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老大哥
作者 沙建国
南临汉江的陈寨,地势平坦,稻田棋布;村南108公路东西穿过。李玉兰表姐、周益民哥——他们的家就在陈寨6组。
“40后”的益民哥生前讲,他中学毕业参军,在部队多年,积极上进。后来转业,进入铁路系统工作。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益民哥、玉兰姐他们结婚不久,弟兄们分家。老房坐西朝东,他们排行老三,分得最北一间,土墙,青瓦。记得亲戚们去给“安家”,我随母亲也去了,大家“三凑六合”,给买些锅瓦瓢勺之类的物件,这算给“安家”了。此后,他们“另起灶台”,过起“二人世界”——那艰苦而甜蜜的小日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这个典型的铁路员工家庭,可以说千万中国铁路员工的缩影——“工农结合”:男在外挣钱,女在家务农。也有的说这是“一头沉”的家庭。他家从收入上看日子稍比“纯农户”要强些。记得益民哥每次回家探亲休假,从史寨火车站下车,会先到我们家来,聊聊,或吃顿便饭再走。车站距我家近,我那时正上小学。若他带的东西多,他便骑上我们家刚买的“永久”牌自行车回家。从我家到他家,约有四五公里路。
他常选择农忙季节探亲,这样可去生产队干些农活,也能给小家多挣些工分,给小家庭能多增加一些收入。
八十年代,他们的一双儿女尚小,都在上学,花销大。那时“分田到户”,他们这类家庭“三夏”“三秋”面临劳力短缺。益民哥便把探亲家放在农忙季,请假回家,帮收割耕种。春去秋来,年复一年。就这么,在苦乐的年华中向前奋斗着日子。
几十年间,他家择宅基地几次建房,居住条件大大改善。同时,一双儿女一个考入西交大读书,一个赴广东发展。后来,一双儿女均成家后,都把小家安在了深圳或东莞——这些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现今孙辈们或上大学,或正读中学。
岁月不饶人。益民哥他们作为“40后”,渐渐步入老年。他长期在铁路系统工作,灰尘污染对肺部造成的损害大。晚年,他多次在儿女工作地广东大医院诊治疗养。有几年,或长年居住在儿女所在城市,或长住陈寨。我作为老亲戚,有时路过陈寨,会去见见面,陪他们聊聊天,或电话常通信息。他们俩暖亲睦邻,爱走亲戚。在杨寨,在勉县城,我们多次在酒桌上相聚。
益民哥退休后有退休金,晚年经济无忧。他们买辆双人座电动车,这走走,那跑跑,也常去老道寺集市上。从艰辛日子中走出来的人,习惯了节俭,从不浪费或奢靡。他们深知,一针、一线、一粒米都来之不易,故以节俭而自律自己。
甲辰年冬月廿一,益民哥仍按平日习惯,晚上戴上呼吸机就寝,就这么,他在平静中走完了人生的79个春秋。
亲戚们、户族人追悼他!追悼这位奉献者——一位有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铁路老大哥头衔的奉献者!在凛冽寒风中,大家排着长队,举着花圈,抬着灵棺,把他送到昔日那片花果林地——这是一块风水宝地,这里,有他的长辈、兄弟、发小、亲人……
他生前有几口袋的奖状和荣誉证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八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之交——这长达50年的奋斗旅程,他的人生成了一名奉献者的缩影,积极、阳光、坚韧、奋斗,不怕吃苦,甘于奉献。那些被烧掉的奖证和荣誉证书,写满热血与汗水、辛苦与坚韧、拼搏与牺牲。
火车、客车、高铁——每每想到这些词语,你是否想到付出牺牲的铁路老大哥?!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沙建国,获省委省政府一等功奖励,二级调研员,已退休。担任主编、审稿,或担任编辑、责任编辑,编著各类专著15部。发表诗赋、散文、新闻作品、文史作品等120余万字。现任汉中市老年学学会副会长、市委党史特邀研究员、市关工委智库专家、汉中市汉台区作协顾问。
《赤土岭文协》微信平台编辑委员会
总顾问:王蓬
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俊惠 马强 王汉喜 李汉荣 李青石 李虎山 沙建国 姚骏骊 梁中效 黄建中 庞 桥 芦雅萍 杨西藏 赵万宏 魏来安 牛庆友
艺术顾问:武妙华 龙怡珍 陈超 黄国梁 黎 智 史延年 李大庆 何宝安 赵贵元
总编:熊建华
副主编:伍宏贤 王 东
执行主编:胡彦琛
编委:罗枫 张胜利 马艳 孙芬玲 屈树东 孙斌 毛鹏举 王会林 苏值 李艳 杨杨 罗茹 胡丽岚 陈照国
审核:田也,责编:伊文,序号:3488
赤土岭文化交流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