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新朋友进来 请关注我们哟
作者:高瑞东 王佳雯 查惠俐
12月份金融数据呈现两大亮点,一是政府端明显发力,带动新增社融规模强于市场预期;二是结构性改善,居民中长期贷款连续同比多增。向前看,2万亿元置换专项债发行工作已启动,年初政府债有望持续支撑社融;居民端贷款趋势能否持续有待进一步观察,年后楼市“小阳春”或是重要观测节点;M1同比增速持续回升,或预示着企业信心逐步企稳。
风险提示:财政刺激政策落地不及预期;流动性投放有缺口导致资金面出现波动。
2025年1月14日,人民银行公布2024年12月金融数据。我们主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12月份新增社融28575亿元,同比多增9249亿元,表现强于市场预期。从季节性来看,过去六年(2018-2023年)同期均值为19092亿元,今年创出同期新高。12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速为8.0%,增速较11月份上行0.2个百分点。
结构上,12月社融口径的人民币贷款当月新增8407亿元,同比少增2685亿元。外币贷款连续九个月负增长,当月减少675亿元,同比多减40亿元。非标融资当月减少1198亿元,同比少减363亿元,波动项主要来自于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该项减少1331亿元,同比少减534亿元。
直接融资中,12月政府债券净融资为17612亿元,同比多增8288亿元,仍为社融主要的增量来源;企业债券净融资为-153亿元,同比少减2588亿元,表现继续好转;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483亿元,同比少增25亿元。
(2)12月金融机构口径人民币贷款新增9900亿元,同比少增1800亿元。从结构来看,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1538亿元,居民部门短期贷款同比少增171亿元。企业部门贷款同比少增4774亿元,分类型看,短期贷款当月减少200亿元,同比少减435亿元,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8212亿元,企业票据融资同比多增3003亿元。
(3)12月M1同比增速为-1.4%,较11月份回升2.3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改善;M2同比增速为+7.3%,较11月份上行0.2个百分点;社融-M2同比增速差为0.7个百分点,与11月持平。
对12月份金融数据,我们解读如下:
第一,社融总体明显好转,新增社融规模高于历史同期水平。2024年12月新增2.86万亿元,同比多增9249亿元,存量增速升至8.0%,相比11月升高0.2个百分点。主要贡献是政府债,2024年年底化债方案落地,置换专项债供给节奏较快,政府债券规模已经连续两个月抬升,12月同比多增8288亿元,占据新增社融规模的90%。从地方政府债发行看,2024年11月和12月分别发行13141亿元和10913亿元,发行速度较上半年明显加快。
2025年的2万亿元置换专项债将加快发行,1月10日的国新办发布会宣布,各地已启动相关发行工作,这意味着年初政府债将对社融形成持续支撑。其后建议关注特别国债发行,以及专项债机制改革后,地方投资动能的改善。
第二,社融结构改善,居民中长期贷款连续同比多增。2024年12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3000亿元,与11月持平,同比多增1538亿元,主要受益于房地产销售热度增加。2024年10-12月地产销售数据好转,全国范围内房价环比上升的城市增多,房地产局部企稳。从成交量上看,2024年12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为1733万㎡,相比于当年前10个月的均值增长125%,且成交面积连续两个月同比正增长;从成交价上看,2024年10月以来,百城住宅价格指数环比增长率明显放大,11月和12月房价环比上涨城市数均在45个以上。
降低存量按揭贷款利率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提前还贷。但政策脉冲的持续性,或许还需要楼市“小阳春”来检验,比如2024年6月份商品房成交面积也在政策刺激下修复但其后继续走弱。对本轮房地产市场企稳的持续性,我们仍需观察。
但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同比少增,显示企业信心仍偏弱。一方面,企业信心仍然偏弱,数据显示企业盈利情况尚未好转,2024年11月工业企业利润当月同比下降7.3%;另一方面,化债偿还拖欠账款或替代了新增贷款需求。后续随着化债进一步推进,企业资金充裕度边际抬升,结合M1同比跌幅进一步收窄,或预示着企业端的改善。
第三,政策与数据空窗期,资产价格主要受市场预期影响,波动性或许放大。一季度的经济数据空窗期,市场对经济基本面的分歧较大。当前较为关注年初的信贷表现。从以往经验来看,年初“开门红”既是银行“早放贷早受益”的惯例行为,也是央行的窗口指导。但在“信贷高质量增长”的引导下,开年贷款冲量的效应未必那么强,较难提供市场反转的信心,但考虑到去年基数不高,预计负面冲击也较为有限。
后续应更关注经济数据的改善。目前部分经济数据已出现初步的好转,10月、11月制造业PMI连续超出市场预期,12月服务业PMI与建筑业PMI大幅扩张,10月以来核心CPI同比连续三个月回升,11月以来PPI同比跌幅连续两个月收窄。当前至两会结束期间,市场对政策仍然有期待的空间,但在经济数据给出更明确信号前,资产价格的波动性或大于趋势性。
二、风险提示
财政刺激政策落地不及预期;流动性投放有缺口导致资金面出现波动。
英国剑桥大学金融与经济学硕士。8年证券研究工作经验,专注货币政策和流动性,财政政策和地方债务,资产配置领域研究。在《中国货币》发表多篇文章。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经验,具备基本完善的宏观利率研究框架和视角。
本订阅号是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以下简称“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唯一订阅号。其他任何以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名义注册的、或含有“光大证券研究”、与光大证券研究所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订阅号均不是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的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刊载的信息均基于光大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仅供在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研究观点的及时沟通交流,其中的资料、意见、预测等,均反映相关研究报告初次发布当日光大证券研究所的判断,可能需随时进行调整,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的义务。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光大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投资者不应将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作为投资决策依据,本公司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归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转载、刊登、发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权行为给光大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光大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