热,一个则放手让我们去发展,和大家如朋似友,很有些意思。基础课和专业课中,教语文的陈嘉铭老师敦厚从容,穿着仿制的绿军装;他把你领进《诗经》和《楚辞》的大门,《诗经》中的《硕鼠》和《伐檀》,《楚辞》中的《国殇》,还有《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渑池之会”、“和氏璧”以及“负荆请罪”,三个故事,都被他讲得传神有加。刘邦和项羽的个性和境界差异,鲁迅的《故乡》《药》及《风波》等小说,都被他讲解,给人门窗洞开的感觉。
陈老师还讲起农村农田水利等行政工作,一杯酒,一顿饭,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许多年后你和他的侄子在税苑相逢,你们去看他,陈老师对当年和你本人都无印象,一个劲儿地笑着,此后不久他就仙逝。教物理的李老师个头不高,湖北人,说话听不清楚;但是他把电路讲得绘声绘色,他把“极短极短”讲成“鸡蛋鸡蛋”,领带偏斜,衬衣领口打开,有些着急,额头上沁出汗珠,显得很敬业。教《植物保护》的潘老师声音有些尖细,重庆口音,她带着幼儿在学校,很好玩。她把农药讲得出神入化,那些被毒死的昆虫,那些因为兴奋而死的昆虫,还有“六六六”药粉、敌敌畏、乐果和波尔多液,被她讲的格外生动,于是厚厚的课本不再枯燥。
教化学的苏老师很幽默,对于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讲的深入浅出,还开玩笑说,“洋芋丝丝炒酸菜下米饭,肯钻得很!”逗得学生们开心地笑,一口关中话,令人忍俊不禁。教土壤肥料的周老师最著名的话就是课堂上的发问:“吃饭是为了活着,可活着是不是为了吃饭呢?”,大家无语,他很得意。教英语的薄吾成老师是副校长,他把单词“代斯克”念成“代试克”,分明是带了卷舌音,对此让人觉得很有趣;他反剪双手站在学生队列前讲话的姿势,至今还栩栩如生。教良种繁育的达朋团老师,上课从来不看教材,也没有讲义。可每一堂课都带着课本和讲义,一笔板书潇洒极了,他的腰板笔直,大背头一丝不乱,许多年后得知某女税干的父亲正是达朋团老师之后,你还对着那个税干张小碧说着此事,他的女儿轻叹一声说,父亲后来长期瘫痪在床,此时去世久矣。
在记忆中,教植物学的徐长明老师话不多,但是善于绘制植物图谱,还有画作参加省市级画展;当年他带着我们去天台山采集植物标本,让人不仅对植物有切身的认识,而且对这个道教胜地的南天门和几个著名景点有感受,多少年后,天台山还在人的记忆中沉浮。教作物栽培的徐老师来自南郑新集,他似乎时刻都操心着家里的庄稼,讲课煞是认真;先生曾经在晚自习搜走了你的一本小说,是上海叶辛的儿童小说《高高的苗岭》,后来拍成电影《火娃》,当你去向他要书的时候,他冷言冷语地调侃你,最后你突击备考,作物栽培课的考试顺利过关,他没有话说,才把书还给你。
教遗传学的王宗旨老师后来也当副校长,当年上课王老师似乎不多讲一句,但还是把孟德尔和米丘林讲得很是清楚,白花蓝花,还有红花,都在他嘴里成为遗传和育种的基础。对了,他还讲过田间试验,只是当时太小,没有听懂,需要后来的地区农技站朱静芝同志补课才勉强一知半解。教农业气象的那位女老师可能其貌不扬,开始很不受人待见,可她毫不气馁地讲课,让人受益终身的“二十四节气”知识和《二十四节气歌》,就是她教给我们的,至今凭此理解着节令转换。
教体育的范老师笑吟吟的,他自己带头在操场一圈圈儿地跑慢步,还叫我们打太极拳,一招一式的,有些搞笑;但是在带领班上篮球队上场比赛的时候,范老师可是不敢小觑,因为有了名次,这时候大家对平时顶着烈日的练习,才有些释然。他们和她们,那些农校的恩师们,浮游在你的记忆长河中,由于毕业后除了第二任班主任张老师,其他的再也没有见过面,从清晰到模糊,从不那么远到越来越远,而今绝大多数已经仙逝,渐渐地成为流年碎影。
四
你参加工作,许多年时日漫漫,风里雨里,似乎一晃就到后来。但由于你在党校走读过,有大专和本科的五年业余奔波体验,那么就有许多的老师对你帮助不小。李明智老师讲《近代史》和《中共党史》,他的准备很是到位,于是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所有的历史事件,所有的党史事件,李明智老师都能够一口清,从年代到事件,再到人物,还有历史事件的意义,都清楚的很,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讲得不无生动。许多年之后,你在散步时见到李老师,他已经七十来岁,清瘦不少,但是思路清晰,老了的他也给各个单位讲党的历次大会概况。
