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丁元英到叶子农,从文化属性到人性,人类行为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

文摘   2024-08-26 11:02   四川  
为什么在《天幕红尘》里,豆豆不再讨论文化属性的问题?
在《遥远的救世主》里,丁元英说,透视社会的最底层逻辑是文化属性,是决定一个人价值行为取舍的东西,是天道。所以,很多事情他最后都归因到文化属 性上。
譬如韩楚风参与正天集团总裁职位的竞争,他建议韩楚风先退一步,让两位副总裁先竞争,因为这样一来,这两位就先要打起来,到时候弄得鸡飞狗跳,韩楚风的机会就来了。
韩楚风问,如果他俩不斗呢?
丁元英说,这由不得他们自己,这是文化属性决定了的。
王庙村的扶贫是芮小丹要求丁元英做的。
芮小丹说,按你的逻辑,王庙村的贫困是文化属性的必然产物,但是如果一个神话改变了这里,那你就得告诉我这又该是什么文化属性?
丁元英认为,如果条件允许,创造一个神话是有可能的,但肯定是一个错误。
他认为,无论做什么,市场都不是一块无限大的蛋糕。神话的实质是就是强力作用的杀富济贫,这就可能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杀富是不是破坏性开采市场资源?二是让井底的人扒着井沿看了一眼再掉下去是不是让他患上精神绝症?
丁元英所顾虑的就是这件事对叶晓明等人的影响。
叶晓明、冯世杰和刘冰三人,扒着井沿往外看了一会儿,最后又跌落了回去。当然,冯世杰很幸运,因为他的责任感,再次爬出了井沿。
叶晓明等人的命运,也是文化属性的产物。
丁元英说,所有的命运都是文化属性的产物,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个人,都是如此。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强势文化就是遵循客观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期待强者的同情,破格获取的文化。
这是豆豆在《遥远的救世主》里所强调的观点,她始终在寻找人类行为的底层逻辑,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
到了《天幕红尘》里,豆豆就没有再说文化属性的问题,而是反复解释见路不走。
他说,见路不走是实事求是的执行和具体,更具提示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见路不走是一种方法论,一种做事的哲学原理。是剧中所有人物都想要破解的行事秘笈。
不过,豆豆不只是告诉人们应该见路不走,还在文中重点论述了人的本质,以及人类行为的底层逻辑。
叶子农问,人是什么?
布兰迪说,趋利避害。
叶子农说:“人是我要比你强的,我要比你尊贵、富有,比你荣耀……归根到底是我得比你强,比你强了才踏实,这就是人的原动力。所以,尊重、关爱才成了道德,而能众生平等的就不是人了,是佛,是基督。资本的本性是逐利,而把货币、技术、信息……包括青春美色和健壮体格等一切可用之用都转化为资本的,是人。市场经济是丛林法则,当社会矛盾演化到谁都过不踏实的时候,生存秩序和生产力要求就会催生与之相适应的新规则,就是以国家意志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分配有所干预,有所调控的社会机制。教条的社会主义以为消灭了资本就没事了,其实关资本什么事,丛林法则的原动力是人,遏制了人的原动力,经济就没有活力,苏联解体和中国改革都是作为果存在的,无需论证。......"
人们都说资本是逐利的,把人变成了工具。但在这里,叶子农指出,当今社会人的工具属性,不是资本造成的,而是人造成的。
因为操纵一切的是人,资本只是人的工具。
人异化为资本,包括人的青春、肉体、颜值、能力和技巧,都被资本化了。这是谁之过?是人。
资本主义社会,万恶的不是资本,而是资本家。正是资本家利用资本把大多数人变成了工具。
市场经济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但市场经济不是资本设计的,而是人设计的。是人性中企图超过别人的本性决定了的。
说到罗家明的失败,他说:
“因为他是要做高人的,甭管啥道理先别妨碍他做高人再说,这时候甭管啥道理都会被岐读,只要你还有一颗高人的心,你就会这样,由不得你自己。这时候见路不走就不再是实事求是了,而是我要跟你不一样,我得是高人的、高招儿的,这就背离了条件的可能。罗家明的判断能力是不足以判断苏联政局的,他的资金实力也不足以支持他做那样的赌局,当时他放大了他愿意放大的,缩小了他愿意缩小的,不栽跟斗还等啥?”
罗家明的失败,是因为他人性的缺陷,而不是文化属性。是人性的缺陷之中存在的傲慢、自以为是和贪婪,是一心想要成为高人,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原文中,对于久悟杠子面的成功开业,叶子农说,这算啥喜呀?你要是撞大运撞上的,叫喜。如果是因果必然的,那就不叫喜了,叫正常。
叶子农认为,老九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条件的可能,是因为所作所为符合因果本质。
文化属性是共性,不能用来解释同样的文化属性下个体命运的千差万别。叶子农能利用价格双轨制赚到钱,能帮助林雪红成功组织大型劳务输出,老九和方迪也能成功经营久悟杠子面,道理就在这里。
很显然,文化属性对人类行为具有重大影响力,但却无法决定每个人的行为方式。
叶子农说,众生是立场的、利益的、好恶的。众生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是由其立场、利益和好恶决定的。
立场,叶子农说,这是一个场的世界,有什么样的立场就有什么样的观点。有多少立场就有多少观点。脱离立场的观点在场的圈里无场可立。人们在判断事情的对错时,往往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这会导致解读方向千变万化。
利益,包含着价值和交换。价值,人的行为受到价值的驱动,如果目标缺乏内在价值支撑,人可能会感到疲惫和挫败。交换,人们倾向于与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交往,远离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其实,本质就是利益取向。
好恶。人的好恶接近于一种直觉和本能。人们在做决策时,不自觉的会作出判断和选择。直觉是基于过去大量经验形成的本能,包含了情感中的好恶成分。但这种好恶,并不能准确抓住事物本质,常常导向错误的方向,需要谨慎和重新思考。
另外,我们必须考虑目标对人行为的影响。
人的行为受到目标的驱动,这些目标可以是意识到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目标分为低阶目标和高阶目标,低阶目标通常是具体的、短期的行为目标,而高阶目标赋予这些目标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人类行为的底层逻辑主要包括立场、利益、好恶和目标。
这才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
这些底层逻辑不仅解释了人们行为的原因,还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预测他人行为的方法。例如,通过分析他人的行为意图,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更好地作出应对。
关于人类行为的底层逻辑,将在以后的文字之中,持续思考和讨论。欢迎关注。

青瓦房客
青瓦房品牌创始人、《万物皆概念》作者、大众文化现象观察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