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负载ICG的中空MnO2及PD-L1单抗修饰的重编程外泌体递送系统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光动力协同免疫治疗 | BAM

学术   2024-07-31 17:30   广西  

近期,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蒋宁/彭奇龄/王建为/魏余贤团队在科爱创办的期刊Bioactive Materials上发表研究文章:Reprogramming exosomes for immunity-remodeled photodynamic therapy against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近年来光动力疗法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与免疫疗法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因其优越的治疗效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该研究中,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基于重编程外泌体的药物递送体系:偶联PD-L1抗体靶向抑制非小细胞肺癌,同时中空二氧化锰负载光敏剂吲哚菁绿 (Indocyanine Green, ICG) 实现增强的光动力联合免疫多层次治疗策略,并在动物实验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该研究为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策略,并显示出较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01

研究内容简介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中国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因肿瘤缺氧微环境的复杂性和NSCLC早期难发现,易转移与易耐药的特点,传统的临床治疗方法对NSCLC疗效不显,导致了患者死亡率长期居高不下。

基于此,近期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蒋宁/彭奇龄/王建为/魏余贤团队构建了一个可对NSCLC同时进行光动力-免疫协同治疗的一体化纳米系统,旨在精准抑制NSCLC肿瘤生长的同时,实现对肿瘤免疫微环境重塑,改善NSCLC患者预后(图1)。


图1纳米递药系统在体内发挥光动力协同免疫治疗作用的原理图


一、纳米递药系统的合成及表征


该团队首先通过模板法合成具有中空结构的 MnO2,并将吲哚菁绿 (Indocyanine Green, ICG) 负载到  MnO2 内,利用紫外可见光谱与mapping 元素分析对其进行验证并检测ICG的载药率。叠氮胆碱与小鼠 DC2.4 细胞共孵育,通过超速离心提取叠氮化的 DC 外泌体进行拉曼光谱测试和 zeta 电位分析,并使用纳米粒径跟踪分析检测(NTA)叠氮修饰后对外泌体粒径分布的影响(图2)。


图2:ICG@MnO2 NPs合成与外泌体的提取表征。A: 纳米递药系统构建示意图; B: MnO2的SEM图像; C,D: MnO2的TEM图像; E-G: MnO2的元素mapping图像; H: MnO2的X射线晶体衍射图谱; I: ICG@MnO2 NPs 的紫外-可见光谱; J: ICG@MnO2 NPs 上ICG的载药率曲线; K: 叠氮标记DC2.4细胞系的免疫荧光图像; L: 叠氮标记前后的外泌体TEM图像; M: 叠氮标记前后的外泌体ZETA电位变化; N: 叠氮标记前后的外泌体粒径分布的NTA结果。


同时,利用两段分别带有琥珀酰亚胺酯(NHS) 和二苯并环辛炔 (Dibenzocyclooctynes, DBCO)的linker修饰 PD-L1 单克隆抗体,使其携带能与N3基团反应的DBCO基团,并通过免疫荧光实验验证其被 DBCO 修饰后的活性。随后,将 ICG@ MnO2、Exo 及 anti-PD-L1-PEG2000-DBCO 构建成为 ICG@MnO2@Exoanti-PD-L1纳米递药系统,并用紫外可见光谱、溶解氧测定和动态光散射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和功能性测试。结果表明,该递药系统可以分解 H2O2 产生 O2,同时可被还原成 Mn2+,并能实现 PD-L1 单克隆抗体的酸响应释放(图3)。


图3. ICG@MnO2@Exo-anti-PD-L1 NPs递药系统的合成与表征。A: PD-L1抗体与DBCO偶联的拉曼光谱结果; B,C: LLC小鼠肺癌细胞的PD-L1表达WB实验及统计分析结果; D: DBCO-PEG2000-PD-L1靶向LLC的免疫荧光图像; E,F: PD-L1修饰外泌体后靶向LLC细胞的免疫荧光结果及荧光结果分析; G: 纳米递药系统及其中间产物的紫外-可见光谱; H: WB分析纳米递药系统上的外泌体标记蛋白; I: ICG@MnO2@Exo-anti-PD-L1 NPs递药系统的DLS分析; J: ICG@MnO2@Exo-anti-PD-L1 NPs在PBS溶液中的溶解氧测定曲线; K: ICG@MnO2@Exo-anti-PD-L1 NPs在不同条件下的药物释放曲线。


