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甲申三百年祭:郭沫若的错误和崇祯帝的悲剧

文摘   2024-09-22 10:02   四川  

郭沫若这个人应该如何评价呢?
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认识,不过,我在阅读他写的《甲申三百年祭》时,看到了一个明显的错误。
郭沫若说:
崇祯帝,公平地评判起来,实在是一位十分汲汲的要誉专家。他是最爱下《罪己诏》的,也时时爱闹减膳、撤乐的玩艺。但当李自成离开北京的时候,却发现皇库扃钥如故,其“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皇家究竟不愧是最大的富家,这样大的积余,如能为天下富家先,施发出来助赈、助饷,尽可以少下两次《罪己诏》,少减两次御膳,少撤两次天乐,也不至于闹出悲剧来了。然而毕竟是叫文臣做文章容易,而叫皇库出钱困难,不容情的天灾却又好像有意开玩笑的一样,执拗地和要誉者调皮。
文中说皇库有银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他还标明了数字的出处,是《明季北略》卷二十。
只要略微懂点常识的人,对这个数字都会持怀疑态度,因为用简单的算术,你就会发现这个数字有多么离谱!3700万×500两=185亿两,这得是多么庞大的数字啊。大明国库一年收入约为2000万,得差不多200年不用,才会有185亿的积蓄。就算按50两计算,也有18.5亿,差不多是大明国库10年的收入。崇祯朝还有这么多钱吗?
如果真的有这样一笔巨款,面对蛮清三番五次的入侵和席卷北方的流民起义,崇祯得有多糊涂,才会把这笔钱握得死死的,一个子儿都不愿动?他是宁愿留给叛贼吗?

事实上,郭沫若这里好像是刻意忽略了这个数字的真实性,因为《明季北略》原文的意思都不相信这个数字。
计六奇《明季北略》原文:
“……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每驮二锭,不用包裹。谈迁曰:‘三千七百万锭,损其奇零,即可两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内骚然,而扃钥如故,岂先帝未睹遗籍耶?不胜追慨矣。’予谓果有如此多金,须骡马一千八百五十万方可载之,即循环交负,亦非计月可毕,则知斯言未可信也。”
实际上,有人考证到,李自成的起义军进入北京之后,打开内库发现只有几万两银子。随后李自成大搞追赃助饷,大肆拷掠贵族和官员,从权贵们手上弄到了3700万两白银,而李自成为了掩盖自己的暴虐贪婪,就伪称是从宫内搜到的这笔钱。
但郭沫若把一个明明不可能的数字当成重要史实,并以此把明朝灭亡的责任主要指向崇祯帝:尽可以少下两次《罪己诏》,少减两次御膳,少撤两次天乐,也不至于闹出悲剧来了。这不是一个严肃的学者应该做的事。
这个数字看似在全文之中占比很小,但却对客观评价崇祯很重要。
说起来,崇祯这个人,明朝的灭亡,他是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但要说他运气不好,这也是事实。明末,天灾不断,加上有一群通古斯野人在北方不断骚扰,总是在扫灭流民军的关键时期跳出来肇事,几次都给了流民军一次东山再起的机会。

而李自成,既有韧劲,又有野心,几次差点被灭,几次再起,直到带着流民军打进北京,终结了明朝的正统。
李自成进北京,结果不到两个月,就又成了流寇,被追着屁股打,直到被撵到湖北,被一群农民杀死在九宫山。
灭亡了崇祯王朝的是李自成,灭亡了李自成的是通古斯野人。
历史在这里,再一次出现了颠覆,不是先进战胜落后,不是文明战胜野蛮,而是相反。一帮人形野兽横扫了东亚文明高地,将文明社会重新降格于蛮荒时期。其后,蛮清大搞灭圣去智,闭关锁国,中国文明倒退两百多年,不断拉大和世界文明的距离。
蛮清之所以能在中原大地横行无忌,有很多原因。其中李自成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他颠覆了唯一能够和蛮清对抗的明朝廷。而他作为一个颠覆者却无力承担抵抗蛮清的使命。
李自成是旧文明世界的掘墓人,又是黑暗时代的开启者。
当然,把一切都归因于李自成,显然是不公平的,李自成是不得不反抗,因为不反抗,他连自己都没有活路。陕西的造反者为什么最多,也是因为天灾加官祸,老百姓没了活路。
任何一个政权,如果不给普通人留活路,那这个政权显然就已经走到头了,它就有被推翻的理由。崇祯帝的悲剧是在于,他生在了明朝明帝国积弊太重,无可挽回的时代。

青瓦房客
青瓦房品牌创始人、《万物皆概念》作者、大众文化现象观察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