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办了两期转型共修营,发现绝大多数人卡住的不是路径和方法,而是内在的心魔。
什么意思呢?当下对于很多高知人群来说,学习能力都超级强,任何一门课如果要认真学习,都能很快掌握,但最后卡住他们动不了的,是别的东西。
比如很多小伙伴不敢写“营业帖”,即使内容已经准备得很好了,但仍然担心我发出去别人怎么看?万一我的(前)老板看到怎么办?他们会怎么评价我?
有一个自己的MVP产品要推出去之前,也是百般纠结,我真的可以吗?万一来的客户觉得我的产品没有意义怎么办?万一别人问到一个我不会的问题怎么办?万一找不到人怎么办?
我太能理解这个过程的纠结了。我刚出来积累第一批种子客户时,不知道该邀请谁来?精心选了一批朋友圈中非常友善的人,中间还有不少是我原来下属的下属。
即使这样,一百来字的小作文改了十几遍,发出去之前依然手发抖。那时候不绝于耳的声音是:雪梅,你怎么混成这样了?
第一批客户积累到之后,希望正式营业,不知道该定价多少,总担心没有人来。这时候我是付费找了一个专业老师帮我来定价,可能你觉得搞笑,相当于花钱让别人帮忙称一下自己多重。
其实这些关键节点老师的支持非常重要。
职业转型是一条漫长的旅程,我们时常会被很多东西干扰。
可能家里最近很忙或者职场内的工作很多,你对于职业转型投入的精力很有限,这时候大脑又开始上演恐怖戏码,不断恐吓你,这样下去你就废了!
可能朋友圈别人一条晒业绩的消息,让你又开始自我PUA,怀疑自己是不是个loser。
可能努力很久的产品发布出去之后,市场反馈平平,你一度怀疑人生。
事实上这些看起来的“失败”,恰恰是我们最好的修炼内外在功课的时候。只是我们习惯了职场内的结果导向复盘,会把这些贴上“失败”的标签。
一个好的老师,会帮你从这些失败的细节中发现自己当下内在和外在要做的功课。
这就是我所说的,职业转型不应该只是换个地方搞钱,而是一趟自我实现之旅,一边提升生命质量,一边搞钱。
这也是为什么我的转型共修营要设计3个月的原因,在这个快餐时代显然不是商业结果最快的。但我坚信职业转型是需要下场干,只有在真实干的过程中,才能更清楚看到自己,才有调整的空间,才能在最终完成知行合一。
转型共修营3.0,春节后开营,2月15日到5月17日,我会用91天陪你来探索自己内心真正热爱的转型方向,将职业转型真正落地,在事上去战胜自己的心魔,实现内外在成长。
早鸟价4280,还剩最后2天,01-22日起恢复原价4980。
小班制16人满营,目前已经有10+位在咨询,有需要的伙伴尽快联系。
详细方案见职业转型不是换个方式搞钱,而是一趟自我实现之旅 ~大厂职业转型共修营3.0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