二、纳米递药系统体外增强PDT及极化巨噬细胞作用效果评估


为了进一步验证 ICG@MnO2@Exo-anti-PD-L1 NPs递药系统的功能,该团队首先采用 CCK-8 实验评估纳米递药系统的细胞毒性,并构建细胞缺氧模型,通过 western blot 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评估对肿瘤细胞内缺氧的缓解从而增强 PDT 的作用。最后,在 RAW264.7 单独培养和 RAW264.7 与小鼠 Lewis 肺癌细胞 (LLC) 细胞直接/间接共培养的体系中,使用流式细胞术、ELISA 及免疫荧光等实验评估 ICG@MnO2@Exoanti-PD-L1 NPs 在体外诱导巨噬细胞极化并吞噬肿瘤细胞的能力。结果表明,该纳米递药系统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ICG@MnO2@Exo-anti-PD-L1 NPs 在低氧条件下可以缓解细胞缺氧并促进 PDT 作用下 1O2 的产生(图4);含 MnO2的纳米粒可在体外诱导巨噬细胞M2 型极化为 M1 并主动吞噬肿瘤细胞(图5)。


图4.纳米系统体外缓解细胞缺氧及增强光动力治疗的验证。A: 流式细胞术验证LLC对纳米系统的摄取; B: CCK-8实验检测纳米药物在有无激光照射条件下对LLC细胞的作用; C: 细胞实验分组示意图; D: 纳米药物在细胞内发挥作用的示意图; E,F: 纳米药物在低氧条件下缓解细胞缺氧同时降低PD-L1表达的WB及统计分析结果; G,H: 纳米递药系统增强PDT治疗作用的激光共聚焦图像及荧光强度分析。

图5. 重编程外泌体药物诱导巨噬细胞的极化效果。A:纳米递药系统体外诱导巨噬细胞极化的流式分析结果; B,C: 纳米药物诱导巨噬细胞的WB及统计分析结果; D: LLC细胞与巨噬细胞在transwell系统共培养示意图; E-G: 巨噬细胞极化及LLC细胞免疫原性死亡相关的细胞因子ELISA检测结果; H: 巨噬细胞与LLC细胞直接共培养的免疫荧光结果图像(CFSE: LLC细胞; CD11b: RAW264.7细胞)。


三、纳米递药系统的体内抗肿瘤效果评估


最后,该团队建立 NSCLC 的同种异体移植C57/BL6小鼠肿瘤模型,利用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研究ICG@MnO2@Exo-anti-PD-L1 NPs 对肿瘤的靶向作用,再通过对小鼠体重、肿瘤大小、生存时间的观察记录以及肿瘤的 Ki-67,TUNEL 染色结果来评估了纳米递药系统在体内光动力协同免疫治疗的抗肿瘤作用(如图6)。


图6. 纳米递药系统的体内抗肿瘤效果评估。A,C: 小鼠体内游离ICG和ICG@MnO2@Exo-anti-PD-L1 NPs随时间的分布和荧光强度定量 (红色圆圈表示肿瘤的位置); B,D: 注射24 h后游离ICG和ICG@MnO2@Exo-anti-PD-L1 NPs在小鼠主要器官和肿瘤组织中的分布和荧光定量强度; E: LLC肿瘤同种异体移植及治疗示意图; F: 不同组C57BL/6小鼠移植LLC同种异体肿瘤后的体重曲线; G: 肿瘤相对体积变化; H: 小鼠存活曲线; I: 第16天肿瘤组织的图像; J: 各组小鼠肿瘤组织Ki-67和TUNEL染色; K: 离体肺组织图片 (红色箭头表示转移)和肺组织转移灶的代表性H&E染色图像。