王建烨讲《写作》,他善于调侃那些机械的写作学者,对写作理论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当过行署的秘书,从汉中师范学校到地委党校,对写作的掌故和写作的范例,他知道的颇多,常常讲得语惊四座。比如他讲到那些机械学习写作的人说你要想当记者,必须学十多门各种各样的记者理论,可最后还是当不了记者,他善意地调侃着说“这怎么行呢?”讲到魏巍当年在朝鲜战场的采访,对《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写作,采访积累了三十个实例,后来写了九个,最后又精简到三个事例,一个著名的松骨峰战斗,一个战火中志愿军救助朝鲜的孩子,再一个就是志愿军战士吃雪,三个故事,以一当十,格外感人。
陈老先生被请来给党校走读班讲过几堂古文课,他把《秦晋之战》和《曹刿论战》讲得很是生动,一个场景,一句对话,一个段落,都举一反三。那个时候,陈老师沉沁在古文的精妙之中,额头发亮,甚为可爱。法学青年某讲师讲的是《法律》,他镇静而来,从容而走,一个学期之内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令人钦敬。讲领导科学的陈老师,熟悉领导科学的“二八律”和“下八律”,对于“木桶原理”也颇有讲解,他的眼镜片闪烁着,浮现在岁月的深处。由于当时是单科独进,学一门考一门过一门,老师们讲完课就不再见面。可是他们教学认真,各有特色,课堂上的神情都历历如绘,让人难忘。还有那些只带过一门课和几堂课的男女老师,都一掠而过,却引导着你,也珍藏在你的记忆深处······
码头恩师在你的学习阶段,有十四年半之久;若将后来文学读写时日算在内,又是车载斗量,本文太长了,就略过去吧。按照大文豪韩愈的话说,他们和她们皆有“释疑解惑”的师表之功,有众说纷纭的褒贬。时日远去,作为恩师,他们的人格和风采,乃至恩师内在的品貌,都点滴地沁润和塑造着你,从身体到心灵,莫不被他们雕刻,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吧?
此生,你走在人生的风景线,走在风景的边缘,走在高山和平原乃至河岸,走在乡村和古城,甚至你乘着列车和动车驰骋在大江南北,心里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闪现从前的恩师形象,他们和她们的音容,他们和她们的笑貌,那些戴着眼镜来去匆匆的身影,委实如影随影,“一日为师,终身为师”,诚哉斯言!这些恩师,是你不同时期的老师,连同当过你老师的父亲,他们都在某处看着你,让你不敢懈怠,对此,你觉得自己是有福之人,是道不孤、有芳邻的尘世游子吧。
(2024.12.12,写讫并定稿于天音阁)
(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仅供参考)
【作者简介】朱军,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任汉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汉中市赤土岭文协微信官网首批驻站作家,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现居汉中。已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诗集等文学专集57部,共1350余万字。
《赤土岭文协》微信平台编辑委员会
总顾问:王蓬
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俊惠 马强 王汉喜 李汉荣 李青石 李虎山 沙建国 姚骏骊 梁中效 黄建中 庞 桥 芦雅萍 杨西藏 赵万宏 魏来安 牛庆友
艺术顾问:武妙华 龙怡珍 陈超 黄国梁 黎 智 史延年 李大庆 何宝安 赵贵元
总编:熊建华
副主编:伍宏贤 王 东
执行主编:胡彦琛
编委:罗枫 张胜利 马艳 孙芬玲 屈树东 孙斌 毛鹏举 王会林 苏值 李艳 杨杨 罗茹 胡丽岚 陈照国
审核:田也,责编:国文,序号:3482
赤土岭文化交流协会官方微信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