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他去了一座古寺……

文摘   生活   2024-07-02 19:20   江西  

暑假正式开始,又是一年中出游的高峰期。

一次好的出游,最起码应该具备三个条件:有强烈的出游意愿;有志趣相投的出游同伴;有契合心境的出行目的地。

纵观古今,有一场两个人的出游,非常符合这三个条件,那就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苏轼夜游承天寺,他还将此行写出一篇情景交融99个字的短文——《记承天寺夜游》,文中不仅记录了作者与友人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的情景,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友情和人生哲理的感悟。

开篇写道:“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色好,睡不着,想出去走走,苏轼内心有出去走走的强烈愿望。月色太美,心绪难平,此时此景若辜负,岂不是浪费时间,愧对生命。于是他“欣然起行”。对于承天寺,苏轼肯定来过,相距不远,路况熟悉,一会就到。人若有出游的想法,再熟悉的地方也有美丽的风景,若压根不想出去,就算置身人间仙境,也是怅然,无心赏景。

其二要有志趣相投的游伴。出游不是简单的人员搭凑,去什么地方,其底层逻辑是同伴的出游取向。一个出游的团队,若没有同行者在文化水平、心境心绪上的趋近,很难达到出游目的地的统一。你想往东看新城,他想往西看古迹,达不成一致,就无法成行,当然也不会有如意的出游体验。苏轼往承天寺寻怀民,“怀民亦未寝”,这个月夜,怀民的心境,与苏轼是相通的。他们的夜游,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散步,更是两位境遇相近的文人在心灵上的交流。他们共同欣赏月色,或许聊了一下当前的闲居生活,或许发了一些对时政的牢骚,当然更多的可能是他们默默无语,漫步中庭,一圈又一圈。

这种精神上的契合,让这次夜游既欣赏了月色,倾吐了心声,还吐槽了现实,不负月色,不负人生,达成满意的出游效果。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一个能够理解你、与你分享旅行体验的人,是极为难得的。这样的游伴,能够让旅途变得更加丰富有意义。出游如果没有志趣比较相投的游伴时,不如独行,还能减少些为打破尴尬,无话找话的勉强。

其三呢,还要有符合心境的场景。出游的地方,一定是自己喜欢的,在志趣上是契合的。苏轼是信佛之人,所交朋友当中,不少是佛门中人,比如佛印。因而苏轼对寺庙是熟悉而亲近的,每到一处,寺院是苏轼必去的地方。“庭下如积水空,水中藻荇交横”,月光如水,古寺幽深,静谧而美丽,这样的场景应该符合苏轼与张怀民的心境,适合夜游谈心,精神需求与夜景达到某种程度上的统一。今天,我们同样需要找到那些能够触动我们心灵的场景,无论是城市的喧嚣,还是乡村的宁静,只要它能够与我们的内心产生共鸣,就是最好的出游地。

一次好的出游,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移动,更是心灵上的旅行。它需要我们有出游的强烈想法,找到心境志趣相投的游伴,以及一个能够触动我们心灵的场景。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不妨偶尔放慢脚步,与交好朋友一起,去感受那些简单而美好的时刻。

关注侃点,一起侃点

侃点
■一个教师作家的文字江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