最后,作者还进一步探索了纳米递药系统对肿瘤的PDT效果和对肿瘤微环境的免疫重塑作用。结果发现,该纳米递药系统可以通过缓解肿瘤内缺氧从而显著增强PDT治疗效果,另外,含有MnO2的纳米药物可以显著改变肿瘤内M1型巨噬细胞的比例,同时增加CD8+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浸润。所有结果均表明,该研究成功构建了 ICG@MnO2@Exo-anti-PD-L1 多功能纳米递药系统,它可在体内特异性靶向 PD-L1 过表达的肿瘤细胞。同时,该纳米系统可以实现肿瘤微环境中药物响应性释放,且具有增强PDT 效果和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的作用。此研究表明,基于ICG@MnO2@Exo-anti-PD-L1 NPs 的 PDT 协同免疫疗法在NSCLC多模式治疗领域有着的极大应用前景。



02

论文第一/通讯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郭焦&赵薇

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2021和202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分子医学与肿瘤精准诊疗相关的工作。



通讯作者:蒋宁

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博士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主要从事病理学教学、临床病理诊断、肝胆胰肿瘤发病机制及纳米诊疗相关研究;交叉整合病理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纳米材料等多学科多技术开展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工作。以第一/通讯(含共同)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Bioactive Materials、Theranostics、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IF>10分6篇,IF>5分16篇,单篇最高IF=19.90,累计他引468 次。发明专利5项,主持及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8项,主持重庆医科大学未来医学青年创新团队项目及基础医学院“优秀青年人才”项目3项.



通讯作者:彭奇龄

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博士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大学,欧美同学会会员,九三学社社员。2017年获日本北海道大学博士学位(环境科学);曾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绵阳)、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9年入职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任副教授;同年,入选重庆市“高层次海外优秀人才”,2022年破格评为基础医学博士生导师。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 J. Mater. Chem. A,Theranostics., Bioact.,Adv. Funct. Mater., J. Med. Virol. 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曾参与科技部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庆市面上项目、重庆市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支持计划等课题。现任九三学社毕节市委副主委(兼),2023年5月任毕节市卫健局副局长。



通讯作者:王建为

重庆医科大学副教授,2019年获得重庆市“高层次海外优秀人才”入职重庆医科大学,组建实验室并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研究方向集中于与免疫治疗相结合的肿瘤协同精准诊疗,结合纳米技术解决目前肿瘤的免疫治疗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科学难题。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Genes & Disease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多篇,已授权专利7项,主持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重庆市面上项目,重庆市教委项目,参与重庆市教委“高校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医未来医学青年创新团队项目。



通讯作者:魏余贤

外科学博士,副主任医师。2010年7月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医学;毕业至今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原内分泌乳腺外科)/重庆市乳腺癌中心工作,主要从事乳腺和甲状腺疾病的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擅长乳腺癌的诊治和手术治疗;乳腺癌术后即刻重建如假体/背阔肌/腹部皮瓣技术;乳腺癌整形保乳技术;巨乳缩小术,甲状腺癌的诊治和手术治疗。



03

资助信息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教委基金以、重庆医科大学未来医学青年创新团队项目及重庆医科大学拔尖人才培育计划项目资助。



04

原文信息


Jiao Guo#, Wei Zhao#, Xinyu Xiao, Shanshan Liu, Liang Liu, La Zhang, Lu Li, Zhenghang Li, Zhi Li, Mengxia Xu, Qiling Peng *, Jianwei Wang *, Yuxian Wei *, Ning Jiang *. 

Reprogramming exosomes for immunity-remodeled photodynamictherapy against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Bioactive Materials. 2024,39 (2024): 206-223.DOI:10.1016/j.bioactmat.2024.05.030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章详情




Bioactive Materials 创建于2016年,自2019年被SCIE检索收录以来影响因子实现跳跃式增长(IF 2019: 8.724;IF 2020: 14.593;IF 2021: 16.874;IF 2022:18.9; IF 2023: 18);JCR materials science, biomaterials 领域国际排名连续四年第一。此外, 2020年到2023年连续四年入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一区,Top期刊;入选材料科学综合类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区



BioactMater生物活性材料
Bioactive Materials is an international, peer-reviewed research publication covering all aspects of bioactive materials.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